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新加坡出生及成长的她,对槟城有着一份特殊情缘,希望能够为充满许多童年回忆的老城,传承珍贵的文化与活学,例如娘惹文化与刺绣。
ADVERTISEMENT
新加坡时装品牌Fuchsia Lane创办人兼创意总监凌美玲(Vivienne Ong-Lin,44岁),在新加坡长大,由于母亲来自槟城,她亦视槟城为娘家,特别是儿时时期,每逢假期都会北上槟城度假及探望外公外婆,并对这里的人事物,有深刻的印记。

即便如今已成家立业,她偶尔还是会重返槟城,陶醉在老城的美丽与魅力间。
凌美玲:穿衣要有衣品
身为成功的时装品牌企业家,凌美玲不忘初衷,热爱文化艺术及缝纫刺绣艺术的她,总是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并期待有机会在槟城传承服装与刺绣的文化艺术,培养下一代工匠。
就如Fuchsia Lane的品牌理念,就是要传承南洋文化,特别是娘惹文化,但不是要制作古人的服饰,而是把工艺放在贴近生活的服装和饰品,让一件衣服或饰品成为现代的艺品。
她说,人要有品格,穿衣也要有衣品。

但,当她提及本身想在槟城做这方面的推广与文化传承时,得到的反馈是指槟城目前已少见有人愿意从事缝制衣饰、制衣厂也关闭,甚至建议她应该赴中国落实此心愿。
提供人才平台合作
面对否定的反应,凌美玲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她对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说,槟城是其娘家,若能与当地的人才合作,何乐不为?
“槟城有天份的人才不少,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画家。我希望可以给到他们平台,当然,我所谓要创立工作室,并不是指设厂或聘请员工,而是探讨双方可如何合作。”
“当前局势,要聘雇员工并不容易,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倾向于希望自己是业务的一分子,并且能认同品牌的理念,包括在整个过程,如何自我实现与学习,而不仅是领份薪水而已。”
她透露,几年前有一对来自槟城的姐妹,在新加坡的设计学院进修,并在Fuchsia Lane实习,很有天份,毕业后亦在其工作室上班。
为寻刺绣师四顾茅庐
在2008至2009年期间,凌美玲致力于在槟甲两地物色刺绣师,可惜其中一名马六甲的刺绣师,在Fuchsia Lane效力四五年后,为了儿孙而选择退休。
之后,要再找到刺绣师并不容易。但,凌美玲没有放弃任何机会,只要稍有一丝的可能性,她都会勇往直前,把属意的刺绣师找出来。
例如有一年到韩国度假,看到韩服上的刺绣很精致,手工细腻、色泽柔美,简直爱上了。她不懈地询问及找人引荐,更不惜前后飞了韩国4次,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让她找到了知名韩国刺绣工匠,并建立了合作关系。
献议年长工匠传授手艺
至于是否有机会在槟城找到工匠师,她认为,可以灵活处理,有经验或上了年纪的工匠可能已不想再投入工作,但却愿意传授手艺,以免失传。
“在这情况下,我们可以献议对方成为兼职导师,培训年轻工匠。我们不排除有些年轻人也许喜欢缝纫或刺绣,但却不懂向谁学,包括一旦学成后,可以在哪里受聘或制作品可以卖给谁?”

