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
发布: 10:37am 09/04/2024

娘惹刺绣

Fuchsia Lane

娘惹文化

凌美玲

娘惹刺绣

Fuchsia Lane

娘惹文化

凌美玲

心系槟城 冀传承娘惹刺绣 狮城Fuchsia Lane创办人寻合作

报道/陈云清
图片/受访者提供

~前言~

在新加坡出生及成长的她,对槟城有着一份特殊情缘,希望能够为充满许多童年回忆的老城,传承珍贵的文化与活学,例如与刺绣。

ADVERTISEMENT

新加坡时装品牌创办人兼创意总监(Vivienne Ong-Lin,44岁),在新加坡长大,由于母亲来自槟城,她亦视槟城为娘家,特别是儿时时期,每逢假期都会北上槟城度假及探望外公外婆,并对这里的人事物,有深刻的印记。

凌美玲穿着自家品牌Fuchsia Lane的旗袍。

即便如今已成家立业,她偶尔还是会重返槟城,陶醉在老城的美丽与魅力间。

凌美玲:穿衣要有衣品

身为成功的时装品牌企业家,凌美玲不忘初衷,热爱文化艺术及缝纫刺绣艺术的她,总是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并期待有机会在槟城传承服装与刺绣的文化艺术,培养下一代工匠。

就如Fuchsia Lane的品牌理念,就是要传承南洋文化,特别是娘惹文化,但不是要制作古人的服饰,而是把工艺放在贴近生活的服装和饰品,让一件衣服或饰品成为现代的艺品。

她说,人要有品格,穿衣也要有衣品。

凌美玲致力于推广及守护南洋文化,包括了娘惹文化,图为Fuchsia Lane在2018年《当延禧宫遇上娘惹》系列所设计的刺绣,里头的凤凰灵感来自于娘惹的Kamcheng瓷器。

但,当她提及本身想在槟城做这方面的推广与文化传承时,得到的反馈是指槟城目前已少见有人愿意从事缝制衣饰、制衣厂也关闭,甚至建议她应该赴中国落实此心愿。

提供人才平台合作

面对否定的反应,凌美玲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她对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说,槟城是其娘家,若能与当地的人才合作,何乐不为?

“槟城有天份的人才不少,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画家。我希望可以给到他们平台,当然,我所谓要创立工作室,并不是指设厂或聘请员工,而是探讨双方可如何合作。”

“当前局势,要聘雇员工并不容易,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倾向于希望自己是业务的一分子,并且能认同品牌的理念,包括在整个过程,如何自我实现与学习,而不仅是领份薪水而已。”

她透露,几年前有一对来自槟城的姐妹,在新加坡的设计学院进修,并在Fuchsia Lane实习,很有天份,毕业后亦在其工作室上班。

为寻刺绣师四顾茅庐

在2008至2009年期间,凌美玲致力于在槟甲两地物色刺绣师,可惜其中一名马六甲的刺绣师,在Fuchsia Lane效力四五年后,为了儿孙而选择退休。

之后,要再找到刺绣师并不容易。但,凌美玲没有放弃任何机会,只要稍有一丝的可能性,她都会勇往直前,把属意的刺绣师找出来。

例如有一年到韩国度假,看到韩服上的刺绣很精致,手工细腻、色泽柔美,简直爱上了。她不懈地询问及找人引荐,更不惜前后飞了韩国4次,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让她找到了知名韩国刺绣工匠,并建立了合作关系。

献议年长工匠传授手艺

至于是否有机会在槟城找到工匠师,她认为,可以灵活处理,有经验或上了年纪的工匠可能已不想再投入工作,但却愿意传授手艺,以免失传。

“在这情况下,我们可以献议对方成为兼职导师,培训年轻工匠。我们不排除有些年轻人也许喜欢缝纫或刺绣,但却不懂向谁学,包括一旦学成后,可以在哪里受聘或制作品可以卖给谁?”

凌美玲(中)视槟城为其娘家,她今年3月来到槟城,并把握机会与赤道艺术学院的设计师生与历届毕业生分享其创业(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心路历程。

因此,她认为,必须让有兴趣学习者知悉学成后有市场,也有顾客群,何况槟城有乔治市这座文化古迹城,不乏慕名而来的游客,甚至期待能在槟城买到“槟城匠心打造”(Crafted in Penang)的产品。

“甚至是,想要打造本身品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也可以是我们的合作对象。”

她期待艺术工作者、工匠或任何有意与Fuchsia Lane联手创建槟城匠心打造专属产品的人,打开合作的那扇门(www.fuchsialane.com)。

让顾客知道商品背后故事

在时装品牌界经营多年的凌美玲,深谙必须要先有市场,才会有供应,而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者,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以发挥才艺。

