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美,總有著無盡的追求。儒家尚雅正之美,道家尚樸素之美,禪家尚空寂之美。美在日常,與生活息息相關。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無不詮釋著訴說著審美的意趣。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寫道: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江與清風,山與明月,山光、水聲,月色,自然之美,也是所謂文人的意氣風發。也正是因為審美與天地的結合,山水之間,是中國文人最理想的生活之地,同時也孕育了世界最獨特的水墨畫,計白當黑,墨生五色六彩。這份美,也只有中國人最懂,最痴迷。
ADVERTISEMENT
畫家吳冠中曾說,如今的許多成功人士,包括企業家、媒體人、白領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藝術和鑑賞。這些現象的屢見不鮮,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藝術,而是虐殺藝術,是沒有文化的魔幻現實主義。現今社會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現在很多人窮,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審美。沒有恰當的審美,生活將變得粗俗不堪,無聊至極。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伴隨的是無趣的人生和創造力的枯萎。
陳丹青恩師木心也說過:“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所以,掃除美盲比掃除文盲更重要,因為儘管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再失去了,我們還可以再創造。因此音樂和美術的基礎教育,可以給我們下一代打下很好的美學基礎。
莊子說,人生之最高境界是審美而非功利,心靈之最舒服是自由而非拘束。人之為人,想法固多;想法太多,痛苦便來。從容生活,有何不可至,有何不可求。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又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懂得活得美。要想活得美,首先要懂得停、學會慢。一慢,我們的生活就會立刻美起來。想活得美,我們就要懂得製造儀式感。儀式感對於生活的意義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無聊無趣,往往就是因為缺少了這份儀式感。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要去做驚天動地的事,而是守護自己的純真之心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美好,生活中的小確幸,把每天的日子過成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