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年时间,我就做了3场选举。先是第15届全国大选、因候选人骤逝而举行的巴东色海国席选举,还有如火如荼进行中的6州选举。老实说,选举采访工作还真的是累得有够呛的。
从我懂事以来,每当进入竞选期,电视就会播放呼吁人民前往投票的公益广告。这则名为《Marilah mari pergi mengundi》的广告,以萨尔萨(salsa)曲风唱起“mari-lah mari, pergi mengundi, jangan lupa kewajipan pada negara……”(请自行脑补音乐)。
ADVERTISEMENT
是的,我国是民主国家,所以到了合法年龄的国民都有责任,在每5年一届的全国大选及州选履行公民义务,以投票的方式选出国家及州未来5年的领导人,并且捍卫国民的民主自由。
随着时代变迁,当年的《Marilah mari pergi mengundi》换汤不换药(同一首歌不同画面的意思),依然每隔5年唱响一段日子(竞选期),但被呼吁去投票履行公民责任的对象,除了在地选民,还有游子。
社会的进步造成城市的发展比乡区快,所以出现城乡鸿沟。年轻人为了理想与生计,离乡背井到外谋生。离乡游子在外头组建家庭并购置产业打造自己的窝,返乡也只是小度假了。
也鉴于此,这些游子带着各自的家庭,在离开家乡的地方生根,而生活也老早就不在自己生与长的家乡了。
这几届选举,一直听到政治人物及政党人士,一再呼吁、提醒、要求游子返乡投票,也呼吁那些远在海外的游子投票。还记得2018年的第14届大选?应该是游子返乡投票最多的一次。
随着资讯科技发达与社媒广泛使用,近代的任何一场选举,除了给游子做出回乡投票的呼吁,还有就是看到游子透过社媒喊话,说什么买不到巴士、火车、飞机……等票无法回家,再来就是票价贵到离谱。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返乡投票”的呼吁,是对的吗?
根据维基百科,投票是在民主国家里,选民在选举中投票,选出代表他们的议员或公职人员。在我国,这所谓的“代表他们的议员或公职人员”,则是生活及居住的地方的代表。
我有同学,已在都市居住及生活多年,并且已在都市落地生根。每次选举,他都会长途跋涉地回来居林投票,然后又赶回都市生活。对于在家乡选区的候选人,他没有一个认识;在他生活的地方,原本应该与他有“干系”的人民代议士,却是他没份儿投选出来的。对于两地这样的情况,他总是有牢骚。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倒是倾向于希望这些候选人,不是呼吁游子返乡投票,而是选择呼吁这些长时间在外地生活并扎根的游子,将投票区改去自己生活、居住、扎根的地方并在地投票,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这么一来,候选人无需苦口婆心劝游子返乡投票;游子选民想要履行公民的责任,也可以在地投选自己生活区域的代议士;雇主无需忧虑是否需要放假几天让游子员工返乡投票而影响生意;政府无需配合投票日头疼是否要宣布假期事宜,还是张罗游子返乡投票的问题。是不是一举多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跟着一群人挤上一辆双条车,踏上前往仰光的旅程。
双条车上挤满人,还有他们带上车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连转身伸腿的空隙都没有,而车顶更是堆满了货物。
一路上会有人拦截双条车,为了乘搭这一程车,在没有多余的空隙下,他们只能一只脚踩在车沿,半个身体悬挂在外面。如果沿途上车的乘客身材瘦小,司机就会干脆直接让他们爬到车顶去。
路途颠簸,我紧紧抱着胸前的背包,半蹲半坐在狭窄的长板凳上,目光落在对面那一户祖孙三代的缅甸家庭。
一家人衣着朴素,沿途分着饼干充饥,老奶奶不时会递上零食,安抚着乘车不耐烦的小孙子,然后时而低头查看脚边那些大大小小的包裹。从他们一举一动不难看出,这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
几个小时后,我在目的地下车,那一家人再继续他们的路途。夜晚的仰光依旧热闹繁华,当下不禁感慨,我有机会以旅人的视角去体验这片土地上的日常,可对这一家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就连出国的机会都没有。
9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深埋在心底。
缅甸因神秘而美丽。无论是走在蒲甘、仰光、曼德勒等城市的街头,还是到乌本桥、茵莱湖等著名景点,这片土地总是带有黄褐尘土色调,充满著强烈的沧桑美和一股质朴气息,令人难忘。
一些当地人的物质或许不富裕,但他们大多都是友善待人,朴实真诚,对于陌生脸孔不会过度的热情,但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长年的社会动荡,让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缅甸,无法真正发展起来,带来更多的是贫困、冲突、资源流失,可以感受到的是大家只能各自为了生活求生,而近年来更因诈骗园区的猖狂,现在的缅甸已经令人闻之色变。
如今一场强震重创了缅甸,相信无数人可能已经被推向绝境。就像当年双条车上的那一家人,如果他们不幸遭遇了地震的苦难,那他们的命运是否还会有翻身的可能?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祈愿这个美丽的国度能够在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早日重生。
(另:祝愿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露爆炸事故伤者早日康复,愿大家都能保持坚强,渡过难关。)
(作者为本报记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