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林慧英日前提到,她曾一次到學校巡視時,有小學生向她反映因為學校廁所太髒,造成學生不敢上廁所,最終只能憋到放學回家。
其實我想問,到底有多少人也是這樣的?在我的記憶裡,從小學到完成中學的12年裡,是未曾在上課天裡到學校廁所上大號。然而,上小號還是會的,就急匆匆地從課室到廁所的路上吸了口氣,憋著氣解決了便趕快出來。
ADVERTISEMENT
所以,我記得求學的那些年,已經養成了睡醒先排的習慣,所以才幾乎未曾在求學期間在學校的廁所上大號。
但是,有時因為採訪工作到一些學校時,發現一些學校的廁所已翻新或經過提升,有些甚至已是有5星“認證”的學校廁所,但是還有一些學校的廁所不止是衛生狀況需要關注的,一些是廁所內的門、沖水系統、洗手盆、水龍頭等,損的損、壞的壞。
尤其是學校廁所內的門,不是門閂壞了閂不上門,便是門上破了一個大洞。綜合種種在學校廁所極為可能可遇上的狀況,我想不出任何更好的理由,叫我,或者說叫那些學生不得不憋到回家。
看到一些學校廁所的狀況,或許真的需要政府撥款來維修與提升了。否則,一些學校因為廁所問題引發家長向家協反映問題,家協向董事會反映問題,董事會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引發也是校友的家長“登高一呼”來處理學校廁所的問題。
但是,我不禁在心裡嘀咕著:政府撥款維修及提升學校的廁所,然後呢?學校的廁所在維修或提升後,能夠完好服務多久呢?這個是值得讓人省思的問題。
其實,我總是認為應該要有一套如廁的禮貌才是,這麼一來才能給下一個用戶留下乾淨舒適的使用環境。這就是像我們人有三急踏入廁所時,我們都期待進入一間乾淨舒適的廁所。
我比較不理解的是,學校的廁所與家裡的廁所有不一樣嗎?為什麼一些學生上完廁所後,沒有把使用後留下的情況處理乾淨才離開?對於那些上完廁所後,在廁盆裡留下一堆排洩物的學生,是不是在家裡都習慣了喊家長沖水洗屁屁的呀?
我更不理解的是為何一些學校廁所的門總是修不好,或者是門上破了一個大洞的。而且,一些廁所的門甚至還有脫落的現象。這樣衛生條件差,而且設備又不理想的學校廁所,還真的是屋破又遭連夜雨了。
我始終覺得,政府方面撥款來維修及提升學校廁所,是勢在必行了。但是,是否又應該有其他的後續應對方式,來杜絕維修好後又被蓄意破壞的可能呢?
我們都說,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我看學生除了在家要學習禮貌用廁之餘,也要接受在第二個家禮貌用廁的再教育的必要了。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跟着一群人挤上一辆双条车,踏上前往仰光的旅程。
双条车上挤满人,还有他们带上车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连转身伸腿的空隙都没有,而车顶更是堆满了货物。
一路上会有人拦截双条车,为了乘搭这一程车,在没有多余的空隙下,他们只能一只脚踩在车沿,半个身体悬挂在外面。如果沿途上车的乘客身材瘦小,司机就会干脆直接让他们爬到车顶去。
路途颠簸,我紧紧抱着胸前的背包,半蹲半坐在狭窄的长板凳上,目光落在对面那一户祖孙三代的缅甸家庭。
一家人衣着朴素,沿途分着饼干充饥,老奶奶不时会递上零食,安抚着乘车不耐烦的小孙子,然后时而低头查看脚边那些大大小小的包裹。从他们一举一动不难看出,这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
几个小时后,我在目的地下车,那一家人再继续他们的路途。夜晚的仰光依旧热闹繁华,当下不禁感慨,我有机会以旅人的视角去体验这片土地上的日常,可对这一家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就连出国的机会都没有。
9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深埋在心底。
缅甸因神秘而美丽。无论是走在蒲甘、仰光、曼德勒等城市的街头,还是到乌本桥、茵莱湖等著名景点,这片土地总是带有黄褐尘土色调,充满著强烈的沧桑美和一股质朴气息,令人难忘。
一些当地人的物质或许不富裕,但他们大多都是友善待人,朴实真诚,对于陌生脸孔不会过度的热情,但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长年的社会动荡,让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缅甸,无法真正发展起来,带来更多的是贫困、冲突、资源流失,可以感受到的是大家只能各自为了生活求生,而近年来更因诈骗园区的猖狂,现在的缅甸已经令人闻之色变。
如今一场强震重创了缅甸,相信无数人可能已经被推向绝境。就像当年双条车上的那一家人,如果他们不幸遭遇了地震的苦难,那他们的命运是否还会有翻身的可能?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祈愿这个美丽的国度能够在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早日重生。
(另:祝愿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露爆炸事故伤者早日康复,愿大家都能保持坚强,渡过难关。)
(作者为本报记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