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色专栏

|

清风拂吹

发布: 5:40pm 15/12/2022

清风拂吹

郭丽云

清风拂吹

郭丽云

郭丽云|本立而道生

读大学那时我读《大学》。搭巴士候车时,捧着小本子逐字逐句地背,把全篇记诵下来。储存在脑海的除了那些文字以及行文之义,还伴有青春印记。

《大学》不难背诵不难理解,但行之不易。循环往复的轮回之理是大道运行,是太极图的阴阳奥秘,是儒道同宗的真谛。如果人生是两仪、四象和八卦推演的圆,我必已过了180°的半圆。如今,已逝不还的何啻青春,消退尤显的是记忆,前半生的谱写,是诸多的知易行难。

ADVERTISEMENT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那与孔子以心印心的曾参所作。《论语》载此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问曾参是否明白自己的学说之道与为人处世之理融贯一体?曾参应答“是的”。曾参的“唯”不停留在知,而是赋予行并贯彻始终,他以“忠恕”二字总结了孔子之道。南宋朱熹编四书,为此“忠恕”作注: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

且不论距离春秋战国久远的朱熹是否参透孔曾两子的“一贯”之义,“忠恕”之解已是知易行难。《大学》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明白地立了具体可行的标杆,此历经千年依旧不朽的修己治人忠恕之道,放诸各朝各代各行各业无不适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不爱教条框架,鄙之以迂腐,这或许与先贤本意被歪曲有关,在上位者以道德制造枷锁,禁锢以封建思想奴化他人。

为了不被奴化,我们愤愤地批评先贤教义不合时宜。我们在进步中反封建,也在反封建中进步。我们对个体独立的诉求甚至可以凌驾一切的忠孝节义,而所谓的己身自由,或许就是容不得别人自主的自主。经典教义流于知识学说,流于知理,却往往知而不行或难行。

教学多年,看着毕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来执教,三年,是他们从学到教的一个分水岭。求学阶段,皆为三年一阶,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进步的空间是自己拓展的疆域,我们在过程中收获了一片金黄的低垂稻穗还是糠稗之不良,都是各自的造化。见山是山那时,“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不过是听罢哂之的典故。见山不是山,最是蹉跎的阶段,诸多的自以为是在其中,甚至至终再不见山。见山又是山之际,我们还有幡然醒悟的年岁,还是早已作古,则不得而知矣。

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我们,我们的下一代,还有无数的代代后辈,都能知行合一否?教育行知,是宏伟长远的事业,比之山,巍巍然;比之海,洋洋乎。如此大哉伟哉的事却只能在细微处见真章:搭巴士的日子,在挡不了日晒遮不了雨淋的车站背诵《大学》时,曾经错过了招手截停巴士,却也曾经遇到自行停车打开车门微笑问你上车与否的司机。这敬业乐业的温暖之举莫不为《大学》做了一处注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1:19pm 29/12/2022
清风拂吹 | 郭丽云 – 清风依旧(完结篇)

晨光熹微的时间推移,于岁末稍有延迟,城市里天空的蓝橙渐变在七时以后。赤道的我们,没有冬夏昼夜长短之别,只有微乎其微的感受。

每一个当下的感受,可以情绪波动大起大落诠释,也可以无波无澜,风平浪静。近来,常有一种“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要”的自信在脑海回荡,是给友人多番开解后的余思念想,也仿佛是底心沉默后的复苏。于是,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历史上有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郭子仪乃唐朝开元初年的武状元,历经七朝,事主四朝,两度任相,八子七婿皆为朝廷重臣。唐代宗赐婚,郭子仪幼子郭暧与昇平公主共谐连理。夫妻俩的经历撰为故事搬上戏台,即是《打金枝》或《金枝玉叶》。

婚后,郭暧因昇平公主总以君臣之别来替代夫妻之仪而为之气结。有趣的事情发生在郭子仪八十大寿之日。昇平公主几番推托不去,言之没有君给臣拜寿之理。郭暧心里积压的愤懑情绪顿时泄堤演变成了家暴。《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有载,(大历二年二月)郭暧尝与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郭暧气呼呼指着公主大声说着“你依仗着有个天子的父亲吗?我父亲还不愿做天子呢!”的这段记叙,真的很有画面感,也让陷入相同境遇者有了代入感。

昇平公主鼻青脸肿到皇帝父亲跟前告状,复述了郭暧大逆不道之言。唐代宗反而笑着回答:“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啊,如果郭子仪真想要做皇帝,天下早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

郭子仪见郭暧独往拜寿,问明缘由,即捆绑了郭暧让其负荆请罪去。唐代宗却对郭子仪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在这件事上,或许皇帝这一番开明的言语更为人称道,为人尊长,要能装作痴聋还年轻人一片自由空间也着实不易。但郭暧的气话更为真实。

历史上,忠臣义士的豪情壮志比之帝王将相没有更为逊色。波澜壮阔的史卷,让我们展读时,为自己应该添上怎么样的一笔,有着明确的指引,有人顺道而善,有人选择逆道为恶。上了金銮殿宝座的皇帝,底下想必少不了无数郭子仪一般的人,有的在明辅佐,有的隐而无争。每一个至高无上荣享尊位之人,不可能空中楼阁地身处金字塔顶端,底层的基石也更为实在。

我们或许偶尔慨叹“时也命也”,然而以身分地位论尊严终究是虚妄。人生在世,更为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

昼夜变化,运行有致,阳光来迟不过是短暂的错落,人生际遇如是起伏方才形成漂亮的弧线,山峰状那会儿明白了高处不胜寒,来到谷底即能立、能稳、能抬头挺胸,那是无欲则刚,是底气。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