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发布: 10:58pm 01/12/2023

擂茶

传承者

李木裕

擂茶

传承者

李木裕

传承者 | 李木裕传承母亲饮食文化 分享擂茶解乡愁

报道/刘雯诗
图/受访者提供

在霹雳以北的州属,要吃一顿饭真不容易。雪隆、霹雳,或是东马的古晋,擂茶是在小贩中心或茶室就能吃到的寻常美食,十分普遍。在北马,要一解擂茶的馋,大多只能往蔬食或素食馆去找,要不然就只能自己动手做了。

ADVERTISEMENT

来自高渊的(32岁)和母亲黄永香(53岁),最初也是为了解馋而在家制作擂茶,没想到后来却因此误打误撞,开始卖起了擂茶,为自己也为他人一解味蕾上的乡愁。

擂茶的吃法各异,最常见的是把汤倒入泡饭吃。

“我们的客人只有20%是槟城人,其余的都是寻找家乡味的人,当中来自古晋的也不少。他们大多是通过网络搜索擂茶找到我们。”

李木裕出生于高渊,父亲是潮州人,母亲是来自古晋的河婆客家人。他自小每年都会跟随母亲到古晋探望外婆,那是他吃擂茶最早的记忆,而这个记忆还夹带着“苦”。

东马擂茶偏苦

擂茶在国内各地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东马、西马自然也有所差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差别大概就是“苦”了。东马的擂茶偏苦,有些档口还会标示“小苦”、“中苦”、“大苦”任君选择。

不过,李木裕经营的“东马萍妈客家擂茶”在母亲的手艺“西渡”以后,就把“苦”一点一点去掉了。

擂茶的配料以青色系为主,卖相吸引人。

“古晋是我国河婆人的聚集点之一,擂茶很普遍,但跟西马不太一样,汤的颜色偏黑,味道偏苦,草药味也比较浓。我刚开始卖的时候,照母亲和外婆的做法,放了苦粒心和艾草,这两样草药是苦味的来源。”

后来,因为客人不太习惯这些苦味,他才改良成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拿掉这两样原料。

形容擂茶类似榴梿 有点极端

说起吃“苦”的记忆,最初来自李木裕的童年。当然,那也不全然是苦味,而是由各种草药搭配之下奇妙的滋味。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擂茶,因为这组合入口着难以形容的味道,不属于一入口就能讨好味蕾的食物。

一份又一份擂茶饭送到客人的手里,为人们解馋,也解了一些人的乡愁。

据说,早期南来客家人因在太阳底下曝晒劳作,为了补充盐分而口味偏咸,而加入的苦粒心(苦刺)、守宫木(俗称马尼菜)等则是为了解热消暑。那些由苦粒心、艾草、九层塔等带给舌尖的苦涩,也被提炼为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象征。

虽然没有被长辈逼着吃,但吃着吃着就习惯了。他形容擂茶是类似榴梿那样的食物,有点极端,味蕾不太适应的时会有所排斥,一旦跨越了某个界点,就会对它欲罢不能,爱极了。到了那时候,咀嚼的每一口都能品味出香气来。

他个人无论是苦或不苦的版本都喜爱,没有特别偏爱哪个。

品尝各州擂茶味道不断改良

他开始卖擂茶,也是搭上了行动管制令时期兴起的网卖潮流。

“2020年,政府实施行动管制令,那年不能回外婆家,母亲想念家乡,煮了外婆教会她的擂茶。因为分量太多,我们分送给邻居,大家都赞好,我们很开心。”

李木裕在行管令期间误打误撞,开始卖起擂茶。

因为邻居“可以开摊卖了!”的赞许,他和母亲萌起了不如试试看的念头。一开始,他只是母亲的助手,制作过程中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从旁学习慢慢上手,后来决定辞去物流业的工作,全职投入。

“我的邻居也是那时候跟祖辈学习爪哇面秘方,现在每天到槟岛的小贩中心卖爪哇面。”

配菜要切得很细,否则影响口感。

由于他的母亲近期需要经常到古晋照顾外婆,今年5月起,他开始一手包办采购、煮食、接单和外送。除了母亲传授,他也上网找资料参考,有机会就品尝各州属擂茶的味道,不断改良。

