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次暴雨次次淹,住宅屡被调侃为“海景房”,甚至还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惨重的代价……
2022年7月,华玲长命雨后暴发洪灾,树桐夹杂泥石流冲击当地12个甘榜,一家三口包括孕妇被连屋带人冲走,酿三尸四命惨案历历在目。
ADVERTISEMENT
其实洪灾发生前,当地居民多次发动示威抗议行动,并呈备忘录给州务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要求州政府关注山区开发的隐患问题,包括重新检视并提升当地排洪系统。
惟,政府似乎更专注于看得见的“地面形象”,忽视投入需耗巨资,人们却“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建设。
直至闹出人命,城管纰漏问题才再次推上舆论浪尖。
尽管政府每年要求各地做好排水防洪的设施建设,不少地方动辄投入数千万,甚至上亿令吉,用于提升或建设排洪设施。
但此现象“涛声依旧”,暴雨后,住宅区依旧变汪洋、街道变河道、交通被困,汽车没顶。
那些钱,究竟花哪去了?
周日下午的一场强暴雨“洗礼”之后,双溪大年多地发生闪电水灾。灾民的访问,透露无奈与心酸,也表达了对政府的不满。
暴雨考验的不仅是下水道,还有政府的管理能力。我国排洪系统不完善,当遇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排水能力时,低洼地区很容易淹水。
这固然有极端天气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的短板,以及政府对百姓的漠视。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
国内的排水系统,从规划、设计、建造等,都被批为标准低、质量差,一遇大雨,多个城市地区便会变成泽国。有关建设严重滞后于高楼大厦的建设速度。
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该是“以人为本”,单纯维权,只满足部分人的利益,那是本末倒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