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發佈: 3:00pm 19/09/2023

務農

傳承者

務農

傳承者

传承者 | 蔡永成心疼父亲劳碌 回乡重穿胶鞋务农

来自加基武吉的蔡永成(42岁)说,他父亲蔡南宏早年在甘蔗芭工作,负责开拖拉机,后来在他7、8岁时,父亲改行种蔬果,都是以短期蔬果为主,譬如茄子、辣椒、羊角豆、冬瓜、青瓜、西瓜和蜜瓜等,这些蔬果只需数十天就结果,在蔬果收成后就改种其他蔬果,一直这样轮流种植。

GetAttachment (1)
蔡永成(左)继承父业,为接管蔡南宏的务农工作。

报道/摄影:张洁盈

ADVERTISEMENT

成长时期听命于父亲,要帮忙务农,长大后多少会抗拒这一行,就想要出外闯天下,可是眼见父亲面对员工短缺问题,心疼老人家的劳碌,蔡永成毅然决定返乡,接管父亲务农工作,又重新穿起胶鞋,在芭场挥洒汗水。

来自加基武吉的蔡永成(42岁)说,他父亲蔡南宏早年在甘蔗芭工作,负责开拖拉机,后来在他7、8岁时,父亲改行务农种蔬果,都是以短期蔬果为主,譬如茄子、辣椒、羊角豆、冬瓜、青瓜、西瓜和蜜瓜等,这些蔬果只需数十天就结果,在蔬果收成后就改种其他蔬果,一直这样轮流种植。

他回忆从成长时期,因家庭环境关系,四兄弟姐妹在学校假期时,都需要帮忙爸爸务农,除了施肥、喷洒农药和收割蔬果等,他们也会开拖拉机犁土,所以现在回来接手,并不是难事。





中学毕业后出外闯荡

加基武吉是一个小市镇,发展机会不多,所以当地不少年轻人在中学毕业以后,就会到外地升学、工作,蔡永成就是其中一人。

他曾到吉隆坡、新加坡、柔佛工作,沉浸在多个行业如建筑装修、石膏装修,后来才出来创业,经营住家、汽车隔热膜约5年,直到13年前得悉父亲面对人工短缺,即便是外劳也难请,经过深思熟虑后,身为长子的他就决定向父亲自动请缨,回乡帮忙,而隔热膜生意就交给弟弟来接手打理。

尽管蔡永成已继承父业,多半是请人打理,不过属于半退休状态的蔡爸爸还是会到果园走走看看,有时甚至也会下手参与。

“爸爸虽然已年届67岁,不过也闲不下来,担心惯常活动的,突然停下来会熬出病来,也好啦,给他出出汗。”

GetAttachment (2)
蔡永成返乡重新穿起胶鞋,在芭场挥洒汗水。
人工“帮”西瓜花粉交配

蔡永成说,初期回来接手时,还是会跟着父亲种原来的蔬果,如青瓜、南瓜、西瓜、蜜瓜、番薯和辣椒,后期才专注种2种瓜类——西瓜和蜜瓜,主要以西瓜居多,间中会种蜜瓜。

他家的西瓜属于一代交配品种,需要以人工“帮”西瓜交配,意即西瓜每次结花后,他们就必须在每天早上7时准备摘下雄花,赶在早上11时前解决。

“那时就是我们和时间赛跑的时刻,必须立即给雌花传上雄花的花粉,否则雌花在中午12时左右就会关上,就没法赶得上传花粉的动作,这样就会错过西瓜交配的最佳时机。

“我最记得小时候要帮忙爸爸处理西瓜的花粉交配,采了雄花后,一大堆蜜蜂就跟着我们来,怕得要死。可是,现在蜜蜂成群结队来追着我们传花粉的情况已很少见。”

GetAttachment (5)
蔡永成的西瓜好收成时期,产量可达100吨。(蔡永成提供)
种西瓜蜜瓜迎合需求

询及其他蔬果是否也一样的方式交配,蔡永成解释,一般上西瓜、金瓜都一样,西瓜收成比较好,也节省成本,而金瓜抗病能力强,用农药也少,算起来成本也不会太高。

只是,他后来为了配合市场需求,所以选择种西瓜和蜜瓜;西瓜每年可有3轮的种植期,而蜜瓜则据市场需求种植。

他补充,本地果商现在大多只收无籽西瓜,有籽西瓜已没有市场,他不能随心所欲来种植,否则卖不出去,就是亏大本的时候。

他说,他家的西瓜每次产量大概有100多吨,那已算是好收成,曾经试过最差的收成只有20至30吨,可是也曾经面对过盛问题,没人愿意批发蔬果时,真的只能囤在果园等烂。

“不是我们不要拿去卖或送人,只是量太多,要从果园送出去,也要有人来承担运输费,这不是一笔小钱,如果我们再自行承担,就亏得更多。”

