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郑振辉/刘雯诗
(槟城20日讯)逛市集是时下年轻人消磨假日时光的好去处。近年来,槟城的文创市集如雨后春笋冒现,形成一股新的消费风潮。
ADVERTISEMENT
除了定点定期举办的市集,也有打着特定主题的不定期市集,瞄准不同的消费群众。当中以主打手作品牌的特色市集尤其备受年轻人的亲睐。一些颇具知名度的市集更成了访槟必到景点的名单项目,吸引外州、外国游客到访,带动了旅游业。
提升知名度拓销售通路
集合各种类产品且能吸引人潮的文创市集,不止是年轻创业者销售产品的平台,也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开拓销售通路的机会。
除了当地的主办单位,也吸引市集跨州至槟城。来自吉隆坡的平民市集第二度巡回到槟城,于18和19日一连两天在社尾考古公园设摊,吸引超过80个食肆、手工艺品等各州商贩参与。
在众多的文创摊主当中,不乏经常在全国各大市集跑动者。他们有的成功搭上文创产业的浪潮,在短期就建立一定的知名度。有的则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尝试,逐渐在创作和销售中取得平衡,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职人阿涵:旅游心态外地摆摊
职人阿涵在创立品牌迈入第9年,直到3年前机缘巧合碰上公司裁员而全职投入文创事业。拥有广告业背景的他深谙行销之道,长期努力建立品牌,同时思考产品的延伸和变化。
“我做玻璃彩绘和剪纸,也延伸了团扇、剪纸贺卡等创作的变化。我结合了中日的审美元素,希望借由作品能带给人们生活的仪式感和点缀。”
他在吉隆坡发展,这是第2次随市集到槟城,每逢到外地都是抱着游玩的心态。
个人知识产权禁拍照
他的摊位吸引不少路过的人驻足拍照,但都被他一一阻止,因为他认为那是个人知识产权,而且对方连礼貌性地过问都没有。
“如果是想要帮我宣传,却连产品和个人资料都没有过问,只是纯粹的打卡拍照,是我不允许的。我以前不那么坚持,但其实后来发现并没有很大的宣传成效。”
他认为,创作者应该自我保护,学会把注意力放在对的事情,懂得在适当的平台借力使力,才不会迷失方向。
郑冰㭜(36岁):在对的点赚钱不迷茫
郑冰㭜在念书时开始接触手作饰物,毕业后打工5年换了五六份工作,感觉自己不适合企业的文化,离职后短暂创业不顺利,在2018年从首都返槟发展。
“那时平台不多,我帮忙几个文创小品牌销售。后来在打铜仔街开设档口,去年关掉档口后创立了工作室,也在风车路开设新档口。”
“摆摊需要档租,如果一直卖不出去难免会迷茫。不过,当你在对的点,对的地方赚钱就不会迷茫了。我也会反省是不是作品不够成熟,尽量在美术和商品之间找到平衡,也很重视客人的反馈。”
他目前一脚踢经营工作室会计、销售和创作,尚无法聘请员工。他的目标是先稳定槟城的事业,希望之后有机会再扩展至外州。
郑均扬(27岁):推广本地陶艺认知
郑均扬大学修读纯美术后,到台湾半工读拜师学艺。起初开始线上美术课,后来跟另一名伙伴创业合开陶艺坊,目前分别在家乡大山脚和槟岛开设陶艺坊,主推体验课和教学。
他也从事陶艺、雕塑和油画创作,但目前的重心是教学。他发现本地人对陶艺的认识不高,希望借此推广。
“我们才刚起步,也是第二次出来摆摊,希望更多人能接触到这门手艺。”
成顺萍:到海内外市集摆摊
成顺萍2014年创立自家品牌,以德国进口的牛皮纸制作背包、钱包、卡片夹等。主要以市集摆卖、寄售和接订单作为销售平台。来自关丹的她经常在国内各地包括雪隆、柔佛、马六甲、槟城,也曾到澳门、台湾的市集摆摊。
她说,全职投入手作只能养活自己,生活上获得家人的支持。期间曾在艰难时刻考虑放弃,幸得朋友的平台帮忙销售才得以维系至今。如今产品也在台湾品品市集上架。
“台湾的市集不太一样,那边有些收入门票,而且比较像展览。”
她说,在行动管制令后,有很多人投入文创市集,而市场对其产品的接受度也较高。
“也许是我比较花心思设计较小巧的产品,因为较大的包括因材料多比较高价,也较难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