因此,她认为,必须让有兴趣学习者知悉学成后有市场,也有顾客群,何况槟城有乔治市这座文化古迹城,不乏慕名而来的游客,甚至期待能在槟城买到“槟城匠心打造”(Crafted in Penang)的产品。
“甚至是,想要打造本身品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也可以是我们的合作对象。”
她期待艺术工作者、工匠或任何有意与Fuchsia Lane联手创建槟城匠心打造专属产品的人,打开合作的那扇门(www.fuchsialane.com)。
让顾客知道商品背后故事
在时装品牌界经营多年的凌美玲,深谙必须要先有市场,才会有供应,而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者,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以发挥才艺。
“很多人常说,艺术家难以谋生,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平台,作品很美,却无人欣赏。你卖东西,人家却看不出其特点,自然就没有市场。”
“所以,我们必须让顾客知道,他们所光顾的物品,是有故事的,而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特性的东西。”
她举例,本身采用槟城一家老字号峇迪工作坊的布料来制衣,她会让顾客知道,这家工作坊已有40年历史,由一对父子经营,通过人工蜡染技术及工匠辛苦汗水所制成的峇迪布料。
“跟顾客这么分享,那物品就显得有温度了,顾客了解到所购买的衣服不仅仅是衣服,而是一种文化、一份传承,自然也愿意予以支持。”
儿时赴槟外婆家记忆深刻
从小到大,凌美玲会趁学校假期时,到槟城度假,与外公外婆同住一段时间。
外婆是土生华人(Peranakan),在凌美玲的记忆中,外婆每天都衣着得相当得体,不是穿可峇雅(Kebaya)便是旗袍,即便只是出门到附近一些地方,也穿得很好看。
还有,那些手工精湛的串珠鞋、独有特色的峇峇娘惹家庭里的陶瓷如“Kamcheng”(盖盅)、别具一格的地砖、色彩缤纷的娘惹糕等,亦成了她儿时深刻的印记。殊不知,这段耳濡目染的岁月足迹,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等待萌芽。
赴米兰大学交流培训受启发
冥冥中也许有了安排,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就读工业设计第三年期间,在一项学生交流计划下,远赴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在米兰理工大学接受时尚和零售方面的培训。
受训期间,她有幸亲睹工匠在那小巧雅致的工作室里专注工作,吸引了其目光,也带给她很大的启发。
工作5年后决心创立品牌
返国及大学毕业后,她在设计、广告和营销行业工作了5年,之后,决定创立品牌,即“Fuchsia Lane”,于2007年正式诞生。
朋友与家人对于她当年的决定甚为不解,毕竟,要与著名大牌子竞争谈何容易,加上难得获得东盟奖学金完成大学学业却从事“制衣”,不会太可惜吗?

凌美玲当时态度坚定地告诉他们:“我想在自己的人生创立品牌,留下遗产”;而创业及努力了这10多年,她越来越了解当初为何要创立品牌的决心——就是为了传承文化。
文化保存需融入生活
娘惹文化一直深植凌美玲内心,如此优美且细腻的文化若消失了,那该有多可惜,特别是槟城乃是一个文化相当丰富的地方。
她认为,要让此文化保存,就不能只摆放在博物馆,而需要放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呈现在文字、服装或包包上,人们才会了解、欣赏。
“何况,乔治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城,这是令人感到骄傲的文化背景,许多文化与艺术品也保留得很完善。”
而要复兴或传承文化,就需要一个媒介。对凌美玲来说,时装是大家每天都会穿上的,加上若有关服装别出心裁,人们也许还会进一步了解其设计灵感,从衣服上了解到另一个故事。
钻研戏曲为设计添养分
凌美玲对于一些艺术文化如传统大戏,包括演员的头饰、戏服、表演神态等,都相当着迷,就如她行走许多国家,看到美丽的人事物,成为她在服装设计上的养分。

