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城10日讯)曾自杀不遂的李先生认为,身边人最没用的安慰话,就是“不要想太多,看开一点就没事了”;最有用的话是“我在这里”,或是纯粹地陪伴。
ADVERTISEMENT
他在世界预防自杀日“展现行动,创造希望”分享会上说,他早前申请当实习医生,准备上班前得了水痘,延迟2周才上班,但同期同学已经过各种训练,他还是新兵跟不上进度。
李先生:不敢倾诉自我承受
李先生说,他觉得不适应,后来犯错了,他用了更多时间来审查工作避免重犯,导致精神不济,压力越来越大。
“我一大早就出门上班,最迟一个回家,从早到晚都没看到太阳,身心灵都很累。”
他母亲有忧郁症,他不敢向家人倾诉,只能告诉前女友,但之后反悔了,他觉得很愧疚,渐渐地也自己承受所有问题。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没用,这念头一直在脑海里循环,很难理智地分析问题,终于,我来到生命十字路口,我也选择了自杀。”
他获救后,家人很愤怒地责备他问为何要自杀,但事情过去后,他们也没有怨言,一直陪伴他走下去。
学会奖励自己
他接受专业心理辅导,也吃药控制情绪,自己练习处理情绪,每日设定小目标,如早上起身后折被单,或记录生活“小确幸”。
他目前已经学会应对压力,工作回家会吃巧克力来奖励自己,有空时会去钓鱼和看电影。

Rachael:不取悦任何人
感恩弟弟让我领悟
自杀者遗属Rachael说,弟弟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开心,加上职场被霸凌而自杀,虽然她很痛苦,但也感恩弟弟,让她看事情更透彻,决定不取悦任何人。
她说,父母冀望弟弟当工程师,所以背负家庭期望的弟弟出社会后,也到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环境上班,但期间遇到同事的刁难和霸凌,工作压力很大,一直都睡不好。
后来弟弟自称要去德国公干,并将宠物狗送给人;之后在她婚宴上,弟弟表情很不开心。
后来弟弟跟她坦承曾经自杀,她才惊觉弟弟出事情,她也带弟弟看医生,但弟弟最后还是轻生了。
她和父母对弟弟做傻事都很愤怒,责怪他用这种方式来伤害家人,让家里“红事变白事”。
分享故事疗愈自己
Rachael当时想找朋友倾诉,但朋友知道她情绪很负面,都不敢邀约,所以只能跟家人一起面对这悲伤事。
“我妈妈寻求宗教救赎,爸爸有忧郁症,我们都陪伴爸爸度过这一切。”
她说,原本父母都不喜欢她到处分享弟弟的经历,但经过10年的分享,讲着讲着也变成了分享故事,也疗愈了自己。
她和弟弟同样来自原生家庭,她发现若家人不开心,一家人也都会不开心,她生孩子后回到职场,也面对同事的霸凌,她因此感受到弟弟的感受,她也做出让自己开心的决定。
“原生家庭让你不开心,我想要逃离,创造新和开心的家庭,感恩弟弟让我领悟更多,三观也变得不一样。”
丘淑霖:别人小事自己大事
花10个月调适精神压力
主持人兼电台直播丘淑霖说,在冠病疫情初期,大家还没开始打疫苗,她全家人都确诊,父亲也因此去世,她经历了长达10个月的精神压力才找到调适方法,慢慢地走出精神压抑。
她说,以前工作时身边人都在上课程班增进自己,但她只对精神及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感兴趣,原来生命冥冥中自有安排。
她经历过精神疾病,当时很想找懂自己的人聊天,因此她很佩服李先生和Rachael愿意站出来分享故事。
她也说,一些压力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块小石头,但对于有精神压力的人来说,那可能是千斤重的巨石。
陈翠燕:不用解决方案
精神病患者仅需倾听
《爱生命》自杀防治协会主席陈翠燕说,由于社会对男性较为期待,所以当男性遇到问题时都不敢说出口,她希望大家要去察觉家庭的男性成员,是否出现情绪或行为的转变。
她说,有精神疾病的人仅需要有人提供耳朵倾听,不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们需要的是同理,而不是判断或给答。”
她补充,对于自杀遗属,家人互相扶持和陪伴很重要,一起分担悲伤情绪。
出席者尚有该协会副主席郑友耀、工委会主席郑镒智及槟华堂青年团秘书颜明达。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主持人,您好!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常常说自己很没用,死了算了,他们甚至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让我很担心。与有自杀倾向者相处,到底可不可以“早知道”?我不希望在遗憾发生后,才后悔没有警觉到他们释放出的讯息。我很想拉他们一把,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我想了解,在关键时刻,我可以做什么呢?
