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30日訊)直落巴巷海域水面呈紅色並出現大量魚只死亡的現象,檳州漁業局指出,初步分析顯示,此紅潮現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造成,此藻類無毒對人類無害,但密度很高,導致魚排內的氧氣下降,魚只死亡。
漁業局辦公室發文告指出,屬於浮游植物的夜光藻,其細胞密度達每公升100至500萬細胞,引發此次的紅潮現象。
ADVERTISEMENT
“這類浮游植物的高細胞密度導致魚只死亡,特別是魚排內,因為氧氣下降,而夜光藻的覆蓋導致魚只無法取得氧氣。霹靂州瓜拉牛拉也曾在2016年發生紅潮現象,導致當地水域呈現粉紅色,魚排內的魚只死亡。”

文告說,該局將定期採集樣本,以監督夜光藻的密度,至達到安全水平。
“漁業局也向魚排業者建議數項緩解措施,包括馬上收成該些已達到市場規格的魚只。同時,若魚排內的魚只出現窒息或死亡的情況,必須把魚只轉移至其他魚排,減低魚排的密度,監督氧氣水平並增加氧氣以拯救活魚。”
文告強調,直落巴巷海域於本月27日出現紅潮後,該局非常關注紅潮導致魚只死亡的情情況,並通過縣屬漁業局和漁業生物安全分局展開調查。
“漁業局已在同日派遣官員聯絡直落巴巷魚排養殖業者,也在上午10是和下午1時到魚排採集海水樣本,並送往峇都茅漁業研究機構化驗。根據現場觀察,紅潮已在當日下午3時左右消失,或許已重新漂浮到海中央。”
文告說,直落巴巷6名魚排業者受到此次紅潮現象的影響,而其中一名業者方莫育(譯音)受影響最大。根據方先生轉述,有關紅潮在當日早上9是30分左右非常嚴重,導致該區魚排的魚只相繼死亡。

文告補充,檳州農業技術於糧食安全委員會主席法米、檳州漁業局主任扎麗娜和漁業研究機構官員諾阿茲曼,已在昨日(29日)到方莫育的魚排視察情況。
“根據彙報,方先生的魚排約15公噸魚只死亡,導致約50萬令吉損失。他已儘量收成魚只或提高氧氣水平,但無法救回該些已達到市場規格的石斑魚、水鯧魚和金目鱸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7日讯)垄尾山大石滑落,外籍男子驾摩托车经过,大石不偏不倚砸中其头部,导致他翻车,伤及要害当场去世。
这车祸本月4日(上周五)凌晨12时45分在垄尾山路(往垄尾方向)发生,死者是34岁的孟加拉工地劳工。
东北警区副主任李瑞式今日受访时说,警方当日凌晨1时10分接获投报,一名外籍男子驾摩托车在上述路段发生车祸。
他说,根据调查,该0.5公尺的大石砸中骑士的头部,导致其头部和脸部重伤。
“救护员过后到场检验,凌晨1时14分证实他已去世。”
他指出,警方援引1987年陆路交通法令41(1)条文(鲁莽驾驶导致死亡)调查。
槟州交通及基本设施委员会主席再里尔要求槟岛市政厅地质组和槟州公共工程局,针对此事件立即展开调查。
他在脸书贴文说,此次的调查,将重点了解滑落的0.5公尺大石的原因,并检查该山坡的安全状况。
他也提醒所有驾驶人士在经过有关路段时,必须提高警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