擂茶工序繁杂 最大挑战是耐心

擂茶工序繁杂,最大的挑战是耐心。李木裕一周7天不是在采购、备料,就是在煮食送餐,擂茶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擂茶需要的食材可不少,主要分为酱料和菜饭两个部分。制作酱料的食材是九层塔、芹菜、薄荷、白芝麻和花生,而配饭的料需要守宫木、包菜、花生、菜脯、长豆、菜心、蒜仔炒豆干。

薄荷叶。

“九层塔和守宫木最难找了,偏偏这两样又是不可替代!我尝试自己种,但来不及长出来就用完了。”

守宫木不容易找

在槟城一些地区,守宫木不容易找,除了擂茶,一些板面也以杏菜之类的菜叶类代替。但李木裕坚持不能用其他菜叶取代,除非真的没办法。

守宫木市场上比较少见,要取得也不容易。

他的买菜路线以威南住家附近为起点,跑遍威中、威北和槟岛,有时候还需到霹雳一趟。送货路线则是从威南及威省一带,并依据订单量不定期到槟岛。

对他来说,守宫木跟古晋外婆家的记忆相连,在那里无论是餐厅或小贩中心都有守宫木,几乎成了必要元素。

食材炒过放到搅拌机打成酱

采购完毕,他开始选菜,以免菜叶影响酱料颜色,一做就是整天的工夫。接着处理酱料所需食材,大部分需个别炒过才放到搅拌机打成酱。

要保持酱料够青,除了从挑选菜叶着手,处理菜叶的方法也是关键。

传统的做法是把食材逐一倒入陶钵,用番石榴棍把食材磨成酱,这就是所谓的“擂”。但这这么做费时又耗力,所以大部分以工具代劳。一般认为,用机器做成的酱可磨得比较细,也比较顺滑。

一次过制作大量的酱料后,可先冷冻收藏分批使用。第二部分是配菜,这是在接到订单准备送餐时才开始准备。

花生搅拌之前,先要炒一炒。

首先,要把菜切得很细且均匀,才能有好的口感。切好后就逐一下锅炒。之后,再配上一罐擂茶酱,就可以送货了。

一般要有7样配菜

他说,配菜一般要有7样,他使用守宫木、包菜、花生、菜脯、长豆、菜心、蒜仔炒豆干。市面上也可见搭配不同的配菜。

九层塔是制作酱料的主要食材,他通常要跑遍数地采购所需的量。

他说,把热水泡开酱料变成汤,再倒入配菜和饭泡着吃,是最普遍的吃法。不喜欢泡饭的,可以菜饭和汤分开,等于是吃饭喝汤。

“也有人一口饭菜,加上一匙浓浓的擂茶酱,类似于Sambal配饭。这是比较重口味的吃法。”

他个人认为汤泡饭吃最佳,而配上糙米饭口感更好。

客人赞许是最大满足

他一脚踢很忙,有时只能眼睁睁看订单飘走,但却享受忙碌中的乐趣,而最大的满足莫过于得到客人的反回馈和赞许。有些客人会鼓励他“继续卖下去”,希望能继续在槟城吃到擂茶,他觉得很有动力。

他的擂茶生意取名“东马萍妈”,“阿萍”是母亲的小名,而东马则标记了她的来处。

李木裕(右)经营的“东马萍妈客家擂茶”是以母亲黄永香的小名取名。

每当提及传承籍贯文化时,偶见有人动辄冠以“使命”之名,但在李木裕身上看不见这种沉重的包袱。只是基于自然的情感和个人的家族记忆,让他投入到传承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成为谋生的工具。

擂茶是他传承自母亲的饮食文化,而这也是人类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他希望把擂茶这道美味不限籍贯地分享给更多人,也录制影片教大家推成出新的吃饭,例如擂茶酱沾吐司、炒饭等。

他也搭上养生和茹素的潮流,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特别推出素食版,以芹菜取代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4:46pm 23/03/2025
私房好菜 | 罗秋薇复刻老家美食 一锅家乡味 解千里愁
共享稿:私房好菜
擂茶:黄炳辉(左)及罗秋薇都喜爱吃擂茶。