她最新的创作系列主题为《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明朝汤显祖所作昆曲传统剧目,叙述秀才和大家闺秀在梦中相遇相恋并且一起跨越生死的伟大爱情故事),与槟城的画家钟裕旺(@73arts_)及韩国绣娘合作,结合绘图与刺绣,让《牡丹亭》的意境展现在服装上,即使是日常衣着,也可以把《牡丹亭》穿出门。
对于任何新的创作系列,她都会研究,而不仅是设计衣服而已;就例如《牡丹亭》的系列,她会钻研戏曲、了解故事背景,以便将那年代的精华呈现在服装设计里。
她强调,自己是南洋人的身分,视槟城为娘家、对新加坡亦怀有感恩的心,而今想做到的就是在槟城发掘更多有才华的人或工匠,可能以合作双赢的方式,或是导师传授的模式,给这些人才或工匠一个国际平台与新加坡的视野,让他们成长和找到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自食其力,并期待此心愿能很快实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近期,新加坡一部以娘惹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热播,带动大家对娘惹美食的关注。
而在八打灵再也17区的Kampung Dining(乡)餐厅,食客们可以品尝到经典的娘惹叻沙、娘惹卤肉、娘惹黑果鸡等道地菜肴,感受那份浓郁香料与传统手艺交织而成的独特风味,满足对娘惹料理的热爱。
本期的《吃货来啰》就来到这家餐厅,由业者陈德森为读者分享美食,品味那份承载着文化与情感的娘惹佳肴。

陈德森:传承家族食谱
陈德森说,会开设这间餐厅的原因是他的妈妈是来自马六甲的娘惹,他从小就吃惯娘惹食物,而当他来到八打灵再也工作后,发现当地很少能找到马六甲娘惹美食。于是,他萌生在灵市开设餐厅,推广和分享马六甲娘惹料理的想法。
“本店主要的经典娘惹料理,都是传承家族的食谱,如猪肉沙爹(Pork Satay)、娘惹卤肉(Nyonya Pork Pongteh)及娘惹黑果鸡(Chicken Buah Keluak)。此外, 本店亦有王牌料理——炸猪排椰浆饭。”


娘惹黑果鸡 风味独特
在Kampung Dining能找到如今在市场上较为少见,娘惹菜中的代表料理——娘惹黑果鸡。这道经典古老的娘惹菜,酱汁味道带有一点酸味、一点辣味,融合浓郁的香料风味。
陈德森说,在准备这道料理时,黑果得经过多个步骤处理,包括蒸熟、打碎、取出果肉、搅拌调味,再重新塞回果壳内。最终,它与酱料和鸡肉一同焖煮,酱汁的深色正是来自黑果果肉,与调料融合后形成独特的风味。
他表示,传统上,娘惹家庭会在重要节庆时烹煮娘惹黑果鸡,尤其是在婚礼和农历新年的重大日子里,这道菜更是必不可少的经典佳肴。如今,市场上已经很少有人在卖这道菜,其几乎是快要绝迹及失传的味道。
他也说,五六十岁的食客特别喜欢这道菜,因为这是他们的妈妈曾经煮过的味道。
娘惹叻沙有3种选择
在娘惹叻沙方面,该店设有三种选择,分别是普通款、海鲜叻沙和烧肉叻沙,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他说,娘惹叻沙与亚参叻沙(Asam Laksa)不同,亚参叻沙的汤底带有酸味,并且加入鱼肉,而娘惹叻沙的风味更接近咖喱叻沙。
“但是,在吉隆坡见到的咖喱叻沙主要是使用咖喱粉,没有添加其他香料。而娘惹叻沙除了加入咖喱粉之外,还融入丰富的香料,如香茅、甘当花(Bunga Kantan)、黄姜以及椰浆,使汤头更加浓郁,汤的表面还能看见香料的纤维,并且会放有叻沙叶(Daun Kesum)。”
仁当鸡层次感丰富
仁当鸡也是娘惹菜色之一,其中该店沿用娘惹菜关键烹饪技巧——“油质分离”(Pecah Minyak),通过慢炒让香料充分爆香,使风味渗透食材,提升料理的层次感。
陈德森说,“油质分离”意指在锅里加热油后,放入香料翻炒。而香料在打碎时会加入一点水,使其呈现糊状(paste),因此需要用小火慢慢翻炒,让水分蒸发,使香料炒出香气,并逐渐变得酥香。当水分完全蒸发后,油会浮上表面,这就是“油质分离,意味着香料已经炒至出油。
“在烹煮这道鸡肉时,必须等到香料炒至油质分离后,才将鸡肉放入锅中,随后用小火慢焖,让香料的风味慢慢渗透到鸡肉里,使其更加入味。”
娘惹卤肉 风味醇厚
陈德森指出,娘惹卤肉是一道娘惹菜肴中的经典之一,这道料理的特色在于其浓郁的酱料,主要由小红葱头、豆瓣酱和椰糖(Gula Melaka)调制而成,味道不辣,口感咸甜交织。
“首先,将小红葱头搅碎后,以小火慢慢炒至金黄色,释放出甜味。随后加入豆瓣酱增添豆香与咸味,再搭配椰糖的甘甜,使整体风味更加醇厚。最后,放入猪肉焖煮,让所有的香气渗透至肉质之中。”

