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可以是人们认识一个地方的媒介。它看不见摸不着,有时久久不散,有时瞬间随风而逝,在不同的时候,构成不同的形貌。最重要的是在某个当下,它会引领你走入某个领地。

报导/摄影:刘雯诗
ADVERTISEMENT
气味,可以是人们认识一个地方的媒介。它看不见摸不着,有时久久不散,有时瞬间随风而逝,在不同的时候,构成不同的形貌。最重要的是在某个当下,它会引领你走入某个领地。
乔治市椰脚街是一个味道多元交杂,气味浓烈的地方,在经过一些路段时会不自觉加快脚步。不过,门牌62号的“源成兴”,却是一个令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甚至是驻足一探究竟的所在。
这家百年老字号散发的清香令人感到舒服、放松,那是檀香的气味。在门口烈阳下曝晒的是一颗颗元宝状的檀香粒。
“这是香氛,还是曲奇(cookies)?”老外好奇地问道。
这家百年老字号神料店在观音亭附近,每天人来人往,路人因檀香的气味而走进店里,是常有的事。店主并没有刻意招生意,多数是路人闻“香”而至。当中有不少最初只是闻到香气而引起好奇的外地路人,成了常客,每次到访必采购带到印尼、砂拉越等地。

郭炎珠:进口纯檀香粉
日制200至300个元宝
郭炎珠(74岁)每天都在店里亲手制作200至300个檀香元宝。她把昨天晒不够干的元宝搬到户外晒香,摆好之后,就回到店内的工作台前,重复她双手多年来的劳动。

首先,她从包装倒出澳洲进口的纯檀香粉,加上清水,搅拌成团。揉团看似简单,但却不容易上手,还得靠一双日复一日重复动作习得的手感。接着,把大团拼手感分出一颗又一颗的小颗粒,放到元宝型模具上印。印好后,还要用刀加以修饰,确保形状好看。


在台前坐了4小时,终于把当天要制作的分量完成,300个檀香元宝成型后,还要放到太阳底下晒个两三天才算大功告成。如果碰上阴天或雨天,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晒干,可谓粒粒皆辛苦。

晒香的时候也不能睡午觉偷闲,要守住,注意天气,不然当天的心血就会被雨淋湿了。
她也深知这种做法,在面对机械化生产时代,以及风俗习惯逐渐改变的现状下,耗上许多时间成本,也无法赚钱,但却是她消磨时光的日常劳作。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制香业日渐式微
没逼孩子接手
目前以生产及销售手工檀香元宝粒为主的“源成兴”最初是一家卖米的杂货店,后来才开始制作手工香,产品还出口到印尼、泰国和越南等地。
这家店的创办人是林金熙与傅莲荷夫妻,林金熙在8岁南来,随后创办这家店。在极盛时期,在店的后巷设有制香厂,聘雇多达7至8人制作手工香。
如今,源成兴由创办人的媳妇,也就是檀香元宝手艺的传承人郭炎珠接手经营。她是在16岁那年(1965年)嫁给创办人的儿子林国良。
郭炎珠说,檀香元宝也是二十多年前才开始制作的,以往主要生产各尺寸的手工香。后来,因为失去了晒香空间的空间,就做得原来越少,到现在已经没有做手工香了。

“除了没有地方晒,手工香也比不过中国进口的香,特别是那些机械生产的香,越做越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比较实用。”
据她观察,市场对香料的需求也有所改变,现在主要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大量购买。有拜神的年轻人,很多都住在高楼或是公寓里,怕把家里熏得太香,只是象征式点香,神料买得越来越少。
“我本来只是在店里帮忙,十多年前才跟家婆学做手工檀香元宝粒,一直到现在。”
她育有3名子女,但大家都在各领域有所发展,她了解到该行业日渐式微,因此,并没有非要孩子接手不可。
访问时,她的女儿林淑萍也在场,询及是否有意接手这门手艺,后者表示,就凭这门手艺无法维生,而且点香也逐渐式微了。不过,可喜的是亲戚中的后辈已有人习得这手艺。

不含香精化学物 点燃一阵清香
郭炎珠说,檀香元宝的用途主要点燃后放到神台拜拜,这跟拿来拜拿督公的甘文烟元宝有差别,后者加了甘文烟。
“原本的原料还有炭,但后来因为比较难买到,只剩下纯檀香粉和水两种原料。完全不含人造香精或化学物,所以点燃后没有呛鼻的感觉,而是一阵清香。”
有些人也把它当成香氛,点燃后,让这气味在室内弥漫开来。燃尽后,还会留下一阵余香。不过,香气终究会随风淡去,就像传统的手工制香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27日讯)槟州社会发展及非伊斯兰事务委员会主席林秀琴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教育则是传承的桥樑。州政府将持续支持融合教育、宗教文化与社区精神的民间倡议,推动文化活动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让文化在生活中生根茁壮。
林秀琴昨日下午主持“槟城庙会──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暨《文化护照》推介礼时说,这项计划从最初的萌芽构想,发展至今已成功覆盖全槟99所小学。

她说,今年槟城庙会志工再次走入校园,亲手分发近3000本特制记事本,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参观庙会后,透过绘画、文字或手工作品,记录他们眼中的文化风貌。令人感动的是,庙会结束后,志工们逐一回访校园,最终成功回收多达2600本学生作品,展现出孩子们对文化的真诚投入。
216得奖作品 发林阳光中心展出
林秀琴指出,文化传承不能仅靠一时热情,而是需要有系统、有耐心、有温度地长期耕耘。“文化插秧计划”正是以时间灌溉、以爱心守护的文化新传模式,希望让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稳健扎根。
当天举行的“文化插秧计划3.0”颁奖典礼上,主办单位“传承者”公布了216份得奖作品,其中76份作品获得特优奖,另有140份作品荣获优秀奖。得奖作品即日起至本周日,在发林阳光中心大厅展出,欢迎民众前往欣赏,感受年轻世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创意。
锺健美:推《文化护照》记录文化旅程
“传承者”秘书兼“2025槟城庙会”总策划锺健美宣布,继“文化插秧计划”后,团队将推广全新项目《文化护照》。
她解释,这本“护照”并非用于出国旅行,而是一份记录个人文化旅程的象征。

锺健美说,只要参与“传承者”举办的文化活动,或成为志愿者行动小队的一员,即可免费领取《文化护照》。每参加一场活动,便可在护照上盖章,每一枚印章,都是个人与文化相遇的见证,也是持续点亮文化故事的印记。
《文化护照》推介仪式由林秀琴及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主席何瑞春联合主持。出席者包括“传承者”主席郭素岑、亚依淡州议员黄顺祥、阳光中心管理公司Crimson Omega公司首席执行员黄秀萍、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总务林春煌、理事黄孙尧、伍冠福、孙德来、吴天龙及王连成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