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杪,趁母校办活动,相约同学一起返校参与,顺便一探久违的校园与扩建的校舍,而厕所是“必访地点”之一。
走着走着,就快到其中一间学生厕所时,我们不约而同先深呼吸一下,准备捏著鼻子走进去视察一番,结果,整洁情况竟然比想象中理想多了。
ADVERTISEMENT
其一,地板不会湿漉漉(可能适逢学校假期,没有学生使用),也没有很刺鼻的异味,一扫对学生厕所的刻板印象。
其中有建筑师背景的同学告知,厕所没有异味,这与厕所本身的通风或排气系统有很大关系,否则再怎么频密清洗厕间,臭气若无法及时排出,异味则会继续残留在密不透风的空间里了。
当年还在母校求学时,我们每一班都会轮流清洗厕所,此番求学印记至今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那段日子,哪有所谓害怕上厕所这回事。
时至今日,我们时常还是会听到学生因为害怕上厕所,而宁愿少吃、少喝,甚至憋尿或强忍肚子的不适到放学回家才如厕。
厕所明明就是让人用后就会无比舒服畅快的卫生设施,结果却变成人人避而远之的地方,而这问题,不单只是清洗厕所就能解决了的。
教育部必然已懂学校厕所卫生不臻理想的老问题;校方上下只要偶尔走进学生厕所一探究竟便知悉肮脏程度,然而从教育部到学校,又采取了什么实际方案解决这老问题?抑或任由学生去感受、体验、惧怕?
如今,首相安华一句话(许多学校厕所的卫生状况糟糕,应该让学生亲自参与清洁厕所,让他们学习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登高一呼,教育部也迅即宣布将在近期内落实学生洗厕所的计划,培养学生照顾学校厕所清洁的文化与责任心。
我不想泼冷水,只希望教育部除了落实洗厕所大计,也可以拿出更实际有效的方案,提升学校厕所的卫生。
例如,展开跨部门合作,特别是在学校进行提升厕所的维修工程或新建校舍时,能着重在厕所通风系统这一块。
当然,照顾厕所卫生是共同的责任,政府与学校扛起主要领航角色之余,父母也应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下,能自动自发维护公共或居家厕间的卫生。
有时候和女儿使用公厕时,难免会遇到有厕间马桶粪便未冲除干净的情况,我会进入随手拉冲掉,至少不会让异味继续残留厕间,而下一个使用者也无需避之不用。
也许看在女儿眼里,她会觉得这个妈妈很“大胆又恶心”,但是,忍住一时的恶心去拉冲,就能还给厕间一个干净,那又何乐而不为?
希望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提醒孩子在使用学校厕所或公厕时,发挥公民的角色,一起守护人人都需要的卫生设施。
教育部要落实学生清洗厕所计划,最重要别举办所谓的厕所清洁比赛,需要灌输的是,让厕所成为大家无论是视觉、触觉或嗅觉上都是第一名的公共空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跟着一群人挤上一辆双条车,踏上前往仰光的旅程。
双条车上挤满人,还有他们带上车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连转身伸腿的空隙都没有,而车顶更是堆满了货物。
一路上会有人拦截双条车,为了乘搭这一程车,在没有多余的空隙下,他们只能一只脚踩在车沿,半个身体悬挂在外面。如果沿途上车的乘客身材瘦小,司机就会干脆直接让他们爬到车顶去。
路途颠簸,我紧紧抱着胸前的背包,半蹲半坐在狭窄的长板凳上,目光落在对面那一户祖孙三代的缅甸家庭。
一家人衣着朴素,沿途分着饼干充饥,老奶奶不时会递上零食,安抚着乘车不耐烦的小孙子,然后时而低头查看脚边那些大大小小的包裹。从他们一举一动不难看出,这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
几个小时后,我在目的地下车,那一家人再继续他们的路途。夜晚的仰光依旧热闹繁华,当下不禁感慨,我有机会以旅人的视角去体验这片土地上的日常,可对这一家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就连出国的机会都没有。
9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深埋在心底。
缅甸因神秘而美丽。无论是走在蒲甘、仰光、曼德勒等城市的街头,还是到乌本桥、茵莱湖等著名景点,这片土地总是带有黄褐尘土色调,充满著强烈的沧桑美和一股质朴气息,令人难忘。
一些当地人的物质或许不富裕,但他们大多都是友善待人,朴实真诚,对于陌生脸孔不会过度的热情,但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长年的社会动荡,让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缅甸,无法真正发展起来,带来更多的是贫困、冲突、资源流失,可以感受到的是大家只能各自为了生活求生,而近年来更因诈骗园区的猖狂,现在的缅甸已经令人闻之色变。
如今一场强震重创了缅甸,相信无数人可能已经被推向绝境。就像当年双条车上的那一家人,如果他们不幸遭遇了地震的苦难,那他们的命运是否还会有翻身的可能?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祈愿这个美丽的国度能够在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早日重生。
(另:祝愿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露爆炸事故伤者早日康复,愿大家都能保持坚强,渡过难关。)
(作者为本报记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