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微型华小的知知西廊民生小学,随小镇居民越搬越少,新生来源一直困扰著该校,10年前该校学生人数曾回升至50余名,靠的是附近小镇家长支持,但最近几年又再下降,今年初又因一位角头大叔司机因年事高,不能载学生到学校,学生人数从22名再跌至13名,成为吉辇县10华小中最少学生的学校。
ADVERTISEMENT
校方通过各项努力向各区家长招手,民生学校虽小,但五脏俱全,该校近几年陆续获政府拨款改善设备,也获热心商家赞助一些器材,提昇了学校环境,该校拥有7位老师与一位校长,学生却只有13名,几乎一对二教学 ,学生无比幸福。
学生曾经多达百人
距离巴里文打约5公里的知知西廊民生小学在上世纪70年代,学生曾经多达百名,但随著小市镇居民逐年迁移,学校人数每况愈下,如今小市镇的华裔商户不足10户,而且都没住在当地,民生小学的新生来源只能靠周边城镇人口。
董事部配合校方尽最大努力,都要守住华校基业,免民生小学因没新生到来最后被关闭。
吴俊成:新生来源靠周边城镇
该校董事长吴俊成说,他接任董事长职也已十余年,约10年前,该校学生曾从十余名上升至50余名,当时有来自角头与巴里文打多名家长把孩子送过来,过后又因各种原因,逐年下降,其中最大因素是知知西廊小镇几乎没有华裔市民住在当地,新生都是要靠周边市镇的家长送孩子过来,而家长们往往因交通问题,无法成行。
他说,民生小学属微型华小,与其地方小镇所面对的问题一样,随地方居民大量迁移,学校就面对了新生来源问题。董事部曾与峇眼甸渔村的家长商谈,希望他们能把孩子转过来就读,谈到最后,交通还是最大的阻碍,尤其峇眼甸居民一向都是把孩子送往角头南华小学,大家生活已习惯。
常自掏腰包资助学校
吴俊成说,民生小学曾脱离复级班,开办6班,每班都有好几位学生,学校都很热闹。最近几年,政府也有拨出款项予民生小学,陆续提昇了课室、球场等设备。
“过去多年,学校的各种设备维修开销都需要热心人士的资助,其中灵应寺每年盛办盂兰胜会晚宴都有通过一些招标活动,捐款予学校。”
学校小,资源有限,吴俊成也常自掏腰包资助学校。
谢瑗嬣:通过各种努力招生
民生小学校长谢瑗嬣说,该校于去年获知部分学生因交通问题无法到校而申请转校,校方于今年初便进行多项宣传活动,制作海报、办绘画比赛等,以吸引家长们到来学校,亲身了解民生小学的环境。
她说,民生小学师资足够,老师们都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们在课业上取得更显著的进步。
她说,该校也获一家热心公司万兴龙报效3台65吋精明电视,配合电脑等器材辅助教学。课外活动上,该校面对场地局限,但也有专属乒乓室,由老师陪练,学校学生也有被选为县代表。
她指出,学校小有小的管理,她强调先把学习环境做好做足,改善设备,做为招生的主要宣传重点。
许连顺:载孙与学生来民生就读
居住于角头古楼半路双溪峇鲁的许连顺(68岁),连续11年风雨不改,载著其孙与角头当地的一些学生来民生就读,给予民生小学落力支持。
他说,每一所华校都是先贤们辛苦创立,为的是传承薪火,让民族教育能生生不息流传下去。
他叹息人老了,眼力较差了,家人也劝他退休了,不然他还是会续载学生去上学,支持民生,他说:“你不去,他不去,最后学校一定会关门。”
他自豪的说,其几个内外孙都是民生学校的毕业生,橱里的奖牌都是他们在校拿的,因学生人数少,各个比赛总有奖拿。
曾福德:义务打包食物给师生
另有一位在知知西廊小镇开设摩托店的热心家长曾福德(54岁),因学校没食堂,他在学校上课的日子,每天都会义务去巴里文打饮食店帮忙打包食物,送去学校给老师及学生们,家长们也不必担心学生们没食物吃。
曾福德说,反正他的孩子也有在学校就读,要带食物去学校就顺便了,他都会先问老师或学生们,想要吃什么,他就买什么,只要能帮到学校就可以了。
民生小学简史
民生小学创设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当时是借用当地的灵应寺上课,聘了一位老师教导约20名学生。到了1940年,因学生人数增加,寺庙又无法容纳,一些学生被逼转到巴里文打的学校上学。
当时地方热心教育的领袖陈松凤、黄书浩、林绍坤、黄种东、潘加彬、黄世束、黄书藤等人,在现今的校地上兴建亚答校舍,容纳了更多学生。1948年课室又面对不足窘境,董事部与热心人士再发动筹款活动,增建了一间教室。
1952年,当时的校长由李水钰掌校,老师有2位,学生有50多名,分2班教学,一年级与二年级一班,三与四年级一班。1959年,学校成功从私立学校转为津贴学校,学校的经济也获得改善,当时的校舍也相当残旧,重修或重建也成了董事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64年,校长李水钰被调任至古楼育才,王水贵校长到来接任,1965年,民生小学获准开办小五、六年级班。1966年,政府拨了8000令吉充当重修校舍之用,唯校舍已残旧,董事部最后决定在原地重建新校舍,当地先贤李金环、林炳全、黄书吁、黄炳文、黄福地配合著王水贵校长成立建委会展开筹款及重建工程。
属私人地须缴地税给地主
该校在大家的热心捐助下,筹得1万多元,加上政府的拨款,于1968年完成了新校舍工程,建了办公室、4间课室和厕所。学生人数在当时也增至百余名。该校于1972年后,因小镇的居民开始迁移至其他地方谋生,学生人数也开始流失,1978年,学生人数也减至65名。
该校于1984年获政府增建2课室,1986年获教育部拨款提昇学校办公室与资源中心。1997年学校校舍面对白蚁问题获政府拨2万进行维修,2013年获建羽毛球场兼礼堂,最近几年也陆续获政府拨款及一些私人机构捐助器材予学校提昇学校的环境等。
目前学校校地属私人地段,每年都要交缴付地税予地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