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色專欄

|

雄醫解碼

發佈: 2:05pm 25/08/2023 3418点阅

雄醫解碼

林本雄

手術室

全裸

靜電

雄醫解碼

林本雄

手術室

全裸

靜電

林本雄|为何病人必须全裸进入手术室

文/林本雄(耳、鼻、喉、頭和頸部專科醫生)

上个星期发生了一件趣事,我的一位小孩病人问我:“医生,我等下能不脱内裤进去动手术吗?”我笑了一下,因为这是我行医那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问我。然后护士就过去告诉他不行,躺在手术床上就必须脱完身上的衣物。

在手术房里的时候,我就问了麻醉科前辈,为什么病人连内裤也不能穿?毕竟我们动的只是脸部的手术。

ADVERTISEMENT

前辈才向我们解释说,以前的麻醉药大多数都是全程使用麻醉气体。而人的身体有很多毛发,如果病人穿着衣物,毛发和衣物的摩擦会产生,如果麻醉药气体与静电擦撞可能会产生火花,引起爆炸和火灾。但是现在大多数医院都已经使用麻醉注射,但是躺在手术台上必须这件事,从以前就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遵从的重要程序。

除了穿着的衣服,所有身上戴着的首饰都必须摘下,包括假牙。如果首饰摘不下,比如戒指套得太紧,护士就会用绝缘胶带把戒指包起来。这是因为手术时经常会用到带电的设备,如电刀等。设备输出的高频电流作用于手术部位,再通过与人体接触的电极板回流到设备主机。此时若患者身上佩戴了金属类首饰、电流经过金属首饰的位置时会出现漏电,从而引起皮肤灼伤。摘下首饰也是为了避免贵重物品丢失导致财务纠纷。

而摘下假牙的原因是避免麻醉医生进行口腔气管插管时,不慎撞到假牙脱落会掉入气管,或是弄坏假牙,毕竟假牙是很贵的,不小心弄坏可能会被病人怪罪。

当然不只是以上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手术必须做到严格的无菌。病人的衣物可能存在细菌,如果穿着内衣或内裤进入,可能会把细菌带入手术室,就有可能导致手术伤口感染。为了避免伤口感染,患者必须脱去从手术室以外的环境带来的衣物。另一方面,爱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引起传染,如果患者有这些传染病,医生也有被感染的风险。

在做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胸水、腹水和血水等,手术中可能需要大量的液体冲洗伤口,如果穿着衣物,患者的液体及冲洗过程中,可能会流到衣物上,弄湿衣物。

此外,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情况,如果术中需要抢救和穿刺插管时,如果有穿着衣物,就会让抢救动作变得不方便,每一分都是黄金抢救时间,早早去除衣物就是为生命争分夺秒。

总而言之,躺在手术台上一丝不挂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为了手术进行得顺利,病人无需感到担心和害羞,医生和护士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9:53pm 18/04/2025 430点阅
雄医解码 | 林本雄 – 宝宝心脏有孔,真的需要手术吗?

前几天,一位好友打电话给我,声音里满是焦急与担忧。他说,他们家的宝宝刚满月,前往医院进行例行检查时,医生在听诊时发现宝宝心脏有杂音。进一步做了心脏超音波,结果显示宝宝的心脏中间有一个小孔,诊断是“室间隔缺损”。

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这是他们精心计划、满怀期待迎来的第一个孩子,太太已经35岁,怀孕过程也走得不容易。原以为顺利生产后,所有紧张和担心都能暂时放下,没想到却突然迎来了这样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所幸的是,医生告诉他们,这个缺损很小,宝宝的整体状况也很好,暂时不需要处理,只需定期追踪观察。

其实,这种“心脏有孔”的情况在新生儿里并不少见,而且大多数都不需要手术。医学上最常见的就是“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分隔左右心房或心室的“墙”中间,有个小小的孔洞。在胎儿阶段,这些孔洞其实是正常存在的结构,帮助血液绕过尚未启用的肺部循环。然而,宝宝一出生、开始用肺呼吸后,身体便会启动机制,尝试将这些孔洞自然闭合。

只是,有些宝宝的“关闭过程”比较慢,孔洞就继续存在着。但只要缺损不大,并不会对宝宝的心脏功能造成影响,大多数父母也不会察觉异常,通常都是在医生听诊发现杂音后才进一步检查得知。

很多父母一听到“心脏有问题”,立刻脑中浮现“需要开刀”、“会不会一辈子是心脏病人”的恐慌画面。但事实上,如果缺损很小,宝宝吃奶良好、体重稳步上升、没有呼吸急促或嘴唇发紫等缺氧现象,医生通常都会建议“观察为主”,并不会马上建议手术。因为根据临床经验,有非常多的宝宝在一岁以前,这种小孔都会自己闭合,根本不需要用药或手术。

医生会建议家长定期回诊,听诊心音,或安排心脏超音波检查,追踪孔洞有没有缩小、有没有自然愈合的迹象。只要宝宝发育正常,这样的观察方式其实是最安全、也是最不伤身体的处理方式。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孔洞都能随着时间自然愈合。有些孔洞比较大,或合并其他心脏结构异常,就可能导致血液在心脏内异常流动,让小小的心脏承受超出负荷的压力。

如果心脏无法长期代偿,就可能进入所谓的“代偿失调”状态。这时,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警讯,例如嘴唇、手指或脚趾发紫(俗称“bluebaby”现象)、呼吸急促、吃奶时容易疲累或出汗、体重增长缓慢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身体缺氧的讯号,必须尽快接受更进一步的心脏评估和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密切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可能会转介到小儿心脏专科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在少数案例中,确实会建议在适当时机进行心脏修补手术。但请放心,现在的医疗技术非常成熟,心脏修补多数可以透过微创方式完成,恢复期短,成功率高。绝大多数宝宝术后都能健康成长,与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分别。

很多父母听医生说“先观察”,反而更紧张,担心是不是医生在“安慰”他们,或有所隐瞒。其实恰恰相反,医生之所以选择观察,是因为他评估后认为这个孔并不影响宝宝当前的身体状况,也极有可能会自己愈合。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治疗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面对宝宝“心脏有孔”的情况,请别立刻陷入恐慌。不是所有的孔洞都需要处理,多数情况会随着时间自然改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细心照顾宝宝,定期追踪,让医生协助你判断孩子是否在健康的轨道上。

你已经是最棒的守护者。愿每一位曾因为这句“心脏有孔”而担忧流泪的爸妈,都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安心、坚定地陪着孩子慢慢成长。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