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6日讯)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文艺慈善晚会月影心随心物流部今日举办的温情送暖活动之自杀干预日讲座,获得来自北大及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数十名大专生出席,一起深入了解预防和干预自杀的重要知识,并透过发问和分享经验,探讨心理健康议题。
唐晓瑜:强烈孤独绝望
期间,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专业讲师唐晓瑜分享,有轻生倾向的人士,一般会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和孤立感,觉得无助、人生失去价值、感觉事情不会好转及绝望,情绪上强烈的不安甚至会让他们萌起只想停止一切“痛苦”的念头。
ADVERTISEMENT

她也说,有轻生倾向的人士一般会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如变得孤僻、突然向亲友道别、赠送重要物品或立遗嘱等。
“驾驶速度极快、表现出极端的情绪波动、吃得更多或睡得更多、更频繁地使用药物或酒精,也可能是轻生前的警告信号。”

最不该说的几句话
她指出,最不该对有轻生倾向的人士说的话,包括:“其他人的处境比你更糟,所以要对你拥有的生活心存感激”、“难道你看不出你对每个人来说有多重要吗?”、“振作起来,做一些能让你摆脱忧虑的事情”,更别对他们说:“只要忽略这些想法,它们就会消失。只要你更努力,就可以克服它。”
“也不要说‘希望你能坚强’这些话,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弱’。”

别试图让抑郁者振作
她说,很多时候向他人倾诉心事,不见得对方就能帮忙解决问题,但至少抒发内心的负面感受后,将是一种解脱的来源。

那么该如何支持有精神问题或抑郁症的人士,她则说,最重要避免批评或羞辱性言论,更不要试图让抑郁的人“振作起来”。
“不要坚持认为抑郁或悲伤是错误的感受,更不要去争论事情有多糟糕。”

她也补充,很多时候可以通过专业辅导团体的介入,为有精神问题或抑郁症的人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槟城心灵扶助协会 3方式免费纾缓情绪
槟城心灵扶助协会的热线是04-291 0100,所提供的免费情绪纾缓服务时间是从下午3时至凌晨12时。WhatsApp号码是011-5670 6261(仅限发短讯),也可通过电邮pat@befpen.org联系。

出席者包括该自杀干预日讲座会的活动总监许斌捷及程雪汶、监督赖晋元、槟城心灵扶助协会外展项目总监沙拉斯等。
除了讲座会,该活动也设有各种互动环节,包括鼓励所有参与者填写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 21),以及各种有趣的摊位。
这项活动是在双溪槟榔区2030中心举办,而本报为媒体伙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雨水丰沛的我国,海洋、湖泊、河流、瀑布等大面积水体的地方总是能轻易抵达,堪称“唾手可得”。像是生活在郊外或乡区的人们可能从小就与水为伴,游泳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技能,无师自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且勿论假期时会驱车到海边野餐,湖边放风筝,泳池更是高楼公寓必备设施,是孩子周末时的游乐场所,各式各样的水上乐园更不罕见。
许是天气炎热的缘故,让我们对冰凉的“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同时也忘了畏惧,忘了老人常挂在嘴边“欺山莫欺水”的叮嘱。你知道最常发生溺毙的地方在何处吗?要如何判断是在水下嬉戏抑或溺水,生死一线间?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谭湘璇
大马消拯局总监拿督诺希山在去年11月主持马六甲防火安全论坛后向媒体指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平均发生320宗溺毙案,而2024年1月至11月为止,就已经有多达265宗溺毙案,由此可见溺毙案不算罕见。
沈俐敏:系统性学习正确游泳
沈俐敏是吉兰丹人,当地人自小与水为伍,到海边、河边戏水是日常,最常见的自然是甘榜Style–“狗仔式”,仿佛人均泳者。
然而,这种头部永远在水面上,靠四肢在水中划动前进的“泳姿”,其实充其量算“在水中前行”,并不能称之为“会”游泳。
她提到,按部就班地系统性学习正确的游泳到最后融会贯通,身体和头脑会判断自己的能力和对水的认知。
“第一会先知道身体比较适应哪种泳姿;第二会比较镇定;第三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大概到哪儿。”
“而没经过系统性学游泳的人如甘榜Style,(判断)经常会出现误差。”
她回忆,在吉兰丹甘榜的老家附近有一条河,平时水位低无法游泳,但一到年底下大雨,水位就会高涨,孩子们就格外兴奋纷纷相约去戏水。
“也许是为了防水灾,其实那条河挖得很深,只是前9个月的水位低,所以没有危险,可到了年底,水位可以涨到小学生的胸口处,是可以游泳的程度,但是不安全。“
“很多大人会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戏水,可是甘榜很多小孩就会乱跑,去游泳。”
结果就发生溺毙的悲剧,当中还包括她小学的校友。
“当时他就是用狗仔式,狗仔式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头部一直保持在水面上,没有真正学过怎么转换呼吸,跟不会游泳的人没区别。当河水忽然盖过他的头部,他被呛水后就会开始紧张,因为和他平时的认知完全不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进而溺水。”
“学游泳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呛过水,已经知道怎么处理,会站水什么的,所以在类似情况不会惊慌失措。”

