~前言~
在新加坡出生及成長的她,對檳城有著一份特殊情緣,希望能夠為充滿許多童年回憶的老城,傳承珍貴的文化與活學,例如娘惹文化與刺繡。
ADVERTISEMENT
新加坡時裝品牌Fuchsia Lane創辦人兼創意總監凌美玲(Vivienne Ong-Lin,44歲),在新加坡長大,由於母親來自檳城,她亦視檳城為孃家,特別是兒時時期,每逢假期都會北上檳城度假及探望外公外婆,並對這裡的人事物,有深刻的印記。
即便如今已成家立業,她偶爾還是會重返檳城,陶醉在老城的美麗與魅力間。
凌美玲:穿衣要有衣品
身為成功的時裝品牌企業家,凌美玲不忘初衷,熱愛文化藝術及縫紉刺繡藝術的她,總是不斷探索各種可能性,並期待有機會在檳城傳承服裝與刺繡的文化藝術,培養下一代工匠。
就如Fuchsia Lane的品牌理念,就是要傳承南洋文化,特別是娘惹文化,但不是要製作古人的服飾,而是把工藝放在貼近生活的服裝和飾品,讓一件衣服或飾品成為現代的藝品。
她說,人要有品格,穿衣也要有衣品。
但,當她提及本身想在檳城做這方面的推廣與文化傳承時,得到的反饋是指檳城目前已少見有人願意從事縫製衣飾、製衣廠也關閉,甚至建議她應該赴中國落實此心願。
提供人才平臺合作
面對否定的反應,凌美玲並沒有因此打退堂鼓,她對星洲日報《大北馬》社區報記者說,檳城是其孃家,若能與當地的人才合作,何樂不為?
“檳城有天份的人才不少,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畫家。我希望可以給到他們平臺,當然,我所謂要創立工作室,並不是指設廠或聘請員工,而是探討雙方可如何合作。”
“當前局勢,要聘僱員工並不容易,特別是年輕人,他們傾向於希望自己是業務的一分子,並且能認同品牌的理念,包括在整個過程,如何自我實現與學習,而不僅是領份薪水而已。”
她透露,幾年前有一對來自檳城的姐妹,在新加坡的設計學院進修,並在Fuchsia Lane實習,很有天份,畢業後亦在其工作室上班。
為尋刺繡師四顧茅廬
在2008至2009年期間,凌美玲致力於在檳甲兩地物色刺繡師,可惜其中一名馬六甲的刺繡師,在Fuchsia Lane效力四五年後,為了兒孫而選擇退休。
之後,要再找到刺繡師並不容易。但,凌美玲沒有放棄任何機會,只要稍有一絲的可能性,她都會勇往直前,把屬意的刺繡師找出來。
例如有一年到韓國度假,看到韓服上的刺繡很精緻,手工細膩、色澤柔美,簡直愛上了。她不懈地詢問及找人引薦,更不惜前後飛了韓國4次,皇天不負有心人,還真的讓她找到了知名韓國刺繡工匠,並建立了合作關係。
獻議年長工匠傳授手藝
至於是否有機會在檳城找到工匠師,她認為,可以靈活處理,有經驗或上了年紀的工匠可能已不想再投入工作,但卻願意傳授手藝,以免失傳。
“在這情況下,我們可以獻議對方成為兼職導師,培訓年輕工匠。我們不排除有些年輕人也許喜歡縫紉或刺繡,但卻不懂向誰學,包括一旦學成後,可以在哪裡受聘或製作品可以賣給誰?”
