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11:41am 27/12/2023 82点阅

传承者

榕槟茶楼

专属品牌

传承者

榕槟茶楼

专属品牌

疫期大胆开店 结合新旧元素 榕槟茶楼创专属品牌

乔治市里的商业店铺倒闭新张,是百年老城里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却有一家店在冠病疫情反复不定时期突然新张开业,掀起了坊间一阵小轰动。

GetAttachment (2)

报道:曾雪爱
摄影:曾雪爱、提供

ADVERTISEMENT

乔治市里的商业店铺倒闭新张,是百年老城里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却有一家店在冠病疫情反复不定时期突然新张开业,掀起了坊间一阵小轰动。

2021年10月,榕槟茶楼从胡椒埕原址搬到汕头街现址。用来打造新店的乔治市老店屋,稍微保留当年的面貌,老店屋前身的“潮州吴发成菜馆”店名则被刻意保留下来。





开业时受各界关注讨论

走进漆上青绿色的店里,港式怀旧但不失现代摩登感的氛围迎面而来,跟老店相比,新榕槟明显给人一种“新气象”外,也存在着一种升级后的高级感,到过新旧榕槟的人相信都会有这种感觉。

“那时候市场上确实引起小轰动,因为没人会在这时候开店。”老板之一的刘顺结(46岁)在回想当时新店甫开张,受到各界关注与讨论时,含蓄的说了这番话。

刘顺结是42年历史榕槟茶楼的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楼面事务,而另一名负责人陈锡贤(42岁)则负责后厨工作,双剑合璧打理茶楼。

茶楼大老板也是创始人陈华杰(74岁)则退隐幕后,但每天都会到店里后厨制作点心。访问当天,老当益壮的他就在处理着茶楼里最经典的广式豉汁蒸排骨。

行管期间开拓线上销售

刘顺结原本从事销售管理行业,一场令人措手不及的冠病疫情,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从此卸下打工族身分。

他说,他从没想过反复的疫情,让行动管制令实施了那么久,暂时休业的茶楼,已经到了一个再也无法继续停滞的状态。

当时,他协助茶楼开拓线上销售服务,用线上平台卖点心,让行动受限不能随意出门的顾客,只要有手机都能点餐上门。

“疫情期间还碰到中秋节,榕槟的招牌月饼和公仔饼,也一概转到线上售卖,当时需要学习如何包装,我还亲自当送货司机,把顾客的订单送到他们家里。”

疫情带来的改变又怎么会仅限于此?当时,榕槟需要搬迁他处。

GetAttachment (5)
一笼笼的点心,每天新鲜制作。
中央点心蒸气炉吸睛

刘顺结说,当年准备搬到汕头街新店时,原本只是想要复刻老店的样子,也即是摆上几张桌椅,然后开店营业,不做多想。

“当时,就有人建议不如为榕槟搞品牌,把新跟旧的元素结合,让老店的形象鲜明起来。”

他说,当时这个建议,还包括店里的室内设计,即在店中央打造一个点心蒸气炉,让顾客自助式取餐。

“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胆的建议,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要顾及到顾客能不能接受自己取餐、蒸气炉会不会影响店内温度等。”

放手一搏换来成功

不过,在无数轮的思想挣扎与冲击后,榕槟茶楼的团队决定放手一搏,接受了这个大胆建议。果然,大胆的跳脱换来今日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今,榕槟拥有自己的核心品牌形象,看到青绿色包装就会联想到他们。店里弥漫开来的怀旧氛围,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老招牌、卡座椅等,都是榕槟专属,更是店里打卡热点。

店中央蒸气炉上的一笼笼各式点心,亦成为了店里最吸睛的聚焦点。

GetAttachment (7)
陈锡贤负责后厨工作,制作点心。
陈锡贤:传统点心上花巧思

榕槟茶楼每天新鲜出炉的点心,约60至70种,由陈锡贤与后厨专业团队手工制作。

陈锡贤约14岁就在茶楼里打转,18岁正式动手制作点心,目前蒸、炸点心还有甜品,样样都难不倒他。

他说,他会在一些传统点心花点巧思,比如把芋泥角弄成天鹅造型,吸引顾客目光,大人小孩都喜欢。

“时代的进步,点心的制作过程已经改用机器取代人手。比如机器打的面团,制作出来的酥皮点心,吃起来口感更加酥脆。”

陈锡贤在高温的厨房里,动作利落的在捏鱼丸,每颗大小相同,完全不必称重。埋头干活的他,私下分享每颗鱼丸的重量、一个酥皮点心有多少折痕,所有食物的制作过程都是有根有据,不马虎。