“很多人常说,艺术家难以谋生,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平台,作品很美,却无人欣赏。你卖东西,人家却看不出其特点,自然就没有市场。”

“所以,我们必须让顾客知道,他们所光顾的物品,是有故事的,而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特性的东西。”

她举例,本身采用槟城一家老字号峇迪工作坊的布料来制衣,她会让顾客知道,这家工作坊已有40年历史,由一对父子经营,通过人工蜡染技术及工匠辛苦汗水所制成的峇迪布料。

“跟顾客这么分享,那物品就显得有温度了,顾客了解到所购买的衣服不仅仅是衣服,而是一种文化、一份传承,自然也愿意予以支持。”

儿时赴槟外婆家记忆深刻

从小到大,凌美玲会趁学校假期时,到槟城度假,与外公外婆同住一段时间。

外婆是土生华人(Peranakan),在凌美玲的记忆中,外婆每天都衣着得相当得体,不是穿可峇雅(Kebaya)便是旗袍,即便只是出门到附近一些地方,也穿得很好看。

还有,那些手工精湛的串珠鞋、独有特色的峇峇娘惹家庭里的陶瓷如“Kamcheng”(盖盅)、别具一格的地砖、色彩缤纷的娘惹糕等,亦成了她儿时深刻的印记。殊不知,这段耳濡目染的岁月足迹,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等待萌芽。

赴米兰大学交流培训受启发

冥冥中也许有了安排,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就读工业设计第三年期间,在一项学生交流计划下,远赴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在米兰理工大学接受时尚和零售方面的培训。

受训期间,她有幸亲睹工匠在那小巧雅致的工作室里专注工作,吸引了其目光,也带给她很大的启发。

工作5年后决心创立品牌

返国及大学毕业后,她在设计、广告和营销行业工作了5年,之后,决定创立品牌,即“Fuchsia Lane”,于2007年正式诞生。

朋友与家人对于她当年的决定甚为不解,毕竟,要与著名大牌子竞争谈何容易,加上难得获得东盟奖学金完成大学学业却从事“制衣”,不会太可惜吗?

这是Fuchsia Lane最新的《牡丹亭》系列的晚装设计之一,结合新加坡,槟城和韩国的系列制作,保留即将消逝的文化并带动昆曲艺术的欣赏。

凌美玲当时态度坚定地告诉他们:“我想在自己的人生创立品牌,留下遗产”;而创业及努力了这10多年,她越来越了解当初为何要创立品牌的决心——就是为了传承文化。

文化保存需融入生活

娘惹文化一直深植凌美玲内心,如此优美且细腻的文化若消失了,那该有多可惜,特别是槟城乃是一个文化相当丰富的地方。

她认为,要让此文化保存,就不能只摆放在博物馆,而需要放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呈现在文字、服装或包包上,人们才会了解、欣赏。

“何况,乔治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城,这是令人感到骄傲的文化背景,许多文化与艺术品也保留得很完善。”

而要复兴或传承文化,就需要一个媒介。对凌美玲来说,时装是大家每天都会穿上的,加上若有关服装别出心裁,人们也许还会进一步了解其设计灵感,从衣服上了解到另一个故事。

钻研戏曲为设计添养分

凌美玲对于一些艺术文化如传统大戏,包括演员的头饰、戏服、表演神态等,都相当着迷,就如她行走许多国家,看到美丽的人事物,成为她在服装设计上的养分。

凌美玲(中)手上握着的是槟城画家钟裕旺(右)所画的花旦,她表示庆幸遇到了对方,也让槟城以外的人都有机会见识这名画家的才气。

她最新的创作系列主题为《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明朝汤显祖所作昆曲传统剧目,叙述秀才和大家闺秀在梦中相遇相恋并且一起跨越生死的伟大爱情故事),与槟城的画家钟裕旺(@73arts_)及韩国绣娘合作,结合绘图与刺绣,让《牡丹亭》的意境展现在服装上,即使是日常衣着,也可以把《牡丹亭》穿出门。

对于任何新的创作系列,她都会研究,而不仅是设计衣服而已;就例如《牡丹亭》的系列,她会钻研戏曲、了解故事背景,以便将那年代的精华呈现在服装设计里。

她强调,自己是南洋人的身分,视槟城为娘家、对新加坡亦怀有感恩的心,而今想做到的就是在槟城发掘更多有才华的人或工匠,可能以合作双赢的方式,或是导师传授的模式,给这些人才或工匠一个国际平台与新加坡的视野,让他们成长和找到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自食其力,并期待此心愿能很快实现。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