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式糕饼能够流行全世界,中华传统糕点就不行?”
荣古早味店铺专卖福建传统糕点,由一家三口,即母亲陈美霞(59岁)、女儿林淑婷(36岁)和林丙锠(24岁)共同经营。
ADVERTISEMENT
他们平均日做约20款福建水(炊)糕和炸糕,还有属于季节性的乌草糕、草仔粿等,都是市面上少见的传统糕点。
他们的食谱和手艺,传承自一家之主林荣兴,他在2021年因结肠癌去世,得年59岁。
林荣兴在世时,用手写方式留下了50多种福建传统糕点和菜肴食谱留给家人。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林氏一家根据食谱内容,将养育三代人的福建传统糕点都一一地做出来,深受顾客喜爱。
他们的糕点也通过槟城各种文化推广活动,介绍给更多人知道,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像西式糕饼般闻名全世界。
配合清明节推出乌草糕
荣古早味目前配合清明节推出乌草糕,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福建传统糕点,也是林淑婷根据父亲留下的食谱制作,纪念对父亲的思念。
乌草糕不可缺的食材是粗叶(柠叶,Ramie Leaf),林淑婷通过朋友从巴生取得,并通过接枝种在吉打鲁乃和槟城五条路一带。
她说,市场上没人卖粗叶,也很少人种植,所以非常罕见。
林淑婷:父亲手艺源自曾祖母
林淑婷受访时说,父亲的手艺是学自其祖母,也就是她的曾祖母。
她说,曾祖母于六、七十年代在七条路摆摊卖香兰达兰糕(Kuih Talam Pandan)、芋头糕、面线糕及各类福建炊糕等,养大父亲和兄弟姐妹。
“父亲白天去上课,放学后就带着曾祖母弄好的糕点,到七条路附近的巷子卖。”
她说,曾祖母大半生都在做糕卖糕,理解个中辛苦,不愿子孙走她的路,尤其是父亲,因此将父亲送往外国读书。
父曾到日本当工程师
她指出,父亲毕业后被日本大企业聘请当工程师,工作了7年回国,但当时1998年,遇到了全球经济风暴。
她说,父亲完全找不到工作,只能当家庭“煮”夫,后来他在岳母的鼓励下,放下身段拿起锅铲,将从祖母身上学到的做糕手艺派上用场。
父母当年凌晨三时外出摆摊
林淑婷说,当年还没有敦林苍祐医生大道,七条路一带有工厂,父亲就在附近车站摆摊卖炒米粉、红豆汤和米揲糕。
“米揲糕主要用剩米饭加粉,佐料就用虾米仔、江鱼仔或鲜鱼。”
她说,福建人的传统品德就是不要浪费米饭,后来就创造了这种由剩米饭炸出来的米揲糕。
她指出,她爸妈当年每天凌晨3时30分就出门摆摊,省吃俭用,靠着微薄的收入养大了他们三姐弟,还送她到新加坡深造。
“我有幸进入新加坡文华东方酒店实习,学习酒店的饮食管理,看厨师做高级料理。”
后来因健康问题,林淑婷2012年被迫回槟治疗。
受邀到庙会 米揲糕大受欢迎
林淑婷希望通过学到的饮食管理,为父亲的档口营造更多商机,她建议父亲只卖米揲糕,主打宣传福建传统糕点就好,但遭到父亲的反对。
“父亲说,突然不卖炒米粉,担心别人特地来找,又吃不到。不过,后来对面街有人卖起炒米粉,父亲说,不要跟人竞争,也就专心卖米揲糕了。”
她说,2012年槟城庙会的人找上门,希望父亲到庙会摆摊推广福建传统糕点,没想到反应热烈,米揲糕大受欢迎,顾客大排长龙。
“再后来,名英祠开放日、世界遗产日等推广文化活动,加上学校、佛教团体等义卖会的主办单位都会邀请父亲去摆摊,让福建传统糕点更广为人知。”
中学时期获父支持学烘焙
父亲为让女儿更好地学习烘焙,买了各种烘焙器材帮女儿筑梦。
林淑婷说,她中学时期加入家政学会,每周要给5令吉做蛋糕的费用,第一次做一小片牛油蛋糕,带回家给家人品尝。
她说,父亲看了她的苦心,知道她有兴趣烘焙,就陆续买了一些烘焙机和器材给她,而这些烘焙机后期也在做生意时派上用场。
他们在冠病疫情下的2021年,开了荣古早味店铺,可惜的是,父亲那时已经病重,不久后就去世。
多数不愿私授 想办法学做绿豆糕
“会做很多种食物的爸爸说过,他有三样东西不会做,一是广式月饼,二是绿豆糕,三是西式蛋糕。”
林淑婷认为自己做糕点的手艺,永远都比不上父亲,也没想过会青出于蓝。
“父亲说不会做这三种糕点,我就去学,学做他不会做的糕点。”
她目前已学会做月饼和西式蛋糕,月饼也在店内出售。
至于绿豆糕,由于大多数会做的人都不愿意私授,所以她还在想办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