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5日訊)懷孕待產的媽媽們,特別是來到孕晚期時,最為牽腸掛肚的,就是擔心孩子早產。
畢竟,早產嬰兒比起足月分娩的新生兒,會面對更多棘手的健康狀況。
ADVERTISEMENT
數據顯示,在2019年,全球估計有超過1500萬例的早產嬰兒或佔超過十分之一的活產嬰兒,而其中有超過550萬名早產兒在出生後28天內死亡,另有近100萬名在其5歲生日前死亡。
綜合以上數據,早產併發症是5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由於需要重症監護,因此照顧這些嬰兒的費用可能非常高。
而實際上,有一種早產兒護理方式,不僅成本低,也能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只是這個護理方式一直未被充分利用。
一天數次護理最理想
這種早產兒護理方式就是“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何謂“袋鼠式護理”?
“袋鼠式護理”是指寶寶的胸部和腹部皮膚與父母胸部的皮膚長時間接觸,意即將嬰兒安放在父母乳房之間至少一個小時,讓彼此皮膚接觸(尿布除外),且最理想是一天進行數次這護理模式。
“皮膚接觸”意味著嬰兒和父母之間沒有任何的阻隔,媽媽和爸爸脫掉所有衣物,包括內衣,然後把嬰兒放在他們的胸部皮膚上。
嬰兒就由“布袋”或“包裹”的物件牢牢固定住。而為了保護隱私,父母隨後可穿上一件寬鬆的襯衫或襯衣。
這就是所謂的袋鼠式護理,因為它就像袋鼠寶寶在袋鼠媽媽的育兒袋中,肌膚相親。
KAMY會員來自全國各地
非政府組織“馬來西亞袋鼠式護理倡導者”(KAMY)於2017年正式成立,以在大馬各地傳遞袋鼠式護理的意識。此組織的主席為馮秀徵副教授,而秘書則是馮慧徵醫生。
KAMY的會員來自全國各地,而RCSI & UCD大馬校區(RUMC)的學生也參與部分有關袋鼠式護理的宣傳活動。
馮秀徵指出,過去幾年,RUMC聯同檳城和詩不朗再也政府醫院的新生兒科部,不斷在國內各地培訓和倡導“袋鼠式護理”。
“然而,要在病房裡實施袋鼠式護理並不容易。我們需要醒覺意識、空間和隱私,而這些條件需求已被鑑定為主要障礙,不僅在大馬,在其他醫療保健環境亦是。”
RUMC兒科部創設“袋鼠式護理”網站
此外,為了提高人們對“袋鼠式護理”以及此方案在改善新生兒和日後健康狀況方面的重要認知,特別是早產兒的各方面護理,RUMC兒科部為大眾和醫護人員創設有關“袋鼠式護理”網站(kangaroomothercaremalaysia.net)。
而配合2022年世界早產日,上述網站日前在RUMC正式推介,檳州衛生局、政府與私人醫院,以及“世界母乳餵養行動聯盟”(WABA)的代表亦出席參與推介禮。
全球每年都會迎接“世界早產日”,同時正視過早出生(早產)所帶來的巨大健康負擔。
馮秀徵說,這個網站是RUMC首次嘗試讓家長積極參與支持和倡導袋鼠式護理,網站的內容包括解釋何謂袋鼠式護理、此護理模式背後的科學和實據、嬰兒父母和醫療保健供應者的真實故事,以及父母如何獲得更多信息或分享他們的袋鼠式護理體驗心得。
她希望隨著該網站的推介,引起各界更多的關注後,袋鼠式護理有朝一日能成為大馬所有新生兒基本護理的一部分。
RUMC兒科部的潔琦教授(Prof Jackie Ho)是2021年Cochrane安妮安德森獎的得主,她把獎金授予“馬來西亞袋鼠式護理倡導者”的發起人馮慧徵醫生,以開發“袋鼠式護理”網站。
早產兒護理指南推薦2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2年11月17日發佈了最新更新的早產兒護理指南,而這天也恰逢是2022年世界早產日。潔琦教授亦受委為該指南的技術專家。
上述指南建議,將“袋鼠式護理”作為每個早產兒的常規護理,並在出生後立即開始;該指南強烈推薦這兩方案,因為研究證據已非常確定其有效性。
從31項臨床實驗中,確定“袋鼠式護理”可以降低早產兒死亡和嚴重感染的風險,同時還能提高純母乳餵養和增加體重,讓早產兒得以提早出院。
此外,若每天進行“袋鼠式護理”超過8小時,所能取得的好處會更大。更重要的是,在2021年進行的三項新臨床實驗顯示,若在新生兒出生後儘快開始“袋鼠式護理”,以上各好處也將隨之增加。
而立即啟動“袋鼠式護理”,意味著醫院需要在家庭親人和嬰兒之間實施零分離政策,而且這情況在嬰兒回家後還須繼續,以維持並提高其各方面的好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