娘惹粽子香气风味
娘惹粽子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天然的蓝色,这种蓝色来自兰花的色素,赋予糯米兰花香气。
陈德森说,该店的娘惹粽子是自家手工制作的,其内馅涵盖肉碎、冬瓜条和香菇,因此口感带有微甜,同时融合咸香,形成独特的甜咸风味。调味方面,主要使用芫荽粉(Coriander Powder),使其香料风味更加丰富。
“在包裹粽子时,我们会放入一片班兰叶,并再使用竹叶包裹,使糯米吸收班兰叶与竹叶的香气,再加上兰花的清香,让整颗粽子在不同部位展现出不同的香气层次,风味更为立体。”

炸猪排椰浆饭 最热卖
炸猪排椰浆饭是该店最受食客喜爱、也是最热卖的料理!
陈德森表示,这道料理沿用的是娘惹香料炸鸡的香料,只是用了大排骨来替代炸鸡,排骨上还会有一些酥脆的香料纤维,增添口感,而叁巴酱是娘惹式的,所以带辣。

沙爹浓郁娘惹风味
他说,该店的沙爹是马六甲沙爹,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酱料的不同。一般沙爹通常搭配花生酱,而马六甲的沙爹酱则额外加入黄梨,使其带有独特的酸甜风味。
“黄梨不仅增添层次感,还含有天然的酵素,能在搭配猪肉时,其更加多汁。”
他说,在腌制猪肉沙爹的过程中也会加入黄梨汁,使猪肉更嫩滑,而最终烤好的猪肉沙爹表面带有香料纤维,呈现出浓郁的娘惹风味。

海南咖啡勾起童年回忆
他说,在饮料方面,他们会在海南咖啡上放一片苏打饼干,这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呈现方式,更是一种怀旧的象征。以前人们常常用饼干搭配咖啡,而这种组合能勾起许多五六十岁顾客的童年回忆。
“店里提供的苏打饼干可以免费续加。无论是热咖啡还是冷咖啡,都一样会搭配饼干。”
陈德森说,煎蕊(Cendol)是娘惹餐厅内一道不可或缺的甜品。而该餐厅里的煎蕊更是唯一的甜品,充分展现其重要性。
“煎蕊的绿色粉条(Jelly)是我们纯手工制;在煎蕊糖浆方面,我们使用的是100%纯正的马六甲椰糖,这椰糖是向一名在马六甲传统碳烤制作的师傅拿货。由于烹煮过程中使用了炭火,因此椰糖带有一丝淡淡的炭香。”

传承饮食文化
陈德森说,这些年来,他发现该餐厅的主要顾客群以银发族和家庭为主。
“我自己今年才38岁,而能让七八十岁的长辈喜欢自己的食物,并且看到四五十岁的顾客愿意带着长辈及家人一同前来,这对我而言是件荣幸的事,也证明我们的料理风味是被认可和喜爱的。”
他坦言,经营餐厅的满足感正是来自这样的饮食文化传承,并希望这理念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每一道菜肴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也因为顾客的认可而延续下去。”
Kampung Dining(乡)餐厅
营业时间:每日早上10时30至下午3时30分、下午5时30分至晚上9时30分(每星期二休息)
地点:11, Jalan 17/45, Seksyen 17, 464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联络:012-737 2085、017-353 8169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