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都是給老人家看的?都是酬神時才上演的?
檳城有這麼一個年輕團體,操著布偶、奏著樂曲戲說經典及創新的故事,將已經越見越少的布袋戲,帶到觀眾面前,傳承這門獨特的傳統表演藝術。
ADVERTISEMENT
破浪布袋戲(Ombak Potehi),是理大文學院民族音樂學教授陳瑞明於2015年發起成立,目前由團長林雲濠帶領。
林雲濠自小對布袋戲感興趣
林雲濠(37歲)接受星洲日報《大北馬》訪問時說,當時陳教授正撰寫有關檳城布袋戲的書籍,因此發起一個實驗劇場,併成立破浪布袋戲團體,而此團體延續至今。
他自小就對布袋戲充滿興趣,小時候常在大路後的甘榜,帶著椅子到神廟前,看酬神布袋戲。長大後也常接觸文化藝術推廣的活動,當破浪布袋戲成立時,他也自然的成為主要一員。
時至今日,破浪有4名,包括林雲濠在內的操偶師,他們算是較為固定的班底,定期參與演出,扮演著傳承者的角色。至於樂師,則是依據表演項目,才從外招攬而來。
師承鳴玉鳳掌中班戲班 學說唱演繹技巧不簡單
林雲濠說,破浪是師承鳴玉鳳掌中班戲班,向戲班的老師傅學習說唱、演繹技巧,過程充滿挑戰。
他解釋,過去的戲班在演繹布袋戲時,大多是即興方式說對白,沒有一套完整劇本,只有一個故事大綱。
將劇本本土化更易理解
“我們在學習時,需錄下師傅的表演,再將對白寫下,之後將劇本細緻化、本土化,讓人更容易理解及學習,往後也能讓這些劇本得以流傳下去。”
他也說,樂曲方面,老樂師們也常即興表演,沒有樂譜,靠的是經驗及臨場發揮,破浪雖有一些華樂底子的樂師,但對布袋戲的音樂不熟悉,也需重新摸索。
“有些音樂是一邊排練,一邊加入,這也是它有趣的地方。”
走入劇場學院學校 吸引不同年齡層
布袋戲不僅是酬神的活動,也能走入劇場,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林雲濠說,破浪布袋戲吸引的觀眾,年齡層從7至8歲,到70至80歲都有。他坦言,不奢望每個人都會去看布袋戲,但希望至少有人能知道,在馬來西亞、在檳城,還有布袋戲。
“有次在謝公司前的露天演出,許多公眾,尤其是長輩一早就到現場等待,令我們十分感動。”
讓學生親自設計布偶
他也說,為推廣這門表演藝術,破浪也走入學院、學校裡,向學生講解布袋戲,也讓他們親自設計布偶,讓新一代產生興趣,避免布袋戲這表演藝術斷層。
“我們教他們小生、小旦、三花的特徵,讓他們發揮想象力設計布偶,也教他們怎麼操弄布偶、各種角色的出場方式等。”
他也歡迎,有興趣的學校聯絡他們,一同推廣佈袋戲。
破浪布袋戲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mbakPotehi/。
創新元素延續經典 到海外交流
破浪布袋戲在傳統布袋戲上,加入創新的元素,這不僅延續經典,也讓人看到,原來布袋戲也可這麼玩,那麼有趣。這也讓破浪開發了更多觀眾群,甚至到國外如曼谷、東京等地交流。
破浪的創新,包括劇本及角色,在他們演出,可以看到馬來人、印度人布偶,甚至可以看到美猴王大斗日本鬼婆。
林雲濠說,破浪曾和鳴玉鳳一同演繹傳統劇本《路遙知馬力》、《西遊記之收服紅孩兒》,也自行呈獻了《邂逅檳榔》第一、二、三集,分別展現了華人下南洋到檳城、抗日,以及獨立的故事。
“《邂逅檳榔》中,布偶不僅會說閩南語,還會說馬來語,角色也包括馬來人、印度人還有娘惹。”
破浪也曾演繹《漢麗寶公主》,前半段是傳統中國風的戲劇,後半段則是融入大馬色彩的部分。
再來,則是今年7月29及30日配合喬治市藝術節,與東京Team ITO木偶劇團合作演繹《西遊後傳:鬼婆の愛》。故事講述唐三藏與師徒,在西天取經後,通過水道返回大唐,途經檳榔嶼時停留遊賞,而來自日本的鬼婆,則化身美麗女子,來檳“截胡”,更與美猴王、豬八戒、沙僧展開大戰。
憑熱誠興趣支撐 資金僅夠負擔開銷
林雲濠坦言,布袋戲這門表演藝術,無法當飯吃,是憑著熱誠及興趣支撐。
他說,資金是劇團面對的長遠問題,目前的演出,都是以項目為基礎,比如喬治市藝術節有演出,劇團才獲得經費撥款,而這筆撥款,也僅恰恰足夠負擔開銷。
“現在大家都是靠熱忱在撐著,這確實是個限制。”
他也解釋,一場演出的費用,包括租場地、燈光、給予偶師、樂師的津貼等已非常高,但一張門票收費約40令吉,100人入場,也僅獲得4000令吉門票收入,不夠負擔所有開銷。
“希望有更多贊助,能撥給藝術團體,讓表演藝術能持續走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