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以前中学时期,有个叫ICQ的社交媒体,不懂七八十年代的你们,还记得吗?
那时社交媒体才刚刚崛起,ICQ也是当年最火热的社交媒体,它除了可让熟识的朋友进行聊天,也可加陌生人成为好友再聊天。
ADVERTISEMENT
那时,我们还有在交笔友,虽然已经差不多是流行的末期了。
我当时在ICQ认识了个女网友,也不懂为何,我们在聊天时,也交换了彼此的地址,私底下也写信来往。
可能我们都还不习惯交网友,还是觉得写信比较实在。
直到后来,我和她在信中交换个人照片后,我们都很有默契地停止了写信给彼此,也在ICQ中断了联系。
思绪回到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现代的社交媒体有多泛滥,有用手机的人,基本上都在用着至少两三个社交媒体。
以前的人要结交陌生朋友,都是从报纸和杂志的笔友栏目去发现合眼缘的人,然后写信给对方,在信中推敲文字的意思,思考对方的想法,从中维系彼此的感情。
由于当代寄信的过程非常缓慢,视地点的远近,近则三天内,远则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得看邮差的心情。
所以,以前的人要诈骗的话,都不会用寄信方式去骗人,因为太耗时间了,得不偿失。
但现代就因社交媒体太泛滥,而且都是免费注册使用,大家要结交陌生朋友时,都得谨慎小心,以免“十个网友九个骗”。
有个女性友人最近向我埋怨,她近年在社交媒体上交网友,但发现每一个异性网友,不是要骗色,就是要骗财。
她其实并未主动找人聊天,她个人照也是放明星照,但总能吸引到陌生的男网友,陆续找她攀谈。
无独有偶,刚好有几个男网友,虽然不同人,但他们的个人照,都是同一个男生。她怀疑,都来自同一个诈骗集团。
她说,这些网友都很有耐心,聊了很久,但最后都露出真面目。
“有一个男网友成功让我卸下心防,我以为他是好人,也跟他聊了约一年,但对方最后传下体照给我看,也要求我做同样的事。”
我告诉她:“社交媒体免费,老千或渣男跟你聊天,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失,还能跟你玩心理战。”
我建议她别在社交媒体上交网友,叫她加入社团或会馆,参加多一些活动,实际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避免被陌生网友骗。
也不是说社交媒体上的网友都是老千或是渣人(男/女),我也有亲戚在社交媒体上交了女友,还计划结婚呢。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缘分和好运气,遇到更多的是不怀好意者。
最后奉劝各位男女,谨记“癞蛤蟆别想吃天鹅肉”这名句精华,至少在遇到不怀好意者时,还能够全身而退。
(作者为本报高级记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社团服务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华团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吗?”
确实,我们常见到华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宴会、庆典,特别是有人赞助桌席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寒暄、敬酒,场面热闹非凡。但当一次又一次的宴会变成例行公事,甚至成为某些人参与华团的唯一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华团的价值,仅限于此吗?”
有时候,社团之间为了“应酬”而互相买桌,结果抵消之下,完全没有实际收益。更甚者,宴会上台致词的贵宾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导致这些活动逐渐变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述前阵子广东暨汀州会馆团拜上,该会会长说,会馆若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动。自他上任后一直强调改革,会馆不能够一味只是举办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动,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参与。
他强调,会馆总有一天会“不见”的,就如广汀会馆以前有19个属会,后来失去了花县会馆,如今只有18个,所以若会馆懂得与时并进,举办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会青黄不接。
要让华团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内容、提升组织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建议。
例如,应减少形式化的宴会,增加更具实际效益的活动。即使需要举办宴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社会领袖,共同进行深度研讨与对话,让参与者真正有所收获。
宴会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设计,比如让慈善与公益结合,将宴会改为募款餐会、义卖晚宴等形式,让社团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展现华团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单靠会长一人去推动,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前进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于要避免青黄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团。而既然要成立,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与发挥空间。如果处处设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无论所参与的组织是百年家庙还是其他单位,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变迁,融合新时代青年的思维,举办更具现代感的活动,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华、专题讲座、跨行业交流等,让年轻人感受到社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同时,也可以推出导师制度,让资深前辈与年轻一代结对交流,传承经验、分享资源,而不是仅仅在饭桌上认识、喝酒应酬。
一名社团领袖曾与我分享,华社要实现更大进步,必须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华团内部的“内循环”。所谓“内循环”,指的是许多华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华社内部,缺乏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企业界甚至国际社群建立联系,导致影响力受限,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周年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题缺乏创新。若要推动改革,不必拘泥于每年举办周年庆,而是可以改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华团可以联合不同籍贯的团体,共同推动文化活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局限自己在一个小圈子,而应主动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创造更多共享平台及资源的机会。
传统华团往往局限于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响力,华团应主动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及企业界合作,推动多元交流,提升华团的社会价值。
因此,华团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为凝聚华社、团结华人、支持华校,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及让前辈们接受与支持,这种积极求变的行为肯定可以为华团打破传统框架,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迎来更具活力的未来。
当然,说到最后,华团的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勇气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为星洲媒体北马业务经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