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城30日讯)槟城海域出现大片粉红色海藻,让海水呈现粉红色蔚为奇观。科学家证实,这类海藻无毒,也不会影响海中生物。
根据《星报》报导,该报记者昨早到槟城国家公园猴子海滩时,发现该奇特且壮观的景象。记者早上11时30分发现有关呈条纹状的粉红海藻,距离海岸线约100公尺。中午12时15分,该海藻已随海浪漂移到了海岸。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海洋与海岸研究中心总监拿督陈思憓说,这类海藻是无毒性的夜光藻,不过含有氨,一些鱼类不敢靠近。不是所有的红潮都会导致海洋生物死亡,一些小型甲壳类生物甚至是以海藻为食。
“我们团队已抽取一些样本作研究,但粉红海藻不会伤害人类,而且在槟城海域捕获的鱼类也可安全食用。”
她解释,这类海藻是长时间炎热天气后再突然大量降雨,导致一些营养素涌入大海而出现。
须关注海洋病态征兆
她促请当局关注,因这是气候变化导致海洋出见病态的征兆,如海水更暖,酸性度更强及氧气缺少等,而浓度高的海藻在晚间会吸走海中的氧气。
她希望当局加强海洋的管控步骤,免不负责任的污染对海洋造成更大的伤害。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槟城30日讯)直落巴巷海域水面呈红色并出现大量鱼只死亡的现象,槟州渔业局指出,初步分析显示,此红潮现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造成,此藻类无毒对人类无害,但密度很高,导致鱼排内的氧气下降,鱼只死亡。
渔业局办公室发文告指出,属于浮游植物的夜光藻,其细胞密度达每公升100至500万细胞,引发此次的红潮现象。
“这类浮游植物的高细胞密度导致鱼只死亡,特别是鱼排内,因为氧气下降,而夜光藻的覆盖导致鱼只无法取得氧气。霹雳州瓜拉牛拉也曾在2016年发生红潮现象,导致当地水域呈现粉红色,鱼排内的鱼只死亡。”

文告说,该局将定期采集样本,以监督夜光藻的密度,至达到安全水平。
“渔业局也向鱼排业者建议数项缓解措施,包括马上收成该些已达到市场规格的鱼只。同时,若鱼排内的鱼只出现窒息或死亡的情况,必须把鱼只转移至其他鱼排,减低鱼排的密度,监督氧气水平并增加氧气以拯救活鱼。”
文告强调,直落巴巷海域于本月27日出现红潮后,该局非常关注红潮导致鱼只死亡的情情况,并通过县属渔业局和渔业生物安全分局展开调查。
“渔业局已在同日派遣官员联络直落巴巷鱼排养殖业者,也在上午10是和下午1时到鱼排采集海水样本,并送往峇都茅渔业研究机构化验。根据现场观察,红潮已在当日下午3时左右消失,或许已重新漂浮到海中央。”
文告说,直落巴巷6名鱼排业者受到此次红潮现象的影响,而其中一名业者方莫育(译音)受影响最大。根据方先生转述,有关红潮在当日早上9是30分左右非常严重,导致该区鱼排的鱼只相继死亡。

文告补充,槟州农业技术于粮食安全委员会主席法米、槟州渔业局主任扎丽娜和渔业研究机构官员诺阿兹曼,已在昨日(29日)到方莫育的鱼排视察情况。
“根据汇报,方先生的鱼排约15公吨鱼只死亡,导致约50万令吉损失。他已尽量收成鱼只或提高氧气水平,但无法救回该些已达到市场规格的石斑鱼、水鲳鱼和金目鲈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