不过,蔡永成只是负责种植部分,收成都交由一名主要批发商来负责包装、批发给其他果商,这样省却他在这方面的烦恼。

靠着这家批发商,他家的水果除了国内,也批发至外国如香港、台湾,看哪里需求就批发到哪里。

GetAttachment
工人忙着培植果树苗。
靠天吃饭 高风险行业

蔡永成坦言,务农算是高风险行业。以前的天气好,蔬果不需要喷洒农药来抵抗害虫,都有不错的收成,现在却需要注意虫害,如果不喷农药,收成可能就会受影响。

而且,他说,务农真的只能靠天气吃饭,必须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遇上雨量过盛,或者过于干旱,务农就面对大难题,泥土水分太潮湿,一些蔬果就会腐烂;太过干燥,浇水次数必须激增,否则蔬果没有充足的水也很难长成。

“以前,农耕只需靠着种植知识,可是现在必须集合一些技术,否则要继续以传统方式种蔬果,真的很难再维持下去,因为收成未必如预期。”

蔡永成试过面对虫害问题,在结果后发现蜜瓜的品质欠佳,就趁着还没长成,只有数个星期大,忍痛马上清理掉。

“现在成本太高,我宁愿在蜜瓜还没长大,就先解决掉,不然成熟后素质不好,也一样卖不出,到时亏得更多。”

GetAttachment (6)
蔡氏父子的果园采用“游离”方式种植,其中一片果园的背景是双乳峰,风景优美。
橡胶树苗间“游离”种植

蔡永成说,其实种植地都不是他们自家地段,从父亲时代开始已是采用“游离”方式种植,就是在橡胶园翻种时,他们就在这些树苗之间的空地种蔬果,所以会不断“迁移”。

他解释,橡胶树苗需要约两三年时间才长成,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来种蔬果,一来园主不需要自己打理杂草的,二来他们给蔬果施肥,也间接让橡胶树苗吸收营养,三来他们自己也不需要找固定的地段,成本就比较少,一举多得,也达致双赢。

“譬如西瓜,每年有3至4次收成,从播种到收成耗时75天左右,在一片土地上就可种上约七八次的收成。”

GetAttachment (9)
蔡永成的蔬果种植法已结合科技,装上太阳能灭虫灯(红圈处),以免农作物遭破坏。(蔡永成提供)
GetAttachment (8)
蔡永成也曾经种黄瓜。(蔡永成提供)
GetAttachment (7)
他们给蔬果施肥,也间接让橡胶树苗吸收营养。
GetAttachment (4)
金瓜茁壮长大。(蔡永成提供)
GetAttachment (3)
大批辣椒收成。(蔡永成提供)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4:36pm 08/04/2025
化“棉线”为“刀” 郑金凤母女传承挽脸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郑金凤(右)和黄伊柔两母女一起传承传统手艺,多年来积极推广挽脸,逐渐打开知名度,成功吸引年轻人前来接触这个传统美容。

(槟城8日讯)面对走向没落的传统手艺,人们可以做的不只是慨叹惋惜,而是思索如何注入新活力,让它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

传统美容手艺“挽脸”在这个时代已是买少见少,特别是在五花八门的美容科技对比下,只凭着一条线、海棠粉和一双手操作的美容技艺,更是显得素朴。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朴素简单,反倒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好奇,对于体验这神奇的美容法跃跃欲试,让人重新看到了这门式微手艺的潜力。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郑金凤的挽脸服务,吸引不少年轻时代前来“初体验”,有的还成了回头客,还介绍朋友前来光顾。

槟城一对母女郑金凤(56岁)和女儿黄伊柔近年来,在乔治市传承挽脸手艺,也积极推广这个简单却功效非凡的古老智慧。在庙会、世遗日等庆典,都可以看到她们在街头为民众挽脸的身影,挽脸也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黄伊柔从小跟着母亲摆摊挽脸,正式学习时自然很快就上手。她分享,挽脸的关键在于掌握挽线动作的节奏和律动。(受访者提供)
脸书专页拍视频宣传

年轻的传承者黄伊柔是年仅22岁的大学生。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到庆典活动摆摊挽脸,一直到3年前才开始正式跟母亲学习挽脸,只用两周就上手了。

目前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修读传播系的黄伊柔,不仅掌握挽脸手艺,还运用本科所学,借着传播的力量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她帮助母亲经营脸书专页,也拍摄视频宣传挽脸,成功引起关注和效应。