顺应时代不断改变

从刘顺结准备的资料来看,榕槟大老板陈华杰,于1981年创立榕槟茶楼至今,一路上经历了许多转变。

当年,从白天卖点心晚上卖煮炒的“榕槟饭店”,到换上今日的榕槟茶楼招牌,只卖点心和炒粉类,再到现在只专注在卖点心。

榕槟初创时期,桌椅从允许摆到在街上让顾客用餐,到后来被规定只能在店内营业,经历过顾客不能接受这种改变。营业时间也从当年的从早到晚,改成现在从早上6时30分至下午2时30分。

不仅如此,近年来的榕槟,在好客的老板们带领下,成为了许多国内外剧组拍摄取景的地点。

频频出现在荧幕的榕槟,曝光率也随之大增,店门口外常常可以看到筑起的人龙。

老行业的传承,为的是能够延续到未来。传承的精神除了坚守传统,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趋势大胆放手改变,这样子的传承才能走得更长久。

GetAttachment
橱窗内的炸料,都由榕槟茶楼后厨专业团队制作。
GetAttachment (4)
升级后的新店拥有高级感,到过的人相信都会有这种感觉。
GetAttachment (3)
漆上青绿色的榕槟茶楼,弥漫著港式怀旧但不失现代摩登感。
GetAttachment (1)
从旧照片上可见,当年的榕槟茶楼还是饭店,桌椅也摆在街上。(榕槟茶楼提供)
GetAttachment (12)
榕槟茶楼位于汕头街的店面,稍微保留乔治市老店屋当年的面貌,前店家“潮州吴发成菜馆”店名,被刻意保留下来。
GetAttachment (11)
刘顺结负责楼面事务,招待客人。
GetAttachment (10)
在店中央打造的蒸汽炉,让顾客自行取餐。
GetAttachment (9)
退隐幕后的陈华杰,每天都会到店里后厨制作点心。
GetAttachment (8)
芋泥角弄成天鹅造型,传统点心花点巧思,好看又好吃。
GetAttachment (6)
榕槟茶楼三个老板与前来店里拍摄的多位本地艺人、主持人等,在店前合照。(榕槟茶楼提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3:22pm 27/04/2025 200点阅
文化插秧计划已覆盖槟99小学 林秀琴:孩童绘画文字记录文化
请签发(大北马)“槟城庙会—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暨《文化护照》推介礼
民众浏览获奖的槟州庙会文化记事本。

(槟城27日讯)槟州社会发展及非伊斯兰事务委员会主席林秀琴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教育则是传承的桥樑。州政府将持续支持融合教育、宗教文化与社区精神的民间倡议,推动文化活动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让文化在生活中生根茁壮。

林秀琴昨日下午主持“槟城庙会──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暨《文化护照》推介礼时说,这项计划从最初的萌芽构想,发展至今已成功覆盖全槟99所小学。

请签发(大北马)“槟城庙会—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暨《文化护照》推介礼
槟州各校代表踊跃出席“槟城庙会—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

她说,今年槟城庙会志工再次走入校园,亲手分发近3000本特制记事本,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参观庙会后,透过绘画、文字或手工作品,记录他们眼中的文化风貌。令人感动的是,庙会结束后,志工们逐一回访校园,最终成功回收多达2600本学生作品,展现出孩子们对文化的真诚投入。

216得奖作品 发林阳光中心展出

林秀琴指出,文化传承不能仅靠一时热情,而是需要有系统、有耐心、有温度地长期耕耘。“文化插秧计划”正是以时间灌溉、以爱心守护的文化新传模式,希望让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稳健扎根。

当天举行的“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上,主办单位“传承者”公布了216份得奖作品,其中76份作品获得特优奖,另有140份作品荣获优秀奖。得奖作品即日起至本周日,在发林阳光中心大厅展出,欢迎民众前往欣赏,感受年轻世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创意。

锺健美:推《文化护照》记录文化旅程

“传承者”秘书兼“2025槟城庙会”总策划锺健美宣布,继“文化插秧计划”后,团队将推广全新项目《文化护照》。

她解释,这本“护照”并非用于出国旅行,而是一份记录个人文化旅程的象征。

请签发(大北马)“槟城庙会—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暨《文化护照》推介礼
林秀琴(左四起)与何瑞春联合主持《文化护照》推介礼。左起为孙德来、黄孙尧、伍冠福。右起为林春煌、黄秀萍及黄顺祥。

锺健美说,只要参与“传承者”举办的文化活动,或成为志愿者行动小队的一员,即可免费领取《文化护照》。每参加一场活动,便可在护照上盖章,每一枚印章,都是个人与文化相遇的见证,也是持续点亮文化故事的印记。

《文化护照》推介仪式由林秀琴及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主席何瑞春联合主持。出席者包括“传承者”主席郭素岑、亚依淡州议员黄顺祥、阳光中心管理公司Crimson Omega公司首席执行员黄秀萍、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总务林春煌、理事黄孙尧、伍冠福、孙德来、吴天龙及王连成等。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