关怀者
倾听 理解中蕴藏治愈,陪伴是康复良药
关怀者,
首先,谢谢您来信分享你的担忧,我为这些在困苦中的人感恩有您。字里行间,我能看到您是一个好怜悯的人,很愿意关怀及帮助在患难中的人。能看到您如此关心朋友们的心理健康,真是十分珍贵。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或是绝望,而在这种情境下,他们可能无法看到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朋友,能及时察觉他们的困扰并给予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陪伴确实不易,尤其是面对心灵创伤者,但陪伴的力量却是患者康复之路不可或缺的解药。无论他们情况如何,我相信你曾经的用心付出与善待,没有一点是白费的。
一、 认清自杀念头的关键时刻
关怀者,关于您提到的“早知道”,确实,很多时候自杀的倾向并不会突然出现,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积压、无助或孤立感后逐渐表现出来。不过,提前识别和回应这些信号是可以的。你提到的“关键时刻”非常有参考价值,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独自一人时
研究表明,许多自杀成功者的共同特点之一是自杀发生时通常没有他人在场。这意味着在最后时刻,可能因为无法寻求帮助,或者失去了与他人的情感连接,感到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完全绝望,从而选择结束生命。
2.回到伤痛的地方
有时,当人们回到曾经令他们伤心的地方,例如曾经的恋爱地点,这些地方可能会引发他们沉痛的回忆,导致情绪失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3.情绪失控时
在情绪激动、失控的瞬间,人们可能会说出诸如“我死给你看”之类的冲动话语,而在情绪平复之前,往往会采取实际行动。不要轻视情绪激烈时的言词,因为在这种时刻,人们容易作出冲动且不理智的决定。
4.情绪低谷时
当人处于低谷期,特别是感到孤独、忧郁、极度失落和绝望时,自杀的想法往往会更强烈。观察他们的言词和情感表达,如果他们经常使用“绝望”这样的词汇,可能是自杀倾向的警示信号。
5.节日期间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纪念日,比如生日、情人节、母亲节、结婚纪念日等,许多人可能会回忆起过去的经历,这些复杂的情感和思绪容易让他们在情感上变得脆弱,从而产生更加混乱的想法。
二、关键时刻你和他
在面对情绪激动的情况时,首先要以温柔的态度帮助对方平静下来。然后,耐心倾听,让他有机会倾诉自己的不满和情绪。通过观察,辨别他的情绪是激动还是低落、消极还是混乱。必要时,可以帮助他调整呼吸(鼻吸、嘴呼),或让他喝一杯温水,这些都有助于平复情绪。此时,您也可以邀请他最信任的亲人或朋友来协助安抚,不要急于给出意见,而是尽量接纳他的感受,这样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避免立刻否定他,因为倾听他的心声可以有效缓解他的痛苦。与此同时,您可以:
1.支持他做出合理的决定或采取积极的行动,例如建议他回家休息,或者大声哭一场,释放情绪。
2.如果出现自伤或暴力行为,应该及时转介专业人员处理,避免单独处理这种情况。
3.邀请他继续与您沟通,将负面情绪分阶段处理。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次就搞定,所以,建议你约见他几次来帮助他缓解,这样效果会更好。
如果对方的思想陷入困境,他们可能会说诸如“死了就一了百了”、“减轻家人负担”,“来生会更好”等话语,这些常是自杀倾向者固有的、非理性的思想。我们不必“进入”他们的情节,而是通过同理心、专注对话、辩证思考、寻找希望和正向肯定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更积极的观念。例如,当他说“死了就一了百了”时,我们可以反问:“死了真能一了百了吗?”让他再想一想;如果他说“来生会更好”,可以问他:“你知道来生是什么样的吗?你有把握吗?”;如果他说“死了能减轻家人的负担”,我们可以用“自杀可能会加重家人的负担,甚至让他们更加痛苦”来反问;如果他说“死了能报复别人”,可以提醒他:“死后谁也无法证实这一切,若能报复,现实生活中才应该看到结果。”对于那些说“自杀是自己的选择”的人,我们可以讨论人生的权利与责任,提醒他们生命的价值,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有继续活下去的力量。希望是战胜困境的动力。
另外,如果不幸发生了自杀事件,也不要过度自责,因为一个决定自杀的人,往往已经决定并付诸实践。即便是您提供了支持,也未必能改变他们的决定。与其感到内疚,不如意识到他们分享这些想法,是因为他们无助、迷茫。我们的责任是倾听、陪伴,并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至于他们是否有所改变,责任不完全在我们身上。如果不知道该说什么,有时简单的陪伴、邀请或关怀就已经足够,哪怕不说一句话,也能带给他们安慰。
“倾听就是爱,理解中蕴藏治愈”,当您周围的朋友有自杀倾向或正经历低谷时,不仅要留意他们的关键时刻,更要主动关心、陪伴和支持他们。我们不要去猜测他们自杀背后的原因,也不要将其视作某种人际手段。无论他们说的是真是假,他们正在发出求救信号。我们有责任关心那些有自杀意图的人。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的话,也欢迎你联系辅导中心或相关的专业机构进行咨询。
祝愿您成为朋友心中的重要支撑。
倾听您辅导信箱主持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