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罗士打29日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平民小学,尚欠一个礼堂让学生们进行室内活动或聚会,因此董家教理事和校友会一致决定,为学校兴建一座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
董事长张吉宝说,初步计划,这座礼堂的空间有5个羽球场可容纳1000人,预计可在2、3年后筹备和完工。
ADVERTISEMENT
他说,这座礼堂预计总耗资300万至400万令吉,且也获得董事部荣誉顾问拿督林孝仁博士答应以“一对一”捐款方式支持。
张吉宝也是平民校友会顾问,他昨晚出席在飞哲大礼堂举办的平民校友会庆祝第42周年联欢宴会上,致词时这么说。
边筹款边启动兴建工程
他说,有关礼堂的设计图仍在修改中,料近期内完成后,将呈交给教育局寻求批准。
“礼堂的蓝图获得批准后,我们才会正式对外展开筹款活动,预计明年可以开始边筹款边启动兴建工程。”
他说,该礼堂将建设在食堂旁边的空地上,一旦工程展开,现有的学前教育班课室将搬迁至目前用来充作礼堂的课室上课。
打造成“恐龙学校”吸引报读
另外,张吉宝也说,董事部将打造该校成为“恐龙学校”,创新标志吸引新生到该校就读。
他说,董事部将在校园前的草原上放置三只恐龙雕塑,即长颈龙妈妈和小孩及三角龙,吸引学生,让他们喜欢到校学习的乐趣。
“这三只恐龙雕塑仍在制作中,预料今年年尾可完成后,明年新学年,校园内将用新面貌欢迎学生。”
该校目前约有700多名学生。
沈康顺:吉校友联重新规划活动
吉打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会长沈康顺说,步入后疫情时代,该会重新规划活动并分成3个项目。
即(一)继续和各校友会交流,保持联络和建立良好的关系;(二)继续优化校友联主导的比赛项目,如吉打州华教常识比赛、吉打州校友联华文征文比赛,以提升吉州州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以及(三)正在探讨和辽宁师范大学合作的机会,希望让吉州的华文老师有机会到中国辽宁师范大学参加海外中文老师培训班,提升教学素质。
他说,该会希望通过以上3个项目,为州内华文教育做出小小贡献。
他也说,州内许多校友会面对会员老年化,领导班底青黄不接等问题。他呼吁还没加入校友会的校友们,尤其年轻一辈必须积极加入各自母校的校友会,让校友会壮大起来,积极协助推动母校的各项发展活动。
程宝华促校友申请入会
校友会主席程宝华说,该会已成立42年,目前会员人数有400多人,但该会与大多数社团一样,都面对会员青黄不接和会员老化现象。
因此,他促请校友们踊跃申请加入校友会,壮大校友会的阵容。
他也提醒说,明年是校友会的改选年,因此所有合格的会员们必须踊跃出席明年度的常年大会,用手中的一票选出平民校友会第22届的理事会。
黄思敏:良好教育助迈先进国
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政治秘书黄思敏说,一个国家要进步成为先进国或高收入的国家,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说,教育获得提升,人民出来社会之后,有高学问、技术和知识,才能让经济产业链提升。
“今天的我们不可以像从前一样,依赖着人工和劳工来推动经济成长,反而是创造力和知识才可以推动经济。”
因此,他说,除了政府推出的正规教育,各校的校友会和其他团体也可以扮演角色,在各自岗位,推动课外活动或各种比赛,发掘更多的人才。
他也说,目前在亚罗士打也设有一个社区学习中心,推动更多人文思维上的提升,让成年人学习更多技术上的知识,以便可以在社会上竞争,从而增加收入。
平民校友会捐1.4万回馈母校
平民校友会在昨晚的宴会上也捐出1万4000令吉给母校,其中1万1000令吉是提升学校图书馆经费,余款3000令吉则是捐做恐龙雕塑费用。
当晚,现场也竞标2幅画作,成功筹获8288令吉。这2幅画作是资深画家兼校友陈永森的作品。
林观频、陈文荣、郭镇江,以及拿督威拉陈盛炎也一同主持鸣锣仪式,由工委会主席陈俊林和程宝华陪同。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有家長直言:“從前在學校中打架鬥毆根本是家常便飯,但卻沒有人敢挑戰校長的威嚴,同學要是被召進校長室,那肯定是出了什麼大事。”
現在的學生心態已完全逆轉,已無出大事才見校長這回事,尤其一些微型華小的學生,會有這樣的心態:我的學校,就是我的“家”!
圍著校長說趣事翻繪本
走入平民小學,可以感受學生在校如在家的心情,入眼的場景是學生安逸自由,從容不迫地學習。

放學後,學生主動敲門、開門,笑著走進校長室,他們進去做什麼呢?
孩子們圍著校長,用他們稚嫩的聲音,絮絮叨叨地和校長敘述學生之間發生的趣事。說累了,就熟練地拿起繪本,坐到沙發上閱讀,一些學生還會向校長借紙筆畫畫。
也有學生臨場充當小小翻譯員,為同樣前去校長室,卻表現得非常羞澀,又不諳華語的巫裔生,向校長解釋和說明他們來意。

