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芒魏新邦安拔中华小学走过90余载,学生人数从辉煌时期的200人,随着华裔不断搬离小镇,华裔学生越来越少,幸在这十余年里,友族家长认可华校,纷纷把孩子送到中华小学,让中华小学维持在50余人,但友族生也超越了华裔生。
幼儿园逾60%非华裔 中华学校未来靠友族生支撑
同样把幼儿园设在学校隔邻的中华幼儿园,目前就读的华裔学生更少了,友族学生己超出了60%,可以预见中华学校未来的新生人数都要靠友族学生支撑了。
ADVERTISEMENT
中华学校位于新邦安拔小镇,附近有另外数个小镇如甘榜柳、舍林星、三镭渡,以前还有多户华裔,现今越搬越少,年轻村民更少,就和国内其他郊外小镇面对同样问题,学校都降至微型华小。
锺育文:教师用双语授课
校长锺育文说,不论是什么族裔,来中华报到就是本校学生,教师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教好每个学生。
他说,进入中华小学的学生,多数在中华幼儿园上学,都有一些基础,在面对友族生多过华裔生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导学生也会用双语教学。
他说,许多友族生的家长较开明,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是为了让孩多学一种语文,将来增加就业优势。
首支华小藤球队
由于友族生多,该校利用这优势成立了首支华小藤球队,由华巫印学生组队,马来教师当教练。学生参加吉辇县小学学联赛时,其他藤球队多是来自国小,而该校则是“团结队”。
其他课外活动方面,该校也有与亚罗邦士华小共组篮球女队参加学联赛,通过合作方式也可出队。该校的学习环境及设备也不断改善,由于基金有限,还希望校友、热心民众多支持。
最近学校获教育局赞助21台手提电脑,学校将建设电脑室,让学生从中学习新知。
王福来:出租闲置稻田校地
中华学校董事长王福来受访说,该校校地约有6.4英亩,除了2.4英亩地充校舍,另外4英亩稻田则出租,校园周围环境清幽,不远处有一座新芒魏山,旁边则是一大片稻田。
学校小,人数少,但每年都得花费1万至2万令吉资助各种活动及维修,董家教在疫情前都会办教师节晚宴,筹一点钱帮助学校,除了学校,中华幼儿园的开销也要万余令吉,也都需要热心人士资助。疫情至今,教师节晚宴停办了,镇上的人口也一直在流失,董家教等都会尽最大努力找一些基金来帮助学校。
他说,学校小,很少被关注到,他希望一些大企业、热心商家、校友能多出力,帮助中华建设,该校课室尚未跟上时代安装精明器材。
陈思媖:教师须承担多重职务
家协主席陈思媖说,学校虽小,但教师非常尽责,一人担起多重职务,除了教学,还担任各重课外活动导师及教练,有时还自掏腰包补贴学生。
“学校要找钱,董家协也常配合学校活动办义卖会等,筹一点钱。过程虽然辛苦,但只要能帮到学校,做就对了。”
刘雅峇:校舍早前为亚答屋
中华学校前任董事长刘雅峇(晋旨)说,他于上世纪70多年至90多年代曾担任家协主席及董事长职,学校也是一点点改善设备,当时华裔学生还很多,友族生较少。
他说,以前的校舍为亚答屋建筑,后来才改建,刘雅峇是于70年代,从峇眼色海来至新邦安拔从事配齿业,其父亲因在当地开了分行,他就来帮忙,后来参与中华学校的活动,先后担任家协与董事会主席。
他退休后于2000年初搬到槟城定居。
新芒魏中华学校简史 高峰期学生逾200人
新芒魏中华小学创立于1930年,学生主要来自新芒魏区、新邦安拔区、三镭度区、新邦知甲舍林星区、甘光柳等5个地区。创校初期,校址位于三镭渡,后来搬迁至新邦安拔区。当时,学校只有1名老师执教,10名学生就读。
1946年,地方闻人与一群热心人士成立了建校委员会。1962年中华小学改名为中华国民型华文学校。
1964年,建校委员会以1万5000令吉向黄女士购买校地。为支持此项购地计划,时任董事长徐福义先生捐献2500令吉。黄女士也捐献500令吉。此时,学校的学生人数上升至145人。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董事会为每班提供了足够的桌椅、风扇、教具及扩音器等。董事会也建设了篮球场。学生人数从之前的100多人增至200多人。
1974年3月2日,家长与教师协会成立。徐福荣先生获选为中华学校第一任家协主席,刘雅峇则获选为副主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