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期间的一些庆典活动上,不乏华乐、舞蹈、相声、扯铃,或舞狮舞龙的演出,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表演,那你觉得应该以什么价位回馈演出者?
不少主办单位为了缩减开销,或觉得本身提供了平台给演出者有机会表演,而认为演出者应免费“义演”或仅以“友情价”收费。
ADVERTISEMENT
以前办生活营,一名活动导师特别向我强调,给予演出的个人或单位相关津贴是一种尊重,该提供的都要提供,不能因为要节省开销而从这些人身上开刀,这对于热爱演出的伙伴实在不公平。
所谓“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些人认为演出只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收费却至少数百令吉。但大家又是否晓得,为了站在这舞台,演出者花了多少时间、多少精神、牺牲多少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他们值得获得应有的尊重。
当然,我清楚要筹备一场节目的不容易,不仅要配合天时、地利与人和,各个组织在筹划活动时,也可能会遇上经济困扰的情况,或观众会认为主办单位不专业。但怎样的经费,就呈献怎样的节目。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策划者天马行空,但看到价位时不得不低头,更何况在人杰地灵的槟城州,各个组织都希望自己可以闯出一片天地,而未能在这时代共享资源或集合力量去办好一场活动。
当然,对于演出者而言,冀盼整整15天的新春佳节都可以有演出,所付出的精神与时间也将相对地获得丰富的回报。
近几年,不少地方都引用“庙会”二字来呈现所筹划的活动,友人问我,昔日轰动全国的庙会还有举办吗?
我反复看了槟州一系列的节目后,发现确实不少地区都频频用上“庙会”作为活动主题。当然,并非指有关单位不可引用这些字眼,而是筹办单位如何在活动上脱颖而出?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活动获得青睐,而过去州内新春“庙会”的组织单位除了有州政府,也有地方上华团或一些庙会代表。这些组织必然也会向政府申请拨款以支援有关活动,毕竟也是为槟州打响名堂,让游客或当地社区有活动可参与。
这样一看,到底全槟有多少个新春“庙会”?又有多少演出者在活动上脱颖而出,赢得大家的深刻印象?
每一次朋友都告诉我说,凡事要多想自己的好,别一味只认为别人家的精彩。但自从我看了来自中国山东省,年龄介于10岁左右小朋友在舞台上所表演的敲板演出后,一比较下去,相信自身的还不是最精彩。
其实,除了要坚守及守护本身的文化与传统,我们也要提拔及栽培更多演出者。而政府方面该如何去栽培或提拔,也需要一番规划,不能只等待学校培育。有些演出者甚至是自费参与训练,或是因为兴趣而坚持下去。
至于大马的文创平台,我出国见识一番后,发现大马的文创脚步不够快,包括政府也没有很给力地支持年轻人推动文创。
举个例子,中国泉州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泉州市的年轻人许多成长平台,简简单单一个龙年,配合文创打响旅游业的口碑,也带来不少商机。在庙宇、地区上摆设文创的吉祥物,这些吉祥物都获得政府、学院及地方商铺合作推出,甚至地方政府也提供资金去孵化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投入文创。
也许会有家长认为,文创或演出事业没太大前途,甚至是缺乏“钱”途。那或者应该试着想象,新春佳节没有节目可观赏、没有活动可参与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人,即便可能没有钱赚或无利可图,始终还是会有人去做的,因为无论是这个城市还是国家,都需要我们共享平台与资源去维护。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社团服务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华团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吗?”
确实,我们常见到华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宴会、庆典,特别是有人赞助桌席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寒暄、敬酒,场面热闹非凡。但当一次又一次的宴会变成例行公事,甚至成为某些人参与华团的唯一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华团的价值,仅限于此吗?”
有时候,社团之间为了“应酬”而互相买桌,结果抵消之下,完全没有实际收益。更甚者,宴会上台致词的贵宾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导致这些活动逐渐变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述前阵子广东暨汀州会馆团拜上,该会会长说,会馆若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动。自他上任后一直强调改革,会馆不能够一味只是举办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动,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参与。
他强调,会馆总有一天会“不见”的,就如广汀会馆以前有19个属会,后来失去了花县会馆,如今只有18个,所以若会馆懂得与时并进,举办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会青黄不接。
要让华团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内容、提升组织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建议。
例如,应减少形式化的宴会,增加更具实际效益的活动。即使需要举办宴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社会领袖,共同进行深度研讨与对话,让参与者真正有所收获。
宴会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设计,比如让慈善与公益结合,将宴会改为募款餐会、义卖晚宴等形式,让社团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展现华团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单靠会长一人去推动,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前进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于要避免青黄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团。而既然要成立,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与发挥空间。如果处处设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无论所参与的组织是百年家庙还是其他单位,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变迁,融合新时代青年的思维,举办更具现代感的活动,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华、专题讲座、跨行业交流等,让年轻人感受到社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同时,也可以推出导师制度,让资深前辈与年轻一代结对交流,传承经验、分享资源,而不是仅仅在饭桌上认识、喝酒应酬。
一名社团领袖曾与我分享,华社要实现更大进步,必须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华团内部的“内循环”。所谓“内循环”,指的是许多华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华社内部,缺乏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企业界甚至国际社群建立联系,导致影响力受限,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周年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题缺乏创新。若要推动改革,不必拘泥于每年举办周年庆,而是可以改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华团可以联合不同籍贯的团体,共同推动文化活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局限自己在一个小圈子,而应主动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创造更多共享平台及资源的机会。
传统华团往往局限于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响力,华团应主动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及企业界合作,推动多元交流,提升华团的社会价值。
因此,华团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为凝聚华社、团结华人、支持华校,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及让前辈们接受与支持,这种积极求变的行为肯定可以为华团打破传统框架,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迎来更具活力的未来。
当然,说到最后,华团的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勇气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为星洲媒体北马业务经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