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也地方化,適應了本地生活環境,落戶我國繁殖後代。距離新芒魏新邦安拔約3公里檳怡大道旁(Caltex油站對面)的一處草叢,千鳥築巢,成為當地一處特別景區,尤其是傍晚,眾多鳥群迴歸時,群鳥飛舞,蔚為奇觀。
該處繁衍後的群鳥歸類為3類不同的候鳥群,有小白鷺、黃頭鷺(牛背鷺)及夜鷺。鳥群雖不同種類,但卻可以一起同處,和諧生活,各自在不同的樹叢結伴築巢生蛋,孵化幼鳥。
ADVERTISEMENT
候鳥春季期會尋覓配偶
每年的春季期約3月初,該群候鳥會尋覓配偶,其中最為明顯是黃頭鷺鳥,平時是白頭,到了求偶季節,身上的頭部至身部會變為橙黃色。
瓜拉牛拉海鳥研究所與野生動物局主任莫哈末阿利夫受訪說,該群候鳥在該區生活已數年了,它們本屬候鳥類,但適應了本地生活,並沒有遷徒至其他地方。築巢處前後是稻田區與棕油芭,有許多候鳥捕食的食物鏈,包括各種昆蟲,還有附近周圍有河道,可捕食小魚小蝦等。
叢林成了鳥群棲息區
候鳥群在沒人干擾的情形下,續在該空曠的草叢生活,雖然鳥群棲息地就在大路旁,每天車來車往,絲豪沒影響候鳥生活。
莫哈末阿利夫於1年前調任至瓜拉牛啦海鳥研究與野生動物局上任,在經過該處時就已發現該處候鳥棲息區。
他說,草叢區長滿叢林,成了鳥群的棲息區。該局也常派遣官員到來觀察,由於該些候鳥屬受保護的鳥類,不允許公眾捕捉,違例者被提控。
阿都惹瑪:鳥群帶來惡臭糞便味
《大北馬》社區報記者前往鳥群築巢區走訪,訪問了鄰家住戶阿都惹瑪(60歲),他是一名退休警員。
阿都惹瑪指出,該群鳥群於三四年前便出現了,長年在該處生活,繁殖後代。當鳥群要築巢時,成鳥會在附近叢林叼材枝,選擇在叢林各處築巢。
他說,鳥群多了,也帶來惡臭的糞便味,下雨或風勢轉變,臭味飄來鄰居住宅,確是很臭,但久了就習以為常,鳥群多了,吵雜聲也很吵。
“野生動物局官員也常來巡視觀察,也告知附近居民,相關鳥群屬受保護鳥類,不能隨意捕捉。”
阿都惹瑪說,鳥群最近更多了,相信是在築巢繁衍後代,早上鳥群會飛至附近地區找食物,傍晚就一大群飛回來。
墳場也住了一群候鳥
據本報記者觀察,該處的候鳥築巢區,兩旁都是住宅,中間剛好有一處空曠空地,相信是業主沒有發展空置著,久而久之長滿了野草,形成草叢,候鳥的鳥巢各散落隱閉的空間,由於許多鳥蛋也被孵化,幼鳥也開始成長。
除了該處,吉輦角頭漁村北港的一處興都墳場也是住著一群候鳥,至今已超過20年了,左鄰右舍皆是住宅區。
該些鳥群大致上也是屬小白鷺、牛背鷺與夜鷺居多。為何它們喜歡選擇在有人居住旁的空曠草叢築巢?一些觀鳥愛好者透露,有人的居所附近,鳥群的天敵如野猴、蛇類等較少,免其生下的鳥蛋或幼鳥被天敵吃掉。
鳥群一旦生活受干擾,它們皆會遷至其他安全的地方棲息。
3種鳥群特徵與習性(注:網絡資料)
小白鷺:全身白,嘴黑
小白鷺(學名:Egretta garzetta):體長52至68釐米,為中型涉禽,全身體羽頗似大、中白鷺,體形纖瘦,全身白色。夏羽枕部有兩根細長飾羽,前頸和揹著生蓑羽。冬季飾羽及蓑羽脫落。眼先裸皮夏季粉紅色,冬季黃綠色。生殖期在枕部有兩枚長羽,如雙辮狀。胸前亦簇生矛狀長羽,但沒有枕部冠翎長。
背上蓑羽的先端均微向上捲曲。生殖期後,冠翎和蓑羽均脫落。眼黃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帶蒼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腳、腿黑色,趾上常雜有黃色。棲息於平原、丘陵和低海拔之湖泊、沼澤地帶與灘塗地。以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穀物等植物性食物。
牛背鷺:只吃昆蟲,不吃魚蝦
牛背鷺屬鸛形目鷺科雀鳥,經常出沒在淡水邊、稻田區或沼澤岸邊。有別於其他鷺鳥愛吃魚蝦的習性,牛背鷺以捕食昆蟲為生,它們愛站在牛背上覓食和歇息,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當牛隻走入草叢吃草時,難免驚擾到躲藏其中的昆蟲四散而逃,牛背鷺就會跟在牛隻背後趁機捕捉昆蟲並大口吞食。此外,牛背鷺亦會啄食牛背上的寄生蟲,兩者互惠互利成為好友。
牛背鷺與白鷺的外形有幾分相似,身形則較肥胖。最明顯的分別是牛背鷺到了繁殖季節,其頭部、頸部及背部的羽毛顏色會轉變為鮮橙色,其他部位羽毛仍保持白色。
夜鷺:喜結群,愛吃魚、蝦、蛙
夜鷺(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是中型涉禽,體長46至60釐米。體較粗胖,頸較短;嘴尖細,微向下曲,黑色;脛裸出部分較少,腳和趾黃色;頭頂至背黑綠色而具金屬光澤;上體餘部灰色;下體白色;枕部披有2至3枚長帶狀白色飾羽,下垂至背上,極為醒目。
棲息和活動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結群。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佈於歐洲大陸、非洲、馬達加斯加,往東經小亞細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亞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朝鮮和日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