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期間的一些慶典活動上,不乏華樂、舞蹈、相聲、扯鈴,或舞獅舞龍的演出,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表演,那你覺得應該以什麼價位回饋演出者?
不少主辦單位為了縮減開銷,或覺得本身提供了平臺給演出者有機會表演,而認為演出者應免費“義演”或僅以“友情價”收費。
ADVERTISEMENT
以前辦生活營,一名活動導師特別向我強調,給予演出的個人或單位相關津貼是一種尊重,該提供的都要提供,不能因為要節省開銷而從這些人身上開刀,這對於熱愛演出的夥伴實在不公平。
所謂“臺上幾分鐘,臺下十年功”,一些人認為演出只不過是幾分鐘的時間,收費卻至少數百令吉。但大家又是否曉得,為了站在這舞臺,演出者花了多少時間、多少精神、犧牲多少與家人相聚的時光?他們值得獲得應有的尊重。
當然,我清楚要籌備一場節目的不容易,不僅要配合天時、地利與人和,各個組織在籌劃活動時,也可能會遇上經濟困擾的情況,或觀眾會認為主辦單位不專業。但怎樣的經費,就呈獻怎樣的節目。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策劃者天馬行空,但看到價位時不得不低頭,更何況在人傑地靈的檳城州,各個組織都希望自己可以闖出一片天地,而未能在這時代共享資源或集合力量去辦好一場活動。
當然,對於演出者而言,冀盼整整15天的新春佳節都可以有演出,所付出的精神與時間也將相對地獲得豐富的回報。
近幾年,不少地方都引用“廟會”二字來呈現所籌劃的活動,友人問我,昔日轟動全國的廟會還有舉辦嗎?
我反覆看了檳州一系列的節目後,發現確實不少地區都頻頻用上“廟會”作為活動主題。當然,並非指有關單位不可引用這些字眼,而是籌辦單位如何在活動上脫穎而出?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活動獲得青睞,而過去州內新春“廟會”的組織單位除了有州政府,也有地方上華團或一些廟會代表。這些組織必然也會向政府申請撥款以支援有關活動,畢竟也是為檳州打響名堂,讓遊客或當地社區有活動可參與。
這樣一看,到底全檳有多少個新春“廟會”?又有多少演出者在活動上脫穎而出,贏得大家的深刻印象?
每一次朋友都告訴我說,凡事要多想自己的好,別一味只認為別人家的精彩。但自從我看了來自中國山東省,年齡介於10歲左右小朋友在舞臺上所表演的敲板演出後,一比較下去,相信自身的還不是最精彩。
其實,除了要堅守及守護本身的文化與傳統,我們也要提拔及栽培更多演出者。而政府方面該如何去栽培或提拔,也需要一番規劃,不能只等待學校培育。有些演出者甚至是自費參與訓練,或是因為興趣而堅持下去。
至於大馬的文創平臺,我出國見識一番後,發現大馬的文創腳步不夠快,包括政府也沒有很給力地支持年輕人推動文創。
舉個例子,中國泉州政府在這方面,給予泉州市的年輕人許多成長平臺,簡簡單單一個龍年,配合文創打響旅遊業的口碑,也帶來不少商機。在廟宇、地區上擺設文創的吉祥物,這些吉祥物都獲得政府、學院及地方商鋪合作推出,甚至地方政府也提供資金去孵化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投入文創。
也許會有家長認為,文創或演出事業沒太大前途,甚至是缺乏“錢”途。那或者應該試著想象,新春佳節沒有節目可觀賞、沒有活動可參與時,那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每一個崗位都需要有人,即便可能沒有錢賺或無利可圖,始終還是會有人去做的,因為無論是這個城市還是國家,都需要我們共享平臺與資源去維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社团服务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华团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吗?”
确实,我们常见到华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宴会、庆典,特别是有人赞助桌席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寒暄、敬酒,场面热闹非凡。但当一次又一次的宴会变成例行公事,甚至成为某些人参与华团的唯一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华团的价值,仅限于此吗?”
有时候,社团之间为了“应酬”而互相买桌,结果抵消之下,完全没有实际收益。更甚者,宴会上台致词的贵宾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导致这些活动逐渐变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述前阵子广东暨汀州会馆团拜上,该会会长说,会馆若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动。自他上任后一直强调改革,会馆不能够一味只是举办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动,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参与。
他强调,会馆总有一天会“不见”的,就如广汀会馆以前有19个属会,后来失去了花县会馆,如今只有18个,所以若会馆懂得与时并进,举办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会青黄不接。
要让华团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内容、提升组织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建议。
例如,应减少形式化的宴会,增加更具实际效益的活动。即使需要举办宴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社会领袖,共同进行深度研讨与对话,让参与者真正有所收获。
宴会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设计,比如让慈善与公益结合,将宴会改为募款餐会、义卖晚宴等形式,让社团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展现华团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单靠会长一人去推动,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前进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于要避免青黄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团。而既然要成立,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与发挥空间。如果处处设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无论所参与的组织是百年家庙还是其他单位,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变迁,融合新时代青年的思维,举办更具现代感的活动,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华、专题讲座、跨行业交流等,让年轻人感受到社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同时,也可以推出导师制度,让资深前辈与年轻一代结对交流,传承经验、分享资源,而不是仅仅在饭桌上认识、喝酒应酬。
一名社团领袖曾与我分享,华社要实现更大进步,必须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华团内部的“内循环”。所谓“内循环”,指的是许多华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华社内部,缺乏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企业界甚至国际社群建立联系,导致影响力受限,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周年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题缺乏创新。若要推动改革,不必拘泥于每年举办周年庆,而是可以改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华团可以联合不同籍贯的团体,共同推动文化活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局限自己在一个小圈子,而应主动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创造更多共享平台及资源的机会。
传统华团往往局限于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响力,华团应主动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及企业界合作,推动多元交流,提升华团的社会价值。
因此,华团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为凝聚华社、团结华人、支持华校,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及让前辈们接受与支持,这种积极求变的行为肯定可以为华团打破传统框架,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迎来更具活力的未来。
当然,说到最后,华团的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勇气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为星洲媒体北马业务经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