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8日訊)隨著時代的發展,藤竹編制已逐漸被淘汰,威北平安村卻有一位藤竹編制達人,始終堅守這門傳統行業,不但成功創作了許多藤竹製品,其多樣化的產品更通過代理銷售全馬。
威北平安村藤業貿易東主吳兩德(74歲)從事藤竹編制製作已近50年,在本地手工藤製業逐潮式微、傳統工藝漸漸凋零之際,他卻憑藉靈活的頭腦與精巧手藝,為藤竹品注入新元素和新生命。
ADVERTISEMENT
他相信每個行業的誕生與凋零都有其社會規律,只要藤竹編制工匠不放棄,這項傳統工業即使已步入夕陽,在市場繼續釋放需求之下,就不會消失。
藤竹鳥籠有市場
吳兩德相信,只要堅持不放棄,藤竹編制業在我國還是有發展潛能,尤其是藤竹鳥籠,至少還可在市場銷售50年,畢竟還有不少人對經久耐用、透氣環保的藤竹製品情有獨鍾。
吳兩德接受《大北馬》社區報記者訪問時說,他自1986年開始製作藤竹鳥籠至今,還能感受到市場對藤竹鳥籠的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養殖寵物鳥,不但鳥迷對鳥籠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鳥籠的設計和造型要求也越來越高。
他說,目前其製作的鳥籠以馬來客戶佔多數,因為本地製作的藤竹鳥籠不但品質不錯,價格也較大眾化,所以廣受友族客戶的歡迎。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客戶採購鳥籠和捕魚簍改裝成燈飾。
親自指點工友編制
為免本地的傳統藤竹編制工藝失傳,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吳兩德多年前已從編制前線退下,甚少再動手編制藤竹產品,但他每天依然會親自指揮工友進行編制,繼續通過工友的雙手創作各式各樣的藤竹編制品。
“或許是天生吃這行飯的,客戶只要提供想要編制的物品照片或圖片及尺吋,多數中小件物品,包括鳥籠、捕鳥器、簸箕、包點蒸籠、背籮、柅筐籮(垃圾籮),甚至椰絲米糕(Kutu Mayong)蒸盤等等,我都能指點工友編制出來。”
“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編制這些藤竹品,有時躺在懶椅上靈感來了,就會叫工友編制出來。為了方便工友進行編制,工廠內使用的很多工具,也是我構思出來的。”
竹片竹籤多數從中國進口
吳兩德說,馬來西亞有逾百種藤,而其工廠採用的藤材料,包括紅藤、水藤、Mantang及Manau,都產自我國,但每種藤的特性、粗細度和韌性都不一樣。不過,由於專職採藤的原住民越來越少,衝擊貨源和價格,這也是藤製品最大的挑戰。
“竹子也一樣,每個竹段的韌性度和功能都不同,工匠必須熟知它的特性才能物盡其用。”
他說,目前該廠編制竹製品的材料,包括竹片和竹籤,多數從中國進口,被製成包括包點蒸籠、竹魚籠及竹豆笞等用品。
他說,雖然該廠也有引入機器,但只供處理材料用途,全部藤竹製品都是靠手工編制而成。
四女繼承父親衣缽
吳兩德育有5名子女,所幸四女吳素君(42歲)願意傳承其藤竹手藝,為了繼承父親的衣缽,她已開始向父親及工廠頭手學習簡單的藤竹編制手藝,雖然過程很辛苦,卻甘之如飴。
“父親年紀大了,希望有子女能繼承他的事業,並將本地藤竹手藝傳承下去,我希望能成為父親家業的守護者。”
吳素君說,其實她在多年前就已跟在身邊幫忙,但都是協助處理訂單、接洽客戶及打理瑣碎事務,對藤竹編制一竅不通,也不瞭解藤竹的功能,後來慢慢摸索和學習,才逐步掌握了一些相關知識。
她說,雖然其父親是專注於生產較傳統的藤竹製品,但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如今的藤竹製品已擺脫了以往單一的商品形象,例如藤竹鳥籠和捕魚簍經常被客戶要求被改裝成燈飾。
畢竟時代的不同,概念也不一樣,或許賦予藤竹編制創新元素,將成功帶領這個傳統行業走出衰落的困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