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特色专栏

|

清风拂吹

发布: 12:00am 21/10/2022

清风拂吹

郭丽云

我心深深处

清风拂吹

郭丽云

我心深深处

郭丽云|我心深深处

文/郭丽云(教育工作者)

“人喜欢迫害人,却也喜欢同情被迫害的人。”这看似人格分裂的分析,矛盾却又通透,是台湾著名散文家颜元叔在《评“拉子妇”》一文里所言。

短篇小说《拉子妇》乃已故作家李永平写于大学时代的作品。李永平出生于英属婆罗洲砂拉越,后负笈台湾并定居于彼。小说一万字,灵感来源于作者某天收到了妹妹书信上提及小时候认识的达雅克原住民,死了。

ADVERTISEMENT

小说原名《土妇的血》,颜元叔建议改成《拉子妇》,并评说:“这是一篇种族问题的小说,是一篇多数迫害少数的小说,是一篇异乡人受苦于敌视环境的小说。”

拉子,是东马华人用来指称婆罗洲土著达雅族人的一个方言词语,是一个充满轻蔑及歧视之意的称呼。

作者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拉子妇一生悲戚的命运。拉子妇作为故事线索,把各相关人物贯穿起来,行就一幅因血统与文化差异而复杂血腥的画卷,展读,一字一泪的控诉都化作沉默与萎顿,拉子婶这个角色,平静无声,卑下无语,没有明显情绪,是被歧视欺凌的“微不足道”的人物角色。

作者那住在深山的三叔不顾家人反对而执意娶了拉子,强硬把她带入观念传统与保守的华人家族里。始已乱,终又弃,让拉子在充满鄙视与嘲谑的环境里,卑微雅静,被动且没有尊严地活着。

作者虽然对拉子给予同情,却不免又随众人唤起“拉子婶”,只能无奈地感叹“谁叫她是个拉子呢”。呼喝嘲弄拉子最甚的竟是三叔自己:“拉子妇天生贱,怎好做一世老婆”,也骂自己和拉子生的孩子“蠢东西,爬开去!”,说他们是“半唐半拉的杂种子”。这种潜意识里对自己媳妇乃至孩子的厌恶,都自我族群强势的观念造成。三叔最后另娶了18岁的唐人女子,无情地把自己与拉子生下的三个孩子送回森林的长屋,拉子妇最终也没有尊严地死去。

作者的二妹对他说,拉子婶被弃那时她流眼泪了。二妹哭着对作者说:“她(拉子婶)那么爱我,我却一直没有对她说我爱她”。两个心眼干净的孩子,在大家族里,对抗不了“对一个死去的拉子妇表示过分的悲悼,有失高贵的中国人的身份啊!”这样一个因优越感而产生的扭曲想法。

颜元叔说,拉子妇的故事“颇有原始象(Archetype)的规模”。原始象又称“原型”,是心理学家荣格的研究论点。他认为,人类的演化过程里,大脑携带着一种集体性的“种族记忆”,当这些“种族记忆”在大脑里凝缩与沉淀,即会无意识地操纵限制并生成种种“原始意象”,谓之“集体无意识”。简单而言,即是拉子妇作为个体是一个卑微的存在,作为“意象”则负荷了种族与文化差异的解读意义。

潜意识里的蔑视,相对着优越感而萌生。“潜意识”是心理学术语,一种难以觉察的心理活动。当我们因为友族同胞的援手与互助互爱而莫名感动加倍时,或许恰恰是潜意识里隐晦藏匿在最细小旮旯处那轻蔑心态的反差。

李永平另有一著作《吉陵春秋》,“吉陵”(Keling)两字化作文学力量,淡化了轻蔑之义,加强了文化语境,行成了控诉与反思。心中那把尺,就是自拟的一部春秋史,是小题“吉陵”还是“番仔”,良心知道,只差外显或内蓄。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1:19pm 29/12/2022
清风拂吹 | 郭丽云 – 清风依旧(完结篇)

晨光熹微的时间推移,于岁末稍有延迟,城市里天空的蓝橙渐变在七时以后。赤道的我们,没有冬夏昼夜长短之别,只有微乎其微的感受。

每一个当下的感受,可以情绪波动大起大落诠释,也可以无波无澜,风平浪静。近来,常有一种“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要”的自信在脑海回荡,是给友人多番开解后的余思念想,也仿佛是底心沉默后的复苏。于是,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历史上有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郭子仪乃唐朝开元初年的武状元,历经七朝,事主四朝,两度任相,八子七婿皆为朝廷重臣。唐代宗赐婚,郭子仪幼子郭暧与昇平公主共谐连理。夫妻俩的经历撰为故事搬上戏台,即是《打金枝》或《金枝玉叶》。

婚后,郭暧因昇平公主总以君臣之别来替代夫妻之仪而为之气结。有趣的事情发生在郭子仪八十大寿之日。昇平公主几番推托不去,言之没有君给臣拜寿之理。郭暧心里积压的愤懑情绪顿时泄堤演变成了家暴。《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有载,(大历二年二月)郭暧尝与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郭暧气呼呼指着公主大声说着“你依仗着有个天子的父亲吗?我父亲还不愿做天子呢!”的这段记叙,真的很有画面感,也让陷入相同境遇者有了代入感。

昇平公主鼻青脸肿到皇帝父亲跟前告状,复述了郭暧大逆不道之言。唐代宗反而笑着回答:“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啊,如果郭子仪真想要做皇帝,天下早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

郭子仪见郭暧独往拜寿,问明缘由,即捆绑了郭暧让其负荆请罪去。唐代宗却对郭子仪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在这件事上,或许皇帝这一番开明的言语更为人称道,为人尊长,要能装作痴聋还年轻人一片自由空间也着实不易。但郭暧的气话更为真实。

历史上,忠臣义士的豪情壮志比之帝王将相没有更为逊色。波澜壮阔的史卷,让我们展读时,为自己应该添上怎么样的一笔,有着明确的指引,有人顺道而善,有人选择逆道为恶。上了金銮殿宝座的皇帝,底下想必少不了无数郭子仪一般的人,有的在明辅佐,有的隐而无争。每一个至高无上荣享尊位之人,不可能空中楼阁地身处金字塔顶端,底层的基石也更为实在。

我们或许偶尔慨叹“时也命也”,然而以身分地位论尊严终究是虚妄。人生在世,更为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

昼夜变化,运行有致,阳光来迟不过是短暂的错落,人生际遇如是起伏方才形成漂亮的弧线,山峰状那会儿明白了高处不胜寒,来到谷底即能立、能稳、能抬头挺胸,那是无欲则刚,是底气。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