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州政府上週移交制度化撥款予受惠的學校,其中缺乏學生來源的微型小學課題再次成為討論焦點。
位於人口外流或同區太多同源流學校情況下,無論是華小、淡小還是國小,都會面對生源短缺的問題;只是相比國小,華小與淡小對於生源不足的現象總是牽腸掛肚,擔心沒了學生,要守住那一紙學校執照,會是很大挑戰。
ADVERTISEMENT
為拯救微型小學,檳州首席部長曹觀友認為,其中一個可行性方案,是在現有微型華小地區的周邊,探討增加屋業發展的計劃,以提高學生來源,解決附近微型小學缺乏生源的困境。
雖不失為良策之一,但這對那些位於偏遠郊區或不具發展潛能地點的微型小學來說,起不了作用,甚至是過去多年努力思策自救,最終還是苟延殘喘。
有些微型小學,董家教津貼交通費、提供免費餐、贊助練習簿等,結果,新生人數增長還是不見起色。家長要把孩子送進有關華小,考量的並不是這些優惠,更大程度是交通便利規劃、校園風氣、學習環境等。
既然如此,好,那遷校吧!搬遷?校地有著落了嗎?建築費有眉目了嗎?遷校準證批了嗎?單是個搬遷念頭而已,眼前已有棘手問題待解決。
國小比華小和淡小少了這一層苦惱,若真的生源凋零,必須關校,政府會在人口稠密處增建新學校,滿足當地社區的需求,當然,學校歸政府所有。
過去多年,華社已多次促請政府應根據需求增建華小,然而政府的意願是強化國小,希望國小能成為各族家長的首選,把孩子送來國小就讀,並強調這也將能促進國民團結。
華社退而求其次,為讓生源嚴缺的華小執照延續傳承母語教育的使命,唯有申請遷校至合適地點,只是,遷建的過程,從覓地、籌款、申建到建校,往往讓人心疲力盡。
有人高呼,教育是聯邦政府的責任,遷建校工作應落在政府身上,不應由華社或印裔社會去承擔。這說法正確,但政府也有條件的,政府撥地出資建校,校地校產從此歸政府,這又叫華印社會提心吊膽,學校董事部沒了主權,無法捍衛學校隨時可能遭遇的不公待遇。
在新的聯邦團結政府執政下,將如何去規劃、發展或重新為微型小學定位,我們且拭目以待;更重要的是從華社及印社的憂慮根源著手,否則問題也只能是原地打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華社與印社的母語教育課題,因過往的不愉快經歷,造成與政府間的信任,缺失了基礎,要重建雙方的信賴以對,這不是一里路就能達成的,而是需要千里路的磨合與考驗。
不求肝膽相照,但能同理心相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