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次暴雨次次淹,住宅屡被调侃为“海景房”,甚至还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惨重的代价……
2022年7月,华玲长命雨后暴发洪灾,树桐夹杂泥石流冲击当地12个甘榜,一家三口包括孕妇被连屋带人冲走,酿三尸四命惨案历历在目。
ADVERTISEMENT
其实洪灾发生前,当地居民多次发动示威抗议行动,并呈备忘录给州务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要求州政府关注山区开发的隐患问题,包括重新检视并提升当地排洪系统。
惟,政府似乎更专注于看得见的“地面形象”,忽视投入需耗巨资,人们却“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建设。
直至闹出人命,城管纰漏问题才再次推上舆论浪尖。
尽管政府每年要求各地做好排水防洪的设施建设,不少地方动辄投入数千万,甚至上亿令吉,用于提升或建设排洪设施。
但此现象“涛声依旧”,暴雨后,住宅区依旧变汪洋、街道变河道、交通被困,汽车没顶。
那些钱,究竟花哪去了?
周日下午的一场强暴雨“洗礼”之后,双溪大年多地发生闪电水灾。灾民的访问,透露无奈与心酸,也表达了对政府的不满。
暴雨考验的不仅是下水道,还有政府的管理能力。我国排洪系统不完善,当遇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排水能力时,低洼地区很容易淹水。
这固然有极端天气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的短板,以及政府对百姓的漠视。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
国内的排水系统,从规划、设计、建造等,都被批为标准低、质量差,一遇大雨,多个城市地区便会变成泽国。有关建设严重滞后于高楼大厦的建设速度。
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该是“以人为本”,单纯维权,只满足部分人的利益,那是本末倒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跟着一群人挤上一辆双条车,踏上前往仰光的旅程。
双条车上挤满人,还有他们带上车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连转身伸腿的空隙都没有,而车顶更是堆满了货物。
一路上会有人拦截双条车,为了乘搭这一程车,在没有多余的空隙下,他们只能一只脚踩在车沿,半个身体悬挂在外面。如果沿途上车的乘客身材瘦小,司机就会干脆直接让他们爬到车顶去。
路途颠簸,我紧紧抱着胸前的背包,半蹲半坐在狭窄的长板凳上,目光落在对面那一户祖孙三代的缅甸家庭。
一家人衣着朴素,沿途分着饼干充饥,老奶奶不时会递上零食,安抚着乘车不耐烦的小孙子,然后时而低头查看脚边那些大大小小的包裹。从他们一举一动不难看出,这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
几个小时后,我在目的地下车,那一家人再继续他们的路途。夜晚的仰光依旧热闹繁华,当下不禁感慨,我有机会以旅人的视角去体验这片土地上的日常,可对这一家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就连出国的机会都没有。
9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深埋在心底。
缅甸因神秘而美丽。无论是走在蒲甘、仰光、曼德勒等城市的街头,还是到乌本桥、茵莱湖等著名景点,这片土地总是带有黄褐尘土色调,充满著强烈的沧桑美和一股质朴气息,令人难忘。
一些当地人的物质或许不富裕,但他们大多都是友善待人,朴实真诚,对于陌生脸孔不会过度的热情,但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长年的社会动荡,让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缅甸,无法真正发展起来,带来更多的是贫困、冲突、资源流失,可以感受到的是大家只能各自为了生活求生,而近年来更因诈骗园区的猖狂,现在的缅甸已经令人闻之色变。
如今一场强震重创了缅甸,相信无数人可能已经被推向绝境。就像当年双条车上的那一家人,如果他们不幸遭遇了地震的苦难,那他们的命运是否还会有翻身的可能?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祈愿这个美丽的国度能够在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早日重生。
(另:祝愿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露爆炸事故伤者早日康复,愿大家都能保持坚强,渡过难关。)
(作者为本报记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