近期,这家藏身于吉灵万山巴刹楼上的小铺,吸引了不少来自本地及外地的年轻人到访。在她们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也遇到来自中国杭州的留学生,上门前来体验挽脸。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来自杭州的牟中旭表示,在中国不曾听闻这门技艺,他最近是因为听起朋友介绍,才特地找到位于吉灵万山楼上的挽脸小铺。挽脸后,他感觉面部光泽亮丽了许多,认为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黄伊柔:让更多人认识爱上挽脸

黄伊柔说,学挽脸可以帮到母亲,而她也觉得这门手艺相当神奇。在没有科技的时代,人们只需用双手和牙齿,再加上线和海棠粉就可以去除汗毛、粉刺和死皮,挽脸之后整个人变得容光焕发。

上一代人或许还能在家中看到阿嫲闲来无事,拉上一条线对镜挽脸的情景,但这已默默地退出现代生活。她的同龄人当中只有少数听说过挽脸,这也成了她积极推广挽脸的理由,因为她不想这个古老智慧就这么失传。

“从小到大,我妈常常为我挽脸,帮我清掉很多痘痘和汗毛,可以感受到棉线在脸上操作挽出的效果。”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在一双巧手的操作下,棉线来到眉毛随即化作了“修眉刀”,无声无息之间就把杂毛去掉,修成整齐好看的眉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门手艺带入现代生活,让它成为现代人美容保养的一部分,让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传统技艺。

(拍摄/剪辑:刘雯诗)

郑金凤:挽脸有“开运”效果 

人称“Apple姐”的郑金凤是不只是挽脸师傅,也是送嫁娘。而她之所以会挽脸也是因为当了送嫁娘,才在10多年前学会这门手艺。

她说,“挽脸”跟婚嫁的习俗有关,在福建话也有“开脸”的含义,一般都会给即将出嫁的新娘挽脸,过程中要口说好话,除了寓意新娘转为大人,也让对方的脸更容易上妆。但是现在有的新郎也会挽脸,希望在婚礼能以更清洁的面容示人。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挽脸只需海棠粉和棉线,素朴而利落,是值得传承的古老智慧。

“除了婚嫁习俗,挽脸也是日常的美容法之一,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做。”

她说,挽脸有“开运”的效果,挽过的脸会变“亮”,可以改变个的气场,运气和人缘自然会变好。

她年轻时当车衣工,有一双灵活的巧手,所以学起挽脸一点都不难,但手指动作僵硬的人则学不来。

科技无法取代 两者并存不相违

她认为挽脸靠的是一双可以把棉线“变”为“刀”的技艺。这把“刀”却要操作得恰到好处,不可以伤及客人的皮肤,柔韧而精准。过程或有微微刺痛,但她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皮肤状态调整力度和时间长度,短则5分钟完成,如果脸上汗毛、粉刺、死皮多也可能会耗上15分钟或更久。

首先,她会为客人的脸打上海棠粉。打粉之后,洗掉脸上的油,死皮和粉刺的痕迹就会犹如“地图”般浮现,让她能够“按图”处理汗毛杂毛以及修眉。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郑金凤采用红色的10号棉线,因为她认为红色吉利,有开运的效果。

她量好棉线的长度后,用牙齿咬断,并以牙齿拉线,双手灵活拉动,来回在脸部移动的棉线把藏于毛孔的粉刺“逼”得冒了出来;棉线移动至眉间又化作了“修眉刀”,挽过的地方,在无声无息之间,眉角的杂毛也随之落下。

“虽然美容仪器很高科技,但却不能取代人的手。当然,挽脸也有它的局限,无法触及太深的部位,但已经很大程度的清洁脸部,让你在涂抹护肤品时更容易吸收。”

她不担心现代美容取代挽脸,因为科技难以复制人手的灵活度。她也认为两者可以并存不相违,一个人即可到美容院去,同时也可挽脸。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在庙会和各种庆典活动,经常可以看到郑金凤为客人挽脸的身影。(受访者提供)
拜师传授需看缘分 

郑金凤乐见女儿愿意接手,两母女一起传承古早的美容法。她坦言,挽脸挽了10多年,可以感受到这个行业有种夕阳行业的没落感,没有多少人懂她在干嘛,感觉就快失传了。

过去几年,她积极参与庙会及各项活动摆档,主动走入人群,把挽脸重新带进大家的视野。在长期的耕耘之下,她位于吉灵万山楼上的挽脸小铺,还有年轻人向她拜师学艺,但她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来,是否传授仍需看缘分。

如今,她的挽脸服务已逐渐打开知名度,一些首次体验的客人,也成了回头客。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客人照镜对比挽脸前后的差别。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