一锅家乡味,解了千里愁!对罗秋薇及丈夫黄炳辉而言,无论离家多远,吃过多少美食,舌尖上永远不会忘记“家乡味”。

罗秋薇与丈夫黄炳辉来自马六甲马接翁武新村,两人离乡背井来到彭亨关丹打拼及落地生根,尽管如此,每当家乡有任何活动,2人也都出钱出力,为家乡献出绵薄之力。

共享稿:私房好菜
罗秋薇在厨房忙活的身影,呈现出了“灶台方寸间,乡愁煮成菜”的情况。
罗秋薇:食谱味道都刻在脑中

世界上没有最好吃的菜肴,只有最让人回味无穷的菜,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最好吃的菜,就是妈妈煮的菜。

对于罗秋薇来说,能够在厨房里,把乡愁煮成菜,也是其怀念家乡味道的方式。

“我们整个新村,不少菜肴,用的都是同一个菜单,因此,烹煮的家乡菜,都能让我与丈夫,回忆家乡的情况。”

罗秋薇指出,许多家乡食物,都是夫妻俩喜爱的菜肴,也是两人话题的开始,偶尔丈夫想要吃某一道家乡菜,第二天,罗秋薇就会开始准备食材烹煮。

她,煮的是菜,吃的却是回忆。

“家乡人情味浓厚,每当一个家庭办宴会,全村人都会前往帮忙,大家由早到晚,洗菜切菜烹煮,然后全村人一同享用美食。”

“我本身是在结婚后,开始学习烹煮,加上本身喜欢美食,也爱吃,因此会想要把家乡美食复刻出来,让身边友人也可以享用。”

她指出,因为家乡美食由小吃到大,食谱及味道已经刻在脑里。

“偶尔遇到烹煮出来的味道与记忆中的不同,我就会打电话询问,有时是向母亲,有时是向家婆请教。”

罗秋薇回忆道,在家乡,小时候的老人家,最常就是串门子打发时间,大家可以泡上一壶茶,到邻居的院子里,搭配着茶果吃,一边话家常。

“我和丈夫蛮常回乡,有时要烹饪一道菜,一些食材,只有家乡有,我们就会请家人帮忙购买,然后回乡取食材。”

对于罗秋薇而言,家乡菜的原汁原味必须要有,因此,她会尽量还原相同的食材,为的不仅仅是好味道,也是为了坚持保留家乡味。

共享稿:私房好菜
熟了的菜包粄Q弹Q弹,味道极佳。
共享稿:私房好菜
放上满满的食材,再配上蔬菜糊,就是味道浓郁的擂茶。

冬至吃菜包粄 年初七吃擂茶

罗秋薇是海陆丰客人,因此,“菜包粄”(茶果)、擂茶、芋头扣肉等美食,自是不在话下的拿手好菜。

罗秋薇有着新村人好客及爽朗的性格,因此,每次在关丹烹煮家乡菜时,都会特别多煮一些,把家乡好味道与亲朋好友分享。

尽管有时需要在厨房忙活整天,甚至有时需要提前数天准备食材,但,为了让大家可以吃到家乡好菜,她也不辞劳苦的烹煮。

罗秋薇也提到,对其新村的人来说,冬至吃的是“菜包粄”,而大年初七,则是吃擂茶。

她也提到,家里有一个超过50年历史的擂钵,是用来制作擂茶的,而擂钵与别不同的是钵身厚重,内壁粗糙,布满了从钵底向钵口放射的纹路,这些看似简单的纹路,实则是匠人的巧思,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芝麻、豆子、生姜、茶叶等食材在擂棍的捣磨下,更容易化作细腻的粉末,释放出最浓郁的香气。

“擂棍也不是普通的木棍,是番石榴树干,在捣磨下,会散发清香味道,且会慢慢变短。”

