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色专栏

发布: 9:38am 09/04/2024

制服

不用客气

李耀祥

制服

不用客气

李耀祥

不用客气 | 李耀祥 – 制服二三事

文/李耀祥(跨界斜杠族)

以前念中学时,在补习班认识了一个颇有个性的女生,她性格外向,行事爽朗又豪迈,从不拖泥带水。念女校的她,最好的朋友都在其他男校里。

她爱笑,更喜欢运动,田径、球类样样精通。可能因为长期锻炼的缘故,她的体格特别健硕,二头肌三头肌都比一般男生来得明显。她不爱穿裙,也很讨厌长头发,理由是运动时对她造成极大的干扰,于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跑去理了一个比平头还长一点点的发型。平常在补习班看到她,基本上都是长裤加T恤,不管远看近看,妥妥一名俊帅的小男生。

ADVERTISEMENT

阳光如她其实也有著无解的烦恼,那就是她很厌恶穿校服,没错,就是大家熟悉的女生校服——白衣+前面一块,后面一块的蓝裙。她跟我讲过,每天去上课对她来说就是噩梦一场。初中的时候还好,进入高中后对这套校服的怨恨不断加重,以至于中五时,她一到学校就迅速把裙子脱掉,然后一整天都穿著体育服上课。

“每次老师问的时候,我就说很热或是身体不舒服来瞒天过海。庆幸的是,大部分的时候都能蒙骗过关。”她说,考完SPM后,她第一时间把这裙子丢掉。她放狠话不准备念中六,因为真的不想再穿校裙了。幸运的是,成绩优异、运动实力强大的她一毕业就被国外大学录取,终于实现了“裤子自由”的梦想了!

她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毕业后的20多年来,我们的校服仍然是铁板一块,对于不同性别气质的学生,还是没有讨论的余地。反观“大国”泰国,这十多年来不但放宽限制,让学生在穿著上有更大的自由。

在泰国,不只小学中学必须穿制服,就连上了大学还是一样得穿校服上课。不过,晚近20年,泰国的大学不断松绑,学生虽然还是得穿校服,但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有限的修改,或长或短、或紧或宽,让校服也可以穿出个性。

2019年,泰国第一的朱拉隆功大学更是做出一个划时代的规定,让校内的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性别认同穿制服到校上课或考试,换句话来说,你要穿男生制服或女生制服都没问题。

朱大做出改革后的几年,许多大学也陆续跟进,令泰国的大学校园变得更加人性化,对某些群体来说,穿校服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

这个小进步,其中一个推手就是朱大教育学院的跨性别学生吉拉帕(JirapatTechakijvekin)。

从新闻报道显示,男跨女的吉拉帕在求学的过程,一直对穿男生校服一事感到不舒服。她上了大学后,曾经向教育学院提出让跨性别学生穿女生制服上课的请求,但学院不予理会。尽管挫败,她仍不厌其烦地跟校方和政府请愿,并主张学校不让她们穿女生制服是侵犯人权。

后来的后来,朱大的校友及人权工作者也加入吉拉帕的阵营,和她一起对抗权威。直到2019年11月7日,朱拉隆功大学才宣布新规定,让吉拉帕和其他面对同样问题的学生终于得以如愿以偿了。

这样的结局多圆满。可惜的是,圆的月亮始终长在外国的天空,可惜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2:15pm 31/12/2024
李耀祥 | 外国学生涌入国立大学的机遇与挑战

最近几年,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掀起了一股招收外国学生的热潮,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更是成为主力军。这一现象让人既惊喜又忧心,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国内高等教育在财政与发展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幺国立大学热衷于招收外国学生。原因之一是国立大学的拨款逐年缩减。一位熟悉高等教育的人士告诉我:“外国学生的学费比本地学生高得多,招收外国学生实际上是弥补财政黑洞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招收外国学生还能够提升大学的世界排名。根据国际大学排名的标准,学生的多元化背景是重要评分项目之一。外国学生越多,排名越高,而排名越高,越能吸引更多国内外的资金与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种“排名经济学”成为国立大学竞相招收外国学生的重要推动力。

据2024年的报导,目前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中的中国学生数量已经突破5万人,而在槟城的理科大学(USM)内,这个数字就高达8000人左右。更惊人的是,某些课程的学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着变化。一位就读于文学院硕士班的朋友告诉我:“我们班上有120多人,只有两位本地学生,其他全是中国学生。”而社科学院的另一位学生则透露:“我们班上有140多人,20多位是本地人,120多位是中国学生。”这样的比例显然已经不是“多样化”可以描述,而是“一面倒”了。

人数的剧增不仅让人关注教学资源是否足够,也带来了其他现实问题。例如,许多中国学生无法分配到校内宿舍,不得不在外租房子,而这对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当一个地区的租房需求突然增加时,房租上涨会直接影响当地社区。

除了住宿,还有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挑战。这些学生是否能适应马来西亚的生活?学校是否提供足够的辅导、语言支援以及心理健康服务?许多本地学生和教职员表示,学校的硬体设施已经达到饱和,而软体支援更是远远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尽管联邦和州政府目前面临资源有限、国库紧缩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采取行动。在缺乏金钱资源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来解决问题。例如,联邦政府可以优化现有拨款的分配,优先支持高等教育中的关键项目,特别是宿舍建设与学生服务。州政府则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吸引私人投资建设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公寓或宿舍,并制定租房市场的规范,避免因需求增加导致租金过度上涨。

此外,政府和学校也可以合作,设立由志愿者组成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生活指南、语言课程、心理辅导等服务。这些措施不仅能帮助外国学生适应本地生活,也能有效减轻校方在财政和基础设施上的压力。

在资金紧缩的情况下,提升协调与资源共享的能力将是关键。政府和学校需要形成合力,与私营机构和地方社区紧密合作,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为外国学生提供友好、舒适且充满活力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提升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长期影响。如果外国学生在马来西亚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不佳,他们回国后很可能会传播负面的声音,影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对于以吸引外国学生为目标的国立大学来说,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我们必须严肃看待这些挑战。外国学生的涌入固然是一个机遇,但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准备,它也可能成为一个危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方能为外国学生提供一个友好、舒适且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里度过一段愉快且有意义的时光。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