自由式较省力
询及何种泳姿在掉入水中后,能最大程度地自救,提高生存希望时,她认为是自由式。
“无论是对我们的身体构造、机能恢复等等,自由式是最有效率的。会自由式不代表天下无敌,但不会让你身体那么累。”
“自由式肯定是比仰泳、蝶泳和蛙泳来得省力。”
善泳者未必无敌
但无论如何,即使诸如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等游泳奥运冠军,要在一片汪洋里救援溺水者亦非易事,因为救援方式根据风浪调整,甚至因环境而异。
她分享自己过去曾参加激流泛舟的经历,在开始前需学习一小时翻船如何自救的相关知识,发现若不慎掉入湍急的河水,不管泳技多高超在此刻毫无用武之地。
“就算我们穿了救生衣也不能保证完全得救,还得学会一些技巧,在这时候反而不要游泳。”
“教练让我模拟翻船后的情况,尝试跳入最湍急的地方然后游到对岸,因为我穿着救生衣又会游泳,所以我并不怕就跳入水里,结果我游不过去。”
“变成好像我在河中间,河水一直冲向我,我会游泳我的身体能抵抗那种冲力,但仅限于抵抗,怎么都无法游到对岸。”
在她之后换了一个男生尝试,结果亦是如此。
“教练的说法是在遇到湍急的情况,反而不要游泳,头往后仰让身体慢慢呈平躺姿势顺着水流漂,你就能呼吸,当河水将你冲到浅滩或河床时,再慢慢爬上岸。”
“有许多风险,但总比你与湍急的河水抵抗,累了之后不知被水冲到哪儿来得强。”

溺水时自救第一要诀:放松
经常到泳池的人们应该经常能看到一群儿童或青少年喜欢在水中憋气比拼肺活量,作为兼职游泳教练,她要如何辨别孩子们是在水下玩还是溺水中?
“如果是在玩,你能看出他的脸上会有笑容,动作是很自在的,可是如果是溺水,你看得出他的表情很紧张、压力。”
“然后由于没有学过游泳,或不慎掉入水,不知该怎么反应的人,他的手一定会想要抓东西,那就是溺水了。”
她提到,其实人的身体只要放松就能浮起来,而往往会溺水是因为紧张,放松不了,所以不慎掉入水中或溺水该怎么做?
(一)不要紧张,一定要放松,不要动
(二)伸直双手和双脚
(三)头部往后仰,下肢就会上浮,整个人成仰泳的状态
“届时鼻子、眼睛就会朝上,你就能呼吸、呼救。人的身体构造就如此,所以你只要冷静一点,先放松自己,身体就会浮上水面。”
她提醒,“仰泳”姿态时,可能水位处于下巴的位置,张口呼救时可能会吸入水,这时如果慌乱可能就真的溺水了,因此真的要保持冷静。
“可是很多人做不到第一个步骤(即放松),所以他之后就溺水了。”

厕所水桶是幼儿溺毙“凶器”
既然户外活动或游泳那么危险,我们待在家里是不是就百分百安全?
非也,对于许多幼童而言,最大的溺毙风险恰恰就在家里,父母万勿在家里就放松警惕,反而要提高警觉。
急诊室医生戴文婷指出,过去在政府医院急诊室任职时,平均一个月就会有1人因溺水送入院。
“在马来西亚,造成孩童死因的第一名是创伤(Trauma),溺水位列第二。”
而“凶器”不是泳池,是家里必备但又不起眼的水桶。
“我看到的很多都是5岁以下的幼儿。有些1至2岁的幼儿在厕所里一头栽进水桶里,由于个子矮小,头部朝里身体倒着,他们出不来就造成溺水。”
她提到,她所接触到幼儿溺水情况大多是在家中或公寓泳池发生的,比如家长没有注意或睡着时,孩子自己开门下楼或兄姐带着弟妹去玩,结果发生憾事。
她指出,若幼儿溺水的情况少于10分钟,吸入的水不多,且及时展开CPR,送院后得救生还率会较高,可惜大多数没能从死神手上抢回,短暂的生命止步于此。
“因为没有人做CPR,等送入院时已经隔了很长时间。”
因此她建议,若家里有幼儿,须锁上浴室、厕所的门,或者当幼儿在浴缸、泳池里戏水时,家长一定要看管好。
幼儿溺水时怎么办?
1 | 先让孩子平躺,检查是否有呼吸 |
2 | 若无,用你的嘴完全覆盖住婴幼儿的口和鼻子给予5次人工呼吸,再查孩子是否有脉搏 |
3 | 若无,开始做CPR,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再侧放孩子的脸,让水流出 |
4 | 立即送院 |
她强调,在给溺水者抢救时,要为他脱掉湿衣服再盖一层布保暖,因为当他的体温过低(Hypothermia)脉搏很难恢复跳动,体温低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的一个潜在原因。
“一般由于体温低导致心脏骤停,所以送入院后,我们做CPR的时间会比较长。”

溺水者都需送院治疗
另外,无论溺水者是否已经做过抢救、生命体征或意识是否恢复,都需要送院诊治,原因如下:
1 | 不知溺水者吸入多少水,极有可能会导致肺炎; |
2 | 要检查他是否存在电解质失衡(Electrolyte imbalance)的情况; |
3 | 要检查他掉入水中是否遭遇任何创伤,因为生还者受伤是很常见的。 |
“需要做CPR,意味着他们的脑部已经缺氧,要查看他们的脑部受损程度。”
她说,当溺水者送到急诊部门后,如果医生认为无需入院,会先观察4小时至6小时。待呼吸、血压、体温等检查结果都无大碍即可出院。
如果只是普通呛到水,在家也得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发烧或者一直咳嗽等其中一个迹象,就得入院检查。
“因为有时候吸入一点水,刚开始没有感觉,到后面会变成肺炎。”
她指出,溺水生还者最常见的问题是肺部感染(Lung Infection Pneumonia)。
“有时候第一天没那么严重,可能会有些咳嗽,到了第三天就会恶化,所以我们一定会观察。”

相关稿件: 【防溺水/02】极端天气频繁 教你应对水灾自救与救援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