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家庭成員往外流,造成華玲縣打活嚴重老化,是打活公民華小“零”華裔生的唯一原因。幸好地方上一些友族家長看中華校的辦學態度與精神,將孩子送到打活公民華小,成為打活公民華小的續命燈。
ADVERTISEMENT
打活公民華小站在華文小學的立場,與其他華小的使命一樣,除了教育學生,還給學生傳授中華文化與傳統。這也說明了在我國內某個角落,有一群非華裔兒童除了接受華文教育,也正在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
林俊漍:公民華小維持華校模式授課
校長林俊漍接受《大北馬》社區報記者訪問時指出,該校面對全校沒有華裔生的情況,在教育為大前提的情況下也只能坦然接受。但是,雖然學生全非華裔,校方在家長為孩子報名就讀該校時,已向家長道明,打活公民華小會以一貫的華校教學模式授課。
他說,校方詢問友族生家長,為何會選擇讓孩子報讀華小。一些家長是校友,所以才將孩子送到該校,其餘的是他們更偏向華小教學模式與態度,才將孩子送入華校。
他解釋,所謂的文化,不外乎衣食住行,還有節慶與傳統。校方在衣著方面鼓勵穆斯林女學生穿長袖長裙,再把衣角及頭巾往內塞,這麼一來除了迎合穆斯林的遮羞(tutup aurat)要求,看起來也更整齊。
他說,由於穆斯林家庭慣以手抓式用餐,但是若在學校手抓式用餐則難以迎合個人衛生需求。他透露,校方也經常鼓勵學生以餐具進食,一來能夠符合衛生要求,再者便能符合華校提倡的餐桌衛生與禮儀。他告訴記者,讓他感到欣喜的是,一些友族學生在潛移默化下,也學會用筷子進食。
林俊漍告訴記者,打活公民華小全校是友族生,但與其他華小的情況沒有兩樣,畢竟只是學生的種族有差異,學校依然遵循華校教學模式與方法教育學生,依然是名副其實的華小。
友族家長認同中華元素
林俊漍指出,友族生家長非但對校方教授的中華文化與傳統沒異議,還全面支持及以實際行動來配合校方的步伐,讓孩子能更全面地接受教育,還肩負起中華文化與傳統在地方上的發揚與傳承。
最近該校參與吉打州吉南區中華文化大匯演活動,校方給學生排練了蘊含中華元素的舞蹈表演以便參加活動。友族家長對此二話不說配合讓孩子參與排練及表演,全體演出學生的家長還在演出當天,從打活到居林觀賞孩子登臺表演。
林俊漍指出,家長這樣以行動來支持的舉動,不只是給了孩子很大的鼓舞,並且更顯示了家長接受並認同校方的教育理念與方針,讓這些友族孩子瞭解並學習友族文化的好。
講解消除宗教疑慮
林俊漍指出,因為友族對中華文化與傳統的不瞭解,所以才不敢親近。校方向友族學生傳遞中華文化與傳統的相關資訊,讓友族學生與家長在進一步瞭解後,才敢向他們不熟悉的中華文化與傳統邁進一步。
他不否認友族新生到華小上課時比較吃力的,畢竟許多友族生沒有用華語溝通的背景,也沒有幼兒園來為他們打下基礎,所以這些友族生一開始便會有鴨子聽雷的情況。隨後,經老師諄諄善誘下慢慢學會了,而老師的教學也才進入“雙語軌道”教學,以求老師要傳授的知識都能讓學生吸收。
他說,該校也跟其他學校一樣,慶祝我國各族群的佳節的同時,也慶祝一些華裔的季節性傳統節日,如農曆新年、中秋節等。他解釋,老師會佈置一些佳節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參與,並透過講解讓學生與家長在參與活動時沒有宗教上的心理負擔。
他告訴記者,一些友族以為中秋節是中元節的後續活動,所以也因為中秋節與中元節僅相隔1個月,友族還以為中秋節提燈籠是過鬼節的一環。但是,經老師向友族學生與家長講解中秋節的由來後,友族學生與家長便能打開胸懷地參與中秋節的活動。
徐位正:保住華小特質最挑戰
董事長徐位正指出,董事會全力配合校方的步伐,透過校方在教學方面的專業,在全校都是友族生的情況下保住華小的特質,讓華校的教學理念與方針都不走調。
他說,該校在沒有華裔生的情況下要如何保住華校的本質,才是該校面對最挑戰的地方。校方與董家教及校友會良好配合,學校四機構也要跟地方上華團組織配合,好讓華文教育在各方的努力下能夠永續發展。
借用神廟組織禮堂
他說,由於學校沒有禮堂,所以一般上需要辦活動時就需要校門外的神廟組織的配合,讓學校借用該神廟組織的禮堂來籌辦活動。神廟組織看在華文教育的份上,也積極配合,讓學校推行的活動都能順利進行。
他說,作為學校董家教的組織,就是要讓校方在教學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沒有後顧之憂。除了董家教在經濟上護持著學校,地方上的一些商人與校友都自動為學校提供方便,如贊助學生的早餐等,讓校方免除了一些煩惱,並將精神用在教學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