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吉打新文英振中小學 |
創辦年份:1911年(113年曆史) |
現在學生人數:111(華巫印及暹裔學生人數為55、51、3、2) |
特點:學生來自各族群 |
新文英振中小學董事長林明諒:“要在文化較落後的村鎮建立一所學校實非易舉,但這條路,先賢與我們走了113年……歷經過低谷,也見證過高峰,我知道這條路還沒有走到終點。”
“這些年,我們不斷改善校內設施,也成功排除萬難,讓這所樸實的學校擁有基本設施,也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包括智能黑板及互動教學軟件等,這些設備和軟件的結合,可助教師更好地展示教學內容,啟發孩子在學習路上的積極和主動性。”
ADVERTISEMENT
振中小學設備先進 生源短缺
儘管擁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工具,卻依舊面對嚴重的學生來源短缺問題,以致該校無法充分發揮先進教學工具的優勢。
什麼原因造成振中學生來源出現下降趨勢?
“這不僅是華裔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也是當地環境變遷的結果。”
“距離雙溪大年約10公里的新文英小鎮,在1940至1950年代的英殖民時期,曾以盛產錫米及鐵苗著稱,當時華裔居民最多,1911年,一批熱心教育人士創辦了振中學校。”
“由於傳統工業,包括錫米及炭窯等產量越來越少,甚至後來全部關閉,鎮上各族人口,尤其華裔礦工為了生活被迫遷往外地謀生,致使學生人數逐年減少。”
友族生過半 比例趨高
這也促成學生“多元化”發展,近年越來越多友族走進“振中”,人數甚至佔了一半。
“為了不讓學校降級(即從B降至C),學校開始積極招收不同背景、不同種族文化的學生。”
“這些年的友族生佔比越來越高,甚至還超越華裔生。比如去年(2023年),華巫印及暹裔學生人數是56人、58人、4人、3人。”
“學校降級影響很大,將牽涉到副校長等的師資調派。屆時,老師的工作量也會增加,若學生繼續流失,也可能會落實復級班制,吃虧的將是我們的學生。”
學前班救校 解決生源
林明諒說,辦學前班是目前唯一解決學生來源短缺問題,拯救學校的辦法。
“只要籌足至少15人(最多25人),就能申請開辦學前班。”
他說,當地目前只有2所華裔經營的收費幼兒園,若該校成功申辦學前班,就可為當地華裔家長省下孩子上學前班的一切開銷,包括制服、書包及餐費。這些費用將由政府贊助。
1911年創校原名“文英” 改名培英 定名振中學校
新文英振中學校原名“文英學校”,1911年由馮肇秀、黃李標倡議創辦,之後為更貼切反映學校肩負培育英才的使命,易名為“培英學校”。
該校創校初期是借用兩廣會館暨惠州會館為校址。1928年,學校再次易名為“振中學校”。當年,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董事部提議自建校舍,建校委員會四處奔走募捐,成功在一年內籌得數千元,新校舍順利建成。
1941年,日軍南侵,各地淪陷,華校停辦,該校也不能倖免。在遷移過程中,一切用具、圖書及文件等燒燬殆盡。
1945年,日軍投降,同年12月1日復辦學校,初期的學生人數只有數十名。50年代末期,學生人數增至300多人,原有校舍必須分為上下午班上課,校方商借村議會及戲臺作為臨時課室。
1958年8月,林子千捐獻總面積為7萬1266方尺的3個地段興建校舍。1961年初,建新校舍工程如期竣工,4月10日啟用,原有僅隔一街的舊校舍改為教師宿舍。
錫米業鼎盛期學生最多
80年代初期,學生過多,教室飽和,校方迫不得已在教室宿舍樓下另開一班,與學校隔著一條馬路的教師宿舍開班後,學生無法集中一處上課,每日需在車輛來往頻密的馬路上來往數次,相當不便。
為了避免發生意外,董事部決議再增建教室。在大家通力合作下,2間新教室從籌備到落成啟用,僅費時1年。
1995年5月27日,華教熱心人士廖榮財將學校後方一塊麵積1萬6417方尺的土地贈送給校方。1996年3月2日,董事會以優惠價格向駱明福買下面積4108方尺,即校前的右側地段,增設入口處。
新文英本是錫米之鄉,80年代全盛時期,當地人口眾多,振中學校學生人數達到頂峰。唯錫米被開採罄盡後,礦場關閉,年輕人被迫離鄉背井到外謀生,學生人數逐年減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