這場景,會讓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那一代的學生看得十分“傻眼”。
當然,這等人情味,似乎只能在微型小學才能感受到。林清和,也是一位和藹如父的校長。

租用亞答店舖辦學
知甘峇都位於雙溪大年與甲拋峇底之間,是吉打州內一個“彈丸小鎮”。
1928年,當地熱心教育人士王葉生與邱維鈞等,為使當地兒童有個受教育的場所,租了高打路一間亞答店鋪,創辦私立平民學校。一開始由2人擔任教師,學生只有20餘人。

1930年,該校改為公立平民學校。
商鋪月捐維繫校務
1934年,原有校舍已不敷應用,洪允余帶領的董事部發起興建一座洋樓式平房。在李榮申及當地人士鼎力贊助,加上王勝園園主王榮德將路旁一塊園地,以半贈半賣的價格售於學校,建校工程始完成。當年,學校經費全靠商鋪月捐維繫。

1938年,學生增至60人,原有校舍再度不敷應用,唯有擴充教室。
1941年底,日軍南侵,該校停辦。1945年10月1日復辦學校,當時學生人數有80餘人。

1950年,學生人數增至百餘,該校董事部努力奔走募捐,後在原有校舍旁,再建一座校舍。
奔走購現址擴建
1964年,董事部向教育局申請津貼擴充教室,但當時的條件是非購置校地不可,於是,董事們努力奔走之下,終於在1965年完成購置目前的校址。1976年,建學校籬笆及籃球場。

學校經歷超過半世紀的風吹雨打後,已腐朽不堪。董事部1985年決定重建學校,工程1986年動工,1987年6月竣工。後經過董事部不懈努力下,學校設備日趨完善,如今,該校擁有2座教室、多用途禮堂、儲藏室、食堂、籃球場、電腦和科學室、守衛亭,每間課室也都已裝上智能一體機。
黃忠順:鼎盛期130學生減至36人
然而,當地畢竟是一個小鎮,自也避不開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年輕人多數往外發展,或搬遷到其他城市,或最近的雙溪大年、甲拋峇底定居,造成人口外流及老化。如今超過80%是巫裔居民。

董事長黃忠順說,平民學校學生人數從最高峰的130人(2010年),逐年減至今年的36人,即14名華裔生、19名巫裔生、2名印裔生,以及1名來自沙巴的學生。
“華裔人口不斷往外遷,導致學校逐年面對學生來源短缺問題,也只能靠友族生支撐。”

本地巫裔一家4孩子讀華小
但是,當地友族不僅與華裔和睦相處,還熱愛學習華文。
黃忠順與林清和曾挨家走訪,沿戶招生。
“華裔人口外流,留下的長者也愛莫能助,友族家長雖不諳中文,卻熱情友善。”

“去年一名巫裔女生還被評選為校內模範生。其各科表現優異,還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她的父母都不諳華語,卻將4個孩子都送來華小就讀。”
他說,即使友族家長居多,但他們也不遺餘力地為學校付出,一點也不遜於華裔家長。

“比如學校運動會、大掃除,家長群幾乎全員出動為學校出錢出力,難能可貴。”
他說,華裔人口不斷下降,幾乎全國華校都面對華裔學生人數每況愈下的問題,今後希望友族學生能夠學習並掌握好華語,有朝一日,華語或成為全國通用或各族間交談的普通話。

開放校園邀幼兒園家長參觀
平民學校每年至少一次向社會公眾開放,並邀請周遭的幼兒園師長,讓大家進入校園參觀。
“我們今年5月開放校園時,附近有4所幼兒園,以及近百名家長到來參加。”
策劃學前班 增加學生來源
黃忠順說,前董事長已故黃敏貴5年前已對學生人數每年下跌給出開辦學前教育班的計劃,想以此解決學生來源窘迫的問題,但之後受疫情影響,使得整個計劃被迫暫停。

“知甘峇都也沒有華裔幼兒園,故此有籌辦學前教育班的必要,如此才能惠及當地居民之餘,也保障平民小學的學生來源,希望未來能有超過60名學生人數。”
他說,建學前班課室及硬體設備預計需要25萬令吉左右,該校去年5月開始籌款,至今籌獲近10萬令吉。

教學設備齊全
他說,這地方雖小,人情味卻很濃。丹斯里拿督林源德長期贊助學校,支持華文教育義不容辭。該校軟硬體設備齊全,教師素質良好有愛心,希望華裔或友族家長放心把孩子送到該校就讀。

此外,發展商暨吉中江夏堂黃氏宗祠理事會主席黃胤喜也是該校名譽顧問,後者承諾將協助該校籌款,實現辦學前教育班計劃。
該校將於明年2月22日,在新民獨中大禮堂舉辦籌款晚宴,屆時也希望熱心公益及教育人士,踴躍捐獻,讓華教能夠繼續傳承,也守護好這些孩子們的“家”。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