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式糕餅能夠流行全世界,中華傳統糕點就不行?”
榮古早味店鋪專賣福建傳統糕點,由一家三口,即母親陳美霞(59歲)、女兒林淑婷(36歲)和林丙錩(24歲)共同經營。
ADVERTISEMENT
他們平均日做約20款福建水(炊)糕和炸糕,還有屬於季節性的烏草糕、草仔粿等,都是市面上少見的傳統糕點。
他們的食譜和手藝,傳承自一家之主林榮興,他在2021年因結腸癌去世,得年59歲。
林榮興在世時,用手寫方式留下了50多種福建傳統糕點和菜餚食譜留給家人。他的心血沒有白費,林氏一家根據食譜內容,將養育三代人的福建傳統糕點都一一地做出來,深受顧客喜愛。
他們的糕點也通過檳城各種文化推廣活動,介紹給更多人知道,希望有一天也能夠像西式糕餅般聞名全世界。
配合清明節推出烏草糕
榮古早味目前配合清明節推出烏草糕,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福建傳統糕點,也是林淑婷根據父親留下的食譜製作,紀念對父親的思念。
烏草糕不可缺的食材是粗葉(檸葉,Ramie Leaf),林淑婷通過朋友從巴生取得,並通過接枝種在吉打魯乃和檳城五條路一帶。
她說,市場上沒人賣粗葉,也很少人種植,所以非常罕見。
林淑婷:父親手藝源自曾祖母
林淑婷受訪時說,父親的手藝是學自其祖母,也就是她的曾祖母。
她說,曾祖母於六、七十年代在七條路擺攤賣香蘭達蘭糕(Kuih Talam Pandan)、芋頭糕、面線糕及各類福建炊糕等,養大父親和兄弟姐妹。
“父親白天去上課,放學後就帶著曾祖母弄好的糕點,到七條路附近的巷子賣。”
她說,曾祖母大半生都在做糕賣糕,理解箇中辛苦,不願子孫走她的路,尤其是父親,因此將父親送往外國讀書。
父曾到日本當工程師
她指出,父親畢業後被日本大企業聘請當工程師,工作了7年回國,但當時1998年,遇到了全球經濟風暴。
她說,父親完全找不到工作,只能當家庭“煮”夫,後來他在岳母的鼓勵下,放下身段拿起鍋鏟,將從祖母身上學到的做糕手藝派上用場。
父母當年凌晨三時外出擺攤
林淑婷說,當年還沒有敦林蒼祐醫生大道,七條路一帶有工廠,父親就在附近車站擺攤賣炒米粉、紅豆湯和米揲糕。
“米揲糕主要用剩米飯加粉,佐料就用蝦米仔、江魚仔或鮮魚。”
她說,福建人的傳統品德就是不要浪費米飯,後來就創造了這種由剩米飯炸出來的米揲糕。
她指出,她爸媽當年每天凌晨3時30分就出門擺攤,省吃儉用,靠著微薄的收入養大了他們三姐弟,還送她到新加坡深造。
“我有幸進入新加坡文華東方酒店實習,學習酒店的飲食管理,看廚師做高級料理。”
後來因健康問題,林淑婷2012年被迫回檳治療。
受邀到廟會 米揲糕大受歡迎
林淑婷希望通過學到的飲食管理,為父親的檔口營造更多商機,她建議父親只賣米揲糕,主打宣傳福建傳統糕點就好,但遭到父親的反對。
“父親說,突然不賣炒米粉,擔心別人特地來找,又吃不到。不過,後來對面街有人賣起炒米粉,父親說,不要跟人競爭,也就專心賣米揲糕了。”
她說,2012年檳城廟會的人找上門,希望父親到廟會擺攤推廣福建傳統糕點,沒想到反應熱烈,米揲糕大受歡迎,顧客大排長龍。
“再後來,名英祠開放日、世界遺產日等推廣文化活動,加上學校、佛教團體等義賣會的主辦單位都會邀請父親去擺攤,讓福建傳統糕點更廣為人知。”
中學時期獲父支持學烘焙
父親為讓女兒更好地學習烘焙,買了各種烘焙器材幫女兒築夢。
林淑婷說,她中學時期加入家政學會,每週要給5令吉做蛋糕的費用,第一次做一小片牛油蛋糕,帶回家給家人品嚐。
她說,父親看了她的苦心,知道她有興趣烘焙,就陸續買了一些烘焙機和器材給她,而這些烘焙機後期也在做生意時派上用場。
他們在冠病疫情下的2021年,開了榮古早味店鋪,可惜的是,父親那時已經病重,不久後就去世。
多數不願私授 想辦法學做綠豆糕
“會做很多種食物的爸爸說過,他有三樣東西不會做,一是廣式月餅,二是綠豆糕,三是西式蛋糕。”
林淑婷認為自己做糕點的手藝,永遠都比不上父親,也沒想過會青出於藍。
“父親說不會做這三種糕點,我就去學,學做他不會做的糕點。”
她目前已學會做月餅和西式蛋糕,月餅也在店內出售。
至於綠豆糕,由於大多數會做的人都不願意私授,所以她還在想辦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