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发布: 4:09am 28/01/2024

森林局

登山

野外求生

考核

山导

在山中

受保护森林

Malim Gunung Perhutanan

MGP

在山中(后续篇:下) | 没爬过神山也能参加考核 山导要懂急救 野外求生

报道:洪东凯
部分图片/王喜荣提供

大马2020年开始)培训计划,目标是培训多达1000名合格山导,主要是减少失踪,同时应对其他紧急状况。

ADVERTISEMENT

自2023年起,森林局规定海拔800公尺以上的登山活动,都需要申请入山准证,以及视情况雇用山导。难免有人觉得森林局的做法是多此一举,为此,《大北马》社区报专访合格山导王喜荣,听听他分享山导的责任。

进入卓坤森林公园范围不需申请准证或雇用导游,但是,一离开森林公园的范围,在卓坤山受保护森林区域活动时,就必须预先向森林局报备。(洪东凯摄)

王喜荣特别声明,成为合格山导并不需要拥有曾攀登沙巴神山的经验,今年28岁,在一家公司任职网页程序员的他是登山爱好者,也是第二批考获山导证的人,属于全槟26名森林局山导团队成员之一。

参照危险程度 失踪率 森林局决定是否聘山导

王喜荣说,虽然法规约束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受保护森林登山活动需要山导,但海拔800公尺以下的受保护森林,也会根据危险程度和失踪率,由森林局决定是否需要山导或准证。

(备注:根据大马森林局的最新规定,涉及海拔457.2公尺或以上的山区就需要山导

王喜荣前年考获山导证后,去年完成攀登沙巴神山的心愿。

他说,申请的民众通过初选后,需参与森林局举办的5天4夜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受保护动植物知识和法律、国家森林法令、急救课程、山林与河流救援等,消拯局也会派出教官亲自指导学员。

培训开始之前,所有学员还要通过体能测试和尿检,筛选过程非常严格,确保未来带队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胜任。

森林局定收费 山导带队人数有哏制

王喜荣说,每一名山导被限制最多带领7名爬山客,超过人数就需增加山导,倘若进入高风险或高海拔山区,山导的带队人数会减少,例如神山的山导只允带最多5人。

消防及拯救局的教官详细教授各种救援和求生技能。

他说,山导不只要熟悉路线,还要懂得观察环境和天气,出发前要向队员讲解行程、休息时间、食物准备等,山导也负起保护动植物,确保森林的整洁,还有随时提醒登山者遵守相关法规。

森林局也定下雇用山导的费用,但视行程和山况而定,收费包括森林局的佣金,至于一些山区会征收每人5令吉或以上的收费,是由登山者自己缴付给森林局。

同时,山导证需每两年更新一次,但森林局还未发出更新山导证的具体准则。

山导政策可减少失踪事故

王喜荣说,山导政策旨在减少登山失踪和事故,国内偶尔发生一些登山客因不了解路况的事故,山导政策可以为登山客提供一层安全保障,也防范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从受保护森林带走植物。

他说,许多登山者肯定熟悉威中的卓坤山,但是,这座山还是偶尔会传出迷路事件。

如何在有限的人力及恶劣环境下,使用担架转移无法行动的登山者安全处,是对山导最大的考验。

“马六甲的武吉波浪(Bukit Beruang)海拔不到200公尺,只是一个小山区,去年第一次发生登山客失踪后被证实死亡事故,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山区,那些面积数十公顷,甚至数百公顷的山区,没有人敢担保每次的登山行绝对不会有事故。”

槟州山区多是私人地 加强准证措施保护环境

槟州的山区海拔较低,加上很多山区属于私人果园和菜园,需要山导或入山准证的山区也不多,以致使用山导的频率并不高。

完成山导培训课程后,会获得森林局的证书及山导证。

因此,王喜荣会到其他地方登山,吸取不同地区的登山经验和路线,也趁机与当地的山导交流。平时在槟城多数是与朋友一起登山,也不怎么计算费用,有时是协助朋友申请入山准证,费用大家平摊。

他希望山导政策未来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使得登山活动更安全有序。

不过,他仍然希望槟州森林局尽快落实强制入山准证措施,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登山者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别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是沦为口号。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48am 10/04/2025
视频|青年登山遇蜂群处变不惊 “既然跑不掉就微笑面对”
视频|青年登山遇蜂群处变不惊 “既然跑不掉就微笑面对”
另一名青年来回小跑步,蜂群仍不依不饶围绕着他,他最后忍不住笑了。(视频截图)

(芙蓉9日讯)两名青年到森美兰林茂拿督山登山健行,没想到竟在山上遇到野蜂群,但令人意外的是,两人没有吓得抱头鼠窜,反而选择“接受”蜂群,甚至脸带笑容“与蜂共舞”!

TikTok用户“王蛇”在两天前分享在拿督山顶的岩石上,遭遇蜂群的视频,引起网民观看留言。他在视频下打趣写道,“两个男人痛心的一刻,思索着是要让它们叮还是往下跳。”

画面中,一名青年在岩石上来回小跑跳跃试图摆脱蜂群,但蜂群却始终围绕着他,跑了一阵后男子忍不住笑起来;另一名青年则是将衣领拉高遮住头部,周身被一群蜜蜂包围,但他只是站在原地用手机拍摄,记录画面。

视频吸引2万1300次点赞、678条留言和85万次观看,不少网民表示担心,但也有许多网民在评论区幽默回应,并称赞两名青年处变不惊,甚至能微笑着面对可能威胁性命的蜜蜂,勇气可嘉。

“蜜蜂好危险,我的亲戚正是因此而亡故”、“被蛰了会痛得要命”、“现在的AI滤镜也太危险了吧”、“大哥,这不是滤镜,这是真人真事”、“跑来跑去的那位是在跟蜜蜂玩你追我赶吗?”、“他的脸上还挂着笑容,高人”、“令人敬佩,竟然完全不紧张”、“跟蜜蜂玩追追,画面太甜了”。

视频主表示,他和同伴在遭遇蜂袭时保持冷静,但仍免不了被蜂蜇,过了几天仍觉得叮咬处瘙痒难耐,但相信已经快痊愈。

他随后上传另一段视频展示他与蜂群的自拍,声称仔细看这些蜜蜂“其实很可爱”,他还数度调整镜头,以便拍摄更多的角度,显示蜜蜂在他的颈颈窝处或头发上,与蜂“和平相处”的从容态度,令人咋舌。

视频|青年登山遇蜂群处变不惊 “既然跑不掉就微笑面对”
青年自拍展示头发和颈窝处的蜜蜂,与蜂“和平共处”的从容态度,令人咋舌。(视频截图)

根据资料,蜜蜂非常具有领地意识,它们会在感觉烧到威胁和受干扰时,攻击任何靠近蜂窝的生物,借此保护自己、蜂群和蜂后免受侵害。但是,一般蜜蜂在蛰人一次后,便代表着它的生命也来到终点。

若遭到蜜蜂叮咬,应保持冷静离开现场,接着尽快去除残留皮肤中的毒刺,但应避免用镊子,因为挤压毒刺会导致更多毒液释放到皮肤;之后应使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口,并使用冰敷方式和抬高蛰伤部位,以减轻肿胀。

此外,被蜜蜂蜇伤后应监测伤势,若肿胀转移至其他部位,可能是产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服用抗组织胺或非处方止痛药则可减轻瘙痒感觉。

视频|青年登山遇蜂群处变不惊 “既然跑不掉就微笑面对”
拍摄者用衣服盖着头,站在原地不动。(视频截图)
@

♬ –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