因此,她認為,必須讓有興趣學習者知悉學成後有市場,也有顧客群,何況檳城有喬治市這座文化古蹟城,不乏慕名而來的遊客,甚至期待能在檳城買到“檳城匠心打造”(Crafted in Penang)的產品。
“甚至是,想要打造本身品牌的藝術學院畢業生,也可以是我們的合作對象。”
她期待藝術工作者、工匠或任何有意與Fuchsia Lane聯手創建檳城匠心打造專屬產品的人,打開合作的那扇門(www.fuchsialane.com)。
讓顧客知道商品背後故事
在時裝品牌界經營多年的凌美玲,深諳必須要先有市場,才會有供應,而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者,需要的是一個平臺以發揮才藝。
“很多人常說,藝術家難以謀生,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平臺,作品很美,卻無人欣賞。你賣東西,人家卻看不出其特點,自然就沒有市場。”
“所以,我們必須讓顧客知道,他們所光顧的物品,是有故事的,而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特性的東西。”
她舉例,本身採用檳城一家老字號峇迪工作坊的布料來製衣,她會讓顧客知道,這家工作坊已有40年曆史,由一對父子經營,通過人工蠟染技術及工匠辛苦汗水所製成的峇迪布料。
“跟顧客這麼分享,那物品就顯得有溫度了,顧客瞭解到所購買的衣服不僅僅是衣服,而是一種文化、一份傳承,自然也願意予以支持。”
兒時赴檳外婆家記憶深刻
從小到大,凌美玲會趁學校假期時,到檳城度假,與外公外婆同住一段時間。
外婆是土生華人(Peranakan),在凌美玲的記憶中,外婆每天都衣著得相當得體,不是穿可峇雅(Kebaya)便是旗袍,即便只是出門到附近一些地方,也穿得很好看。
還有,那些手工精湛的串珠鞋、獨有特色的峇峇孃惹家庭裡的陶瓷如“Kamcheng”(蓋盅)、別具一格的地磚、色彩繽紛的娘惹糕等,亦成了她兒時深刻的印記。殊不知,這段耳濡目染的歲月足跡,開始在她幼小的心靈播下種子,等待萌芽。
赴米蘭大學交流培訓受啟發
冥冥中也許有了安排,她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就讀工業設計第三年期間,在一項學生交流計劃下,遠赴世界時尚之都意大利米蘭,在米蘭理工大學接受時尚和零售方面的培訓。
受訓期間,她有幸親睹工匠在那小巧雅緻的工作室裡專注工作,吸引了其目光,也帶給她很大的啟發。
工作5年後決心創立品牌
返國及大學畢業後,她在設計、廣告和營銷行業工作了5年,之後,決定創立品牌,即“Fuchsia Lane”,於2007年正式誕生。
朋友與家人對於她當年的決定甚為不解,畢竟,要與著名大牌子競爭談何容易,加上難得獲得東盟獎學金完成大學學業卻從事“製衣”,不會太可惜嗎?
凌美玲當時態度堅定地告訴他們:“我想在自己的人生創立品牌,留下遺產”;而創業及努力了這10多年,她越來越瞭解當初為何要創立品牌的決心——就是為了傳承文化。
文化保存需融入生活
娘惹文化一直深植凌美玲內心,如此優美且細膩的文化若消失了,那該有多可惜,特別是檳城乃是一個文化相當豐富的地方。
她認為,要讓此文化保存,就不能只擺放在博物館,而需要放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呈現在文字、服裝或包包上,人們才會瞭解、欣賞。
“何況,喬治市是世界文化遺產城,這是令人感到驕傲的文化背景,許多文化與藝術品也保留得很完善。”
而要復興或傳承文化,就需要一個媒介。對凌美玲來說,時裝是大家每天都會穿上的,加上若有關服裝別出心裁,人們也許還會進一步瞭解其設計靈感,從衣服上了解到另一個故事。
鑽研戲曲為設計添養分
凌美玲對於一些藝術文化如傳統大戲,包括演員的頭飾、戲服、表演神態等,都相當著迷,就如她行走許多國家,看到美麗的人事物,成為她在服裝設計上的養分。
她最新的創作系列主題為《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明朝湯顯祖所作崑曲傳統劇目,敘述秀才和大家閨秀在夢中相遇相戀並且一起跨越生死的偉大愛情故事),與檳城的畫家鍾裕旺(@73arts_)及韓國繡娘合作,結合繪圖與刺繡,讓《牡丹亭》的意境展現在服裝上,即使是日常衣著,也可以把《牡丹亭》穿出門。
對於任何新的創作系列,她都會研究,而不僅是設計衣服而已;就例如《牡丹亭》的系列,她會鑽研戲曲、瞭解故事背景,以便將那年代的精華呈現在服裝設計裡。
她強調,自己是南洋人的身分,視檳城為孃家、對新加坡亦懷有感恩的心,而今想做到的就是在檳城發掘更多有才華的人或工匠,可能以合作雙贏的方式,或是導師傳授的模式,給這些人才或工匠一個國際平臺與新加坡的視野,讓他們成長和找到更大的發揮空間,從而發現自己的價值,自食其力,並期待此心願能很快實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