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教園丁莫泰熙病逝,臨終前親筆寫下“感謝每一個好人”,送給所有志同道合、相扶相持的好人。
回想過去,聽莫老師細述華教故事,笑中帶淚,淚中又自會散發那股莫名的激動與能量,想把莫老師口中的華教,好好守護,並傳承發揚。
ADVERTISEMENT
無論對象是成人、中學生或小學生,莫老師會依不同的年齡層,把華教故事生動帶出,不是要大人、少年或小孩陷入悲情,而是要大家從中覺察,大馬華教發展及保留至今,不是理所當然,而是歷經幾許的抗爭、奮鬥與犧牲。
捍衛與維護母語教育的權益,除了拉布條請願、發文告明志、辦大會訴求,莫老師走進校園分享華教故事的模式,是一種溫柔力量,引領著下一代,成為守護華教的接班人。
莫老師走了,但精神永存,我們將懷念其片言隻語,緬懷中不忘老師的叮嚀,也堅信有志者將繼續走入學府,訴說著華教故事,播下種子,遍地開花。
年輕一代對大馬華教發展史掌握有限,也對於華教先賢或前輩的堅持與不妥協可能有所不理解,那是因為沒有歷經那段為華教抗爭並團結一致的年代。
如今更為困惑的是,反看到華教界因土地紛爭而鬧意見分歧,隨時兩敗俱傷,削弱了應對華教至今仍懸而未決的問題與危機的抗衡力量。
華教團體舉辦相關的華教常識比賽,盡所能地讓更多人,特別是學生群體瞭解華教發展史,就是期盼華教薪火能在大馬源遠流長,以文明以及合理論述維護華教,並爭取公平的母語教育權益。
而莫老師通過走進校園,用口述方式扮演華教園丁的角色,用心灌溉幼苗,因為華教的未來,需要有更多的接班人群策群力,就盼等來華教的蔚藍天。
捍衛華教路上,我們不必太悲情,但必須據理力爭;我們不必揮旗吶喊,但必須堅守原則;我們不必面紅耳赤,但必須挺直腰桿,並以華教先賢們的風骨為典範。
莫老師生前,都在訴說著華教先賢的故事,如今,輪到其一生將寫入華教故事篇章裡。
莫老師,您感謝每一個好人,我們感謝您每一篇的華教故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