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僑南小學 |
學生人數:493人(2023年統計) |
成立年份:1934 |
特色:由泰國一批為了繼續母語教育的創校人和師生,南移至檳城所興辦的學校。後來,成為亞依淡、壟尾一帶居民就讀的學校,多年來學生人數穩定。 |
僑南小學最初校址在亞依淡甘榜峇魯
校名是一所學校的珍貴寶藏,它也許記載著辦校的起源、辦學者來處、願景或某個事件。我國有不少以“僑”命名的學校,那是先賢早期遷移史的印記。
ADVERTISEMENT

成立於1934年的僑南小學,校名“僑南”二字記載了創校典故。來自泰國董裡(Trang)的一群師生,為了延續華文教育而南遷至檳城,繼續求學之路。
1933年,泰國政府實施強制教育條例,規定學校每週教授泰語課25個小時,引起泰國華社的強烈反對。其後也陸續實施多項限制華校發展的政策。從1933年至1935年間,共有300所華校因不符合條規而停辦,不利於當地華教發展。

在這樣大背景下,一批來自董裡的辦學者成立了教育委員會,成員包括歐文華、陳清貴、陳怡茅、王登權和呂振祥。20多名學生在新華學校校長柯思澤的率領下,到檳城接受華文教育。這便是“僑南”的典故。
學校最初的校址在亞依淡甘榜峇魯。為了讓學生畢業後能升上大英義、鍾靈和檳華中學,僑南的學生接受母語教育的同時,也接受英文教育。

1946年成立董事會
隨著學校人數日益增加,創始人獻出一塊靠近肥皂廠的空地,作為興建校舍用途。1946年,董事會正式成立及註冊,當時的董事會成員包括謝平林、周樹建、陳企家、王澤裕及何琴源,學校建於壟尾區。1953年,該校成為政府半津貼學校,獨立後接受政府全津貼。當時學生人數約400人。
壟尾的校舍因不敷使用,於是在1961年跟位於天德園弄浪河邊的平民學校合併為僑南分校。1965年,壟尾本校因學生人數減少而被教育局下令關閉,學生遷往分校就讀,分校則改名為僑南小學。

使用超過50年的校舍陳舊,該校董事長丹斯里林玉唐爭取到校舍隔壁的空地建新校舍。2016年,該校新校舍正式啟用,使用至今。
雙班制令不少家長卻步
目前全校有493名學生,37名教職員及9名職員。雖面對區內其他5所學校的競爭,僑南的學生人數穩定,多年來都維持在400至500人左右。
目前校舍共有10間課室,開設18班,所以分為上、下午的雙班制。這成了該校的挑戰之一,因為雙班制導致不少原本打算報讀僑南的學生家長卻步,轉向單班制學校。

該校董事會在建造新校舍時,已在頂樓預留加蓋課室的結構,計劃增加課室應付需求。與此同時,也將藉由9月16日舉辦的“星洲情義嘉年華”籌募提升學校精明設備,增設智能一體機的經費。
學生大多來自發林 壟尾區
僑南小學校長吳翠萍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發林和壟尾地區的居民是該校學生主要來源。
“我們有不少學生來自B40家庭,很幸運地受到社會人士的關心,經常有非政府組織、個人或議員贈送校服、上課用品或糧食等,惠及學生。”

她說,為了讓學生自小就有機會接觸各領域,培養併發掘孩子各方面的才能,校方提供多樣課外活動供學生選擇。除了制服團體,也著重表演和體育項目,設有武術、散打、跆拳道、空手道、戰鼓、舞蹈和籃球等。
2017年成立醒獅團
學校在2017年成立醒獅團,曾在校、內外表演,目前有20至30為成員,每逢周練習。

她說,該校在表演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戰鼓團曾受邀到檳城廟會表演。此外,學生在即席演講和演說方面獲得多個獎項,還前往中國參賽,表現優異。
開辦奧林匹克數學班
“在學校的有蓋籃球場建成後,校方開始積極推動籃球項目,訓練球隊。今年5月也開辦奧林匹克數學班,意外地反應良好,已開設3班。”

推出多項課外活動,要獲得家長認同並不容易。但經一段時間的說明,家長也逐漸瞭解並接受。雖然很多項目仍在起步,但她相信只要扎穩腳步耕耘,必能看見成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怡保4日讯)由于国歌和霹雳州州歌旋律一样,导致霹雳州华小学生唱州歌的视频,被人曲解为“华小生用中文唱国歌”,还指这是违法及影响爱国和团结之举,掀起网络热议。
做出上述指控的脸书视频至截稿为止,已有24万次观看,并有逾2500则留言。留言区发表评论的网民中,附和者指责“外来民族”国语不流利及挑战国家主权,反驳者则做出纠正,除了告知正确事实及国歌州歌旋律相同之来由,也为视频加上州歌歌词,方便观者做出比对。也有网民促请民众留言前先做功课,不要将不正确的事情政治化。
有关视频是撷取霹雳州行政议员吴家良去年出席州内华小活动时的抖音视频片段。在该视频中,可看到华小生们在节目开始前唱霹雳州歌,指控者在影片后方表示,华小用中文唱国歌可被视为抵触法律和触犯国家敏感,并违反了1968年国歌法令。
“该法令规定,国歌的歌词不能更动,也不能用其他语言演唱,否则可被视为违法。此外,用中文唱国歌也影响国家团结,因为国歌是国民团结的象征,用其他语言唱国歌可被视为不尊敬国家标志,引发种族紧张,可被视为对多元社会和谐不敏感。”
指控者也指出,用中文唱国歌也是不遵守国家教育政策之举,可被教育部采取行动,并反问教育部采取了什么行动。

对此,吴家良今日发文告指出,他对有人试图以他去年参加的学校活动中唱霹雳州歌事件做出炒作,感到遗憾;有关学校遭受一波又一波的指责,该校学生更被诬蔑为用中文唱国歌。
“和国小一样,华小也在所有学生中培养爱国与爱州精神,所以当有任何活动,学校成员都会唱国歌和霹雳州歌。我欢迎那些炒作此课题者前来霹雳州提升基本常识,特别是区分国歌和霹雳州歌方面。”
他指出,作为霹雳州人,他在唱起霹雳州歌时感到无比自豪,也很高兴看到各源流学校所有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
“让我们弘扬昌明大马精神,而非传播仇恨政治。”
根据资料,大马历史学者丹斯里邱家金教授曾指,大马国歌的旋律采用霹雳州歌,而霹雳州歌旋律则是来自法国作曲家皮耶尔让(Pierre Jean),这首歌《La Rosalie》非常流行于塞舌尔岛。
他表示,在1957年准备成立马来联邦之前,时任首席部长的东姑阿都拉曼举办了一项世界竞赛,欲选出我国国歌;但是尽管他听完了收到的逾两千份参赛作品,都没有一首让他喜欢,最后决定采用霹雳州歌的旋律。虽然旋律相同,但两首歌歌词内容却完全不相同。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