共享稿:私房好菜
茴香菜在一些地方难以寻得。
擂茶必有7样菜 茴香是灵魂

对罗秋薇来说,擂茶一定要有7样菜,且茴香菜是当中的灵魂,因此,她会不辞劳苦的回到家乡,购买这个在其他地方难以寻得的茴香菜。

家乡菜,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罗秋薇以味觉记忆,承载文化传承,坚持原汁原味,让这份独特的“乡愁”永远延续下去。

罗秋薇也分享了两道本身喜爱的家乡菜食谱。

共享稿:私房好菜
“菜包粄”:罗秋薇展示包好的成品。

1)“菜包粄”:

食材:肉碎(包含肥肉)、虾米、整颗蒜、沙葛、白萝卜、红萝卜、小红葱(泰国)

烹煮方式:

每样食材添加调味料,如盐、胡椒粉,各别进行翻炒;小红葱、肉碎及虾米要爆香,切记沙葛、红萝卜、白萝卜要炒干水份,最后把所有食材放在一个大锅翻炒及焖煮。

“菜包粄”的外皮部分,则使用糯米粉及1汤匙面粉,用温水,弄成类似汤圆的粉团,然后分成数个小面团,再把翻炒好的馅料包入。

把包好的“菜包粄”放在已经清洗及裁剪好,涂上油的香蕉叶上。

之后,准备一个蒸锅,等水烧开后,把做好的“菜包粄”放入内蒸熟即可,时间约为中小火蒸大概7分钟,不过,还是需要控制火候。

“菜包粄”,也称为“菜粄”,是客家美食,内陷丰富,因含有猪肉,所以有猪肉香味,外皮Q弹Q弹,可以干吃或者配汤吃。

共享稿:私房好菜
糯米粉加上1汤匙面粉,用来做外皮。
共享稿:私房好菜
用温水做成粉团。

共享稿:私房好菜
将粉团搓成一小团。

共享稿:私房好菜
猪肉肥瘦皆有,让味道更香。
共享稿:私房好菜
整颗蒜已经切细翻炒好。

共享稿:私房好菜
洗好及裁剪好的香蕉叶。

共享稿:私房好菜
所有食材准备好后,放在盆内待用。
共享稿:私房好菜
把所有食材,包括炒香的小红葱放在一起翻炒。
共享稿:私房好菜
把馅料包入粉团内。

共享稿:私房好菜
把菜包粄放入已经水滚的蒸锅内蒸。

2)擂茶:

擂茶膏食材:黑豆、芝麻、花生(多分量)、九层塔(多分量)、苦叶、茶叶

做法:花生、芝麻、黑豆炒熟,其他材料炒香切细,放进擂钵或搅拌机搅碎,加水弄成菜糊,这个擂茶膏可以多做放进冰箱冰冻,要吃时再加水煮。

擂茶食材:菜心、包菜、白菜、豆角、乌龟豆(四季豆)、茴香菜、九层塔、整颗蒜、虾米、菜脯、或任何喜欢的绿色蔬菜

烹煮方式:

菜脯、虾米各别爆香;九层塔、茴香菜各别放蒜米翻炒。

其他青菜,可以加爆香虾米的油,加上调料来进行翻炒。

菜心与白菜会有较多水分,因此,要沥干水。

把所有食材准备好后,可以把擂茶膏用水煮开,然后,把所有菜放入再加已经煮开的擂茶,喜欢香菜的可以加香菜,而在罗秋薇家乡,搭配擂茶的不是白饭,而是炒米。

共享稿:私房好菜
罗秋薇示范如何使用擂钵。
共享稿:私房好菜
擂钵内壁粗糙,布满了从钵底向钵口放射的纹路。
共享稿:私房好菜
擂钵及擂棍是以前用来捣擂茶的重要工具。

共享稿:私房好菜
炒米是罗秋薇家乡用来搭配擂茶吃的。
共享稿:私房好菜
喜欢吃花生者可以准备多一点花生。
共享稿:私房好菜
擂茶所需的食材以绿色蔬菜为主,大家也可以自由调配。

共享稿:私房好菜
擂茶:九成塔是擂茶里,不可缺少的食材。

共享稿:私房好菜
擂茶:擂茶的精华就是蔬菜糊。

共享稿:私房好菜
擂茶:好味道的擂茶,有没有让你味蕾大开。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