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4日訊)“小孩生病時,人們的焦點通常都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媽媽的感受……”
從2019年開始陪伴大女兒睿睿抗癌的癌童母親黃雁麗,因為對癌童家長感同身受,而著書出版《那些癌童教會我的事》,給予他們支持和安慰。
ADVERTISEMENT
女兒步上康復之路
她是中學教師兼部落客,育有兩名女兒,大女兒在3歲多時被診斷患血癌而開始抗癌之路,如今已步上康復之路,也卸下了內植式輸液泵(chemo pot)。
她今日在新書發佈會上分享,其實在生下睿睿前,她曾痛失一名1歲又1個月大的女兒且經歷一次流產。在經過這些後,再得知女兒患癌讓她感到崩潰,因為她再也承受不起失去孩子的痛苦了。
“當時我覺得老天很殘忍,在我們終於提起勇氣決定再生小孩了,她卻患上血癌。”
她在陪伴孩子抗癌時,為了不讓在砂拉越的父母擔心,沒把情況告訴兩老。她當時覺得非常無助,幸好在丈夫和身邊一些人的支持下,逐漸走出情緒陰霾,且欲為同樣處境的癌童母親或家庭打氣。
“記得孩子在結束化療後,終於可以離開醫院時,我再也不想再回頭踏進去。但當我經過一名剛得知孩子確診癌症的母親身邊,看到那落寞的身影時,我心想,要是能留下陪伴她就好了。她是多麼地無助!”
悲痛經歷化為助人力量
她經常進出醫院那段時間,曾跟幾名癌童家長結伴在醫院安慰孩子剛確診癌症的家長,互相打氣。其中一名因癌童過世,曾向心理醫生求助的家長告訴她,給予最大安慰者不是心理醫生,反倒是她。
“我那時才驚覺自己痛失孩子的經歷,居然能化為幫助人的力量。”
身為在職母親的黃雁麗很瞭解抗癌家庭的各種困難,而她來自雙薪家庭,在孩子治療期間請假9個月,家庭收入減少,帶來經濟壓力。
深刻體驗人情冷暖
她在書中除了分享伴隨女兒的抗癌經歷,跟癌童家長分享抗癌點滴,也給眾人寫下面對癌童家庭時如何不二度傷害的注意事項。
“孩子患癌時,也是體驗人情冷暖最深刻之時。這時就能看清哪些家人不是家人,親戚不是親戚,朋友不是朋友。”
她說,很多時候人們以不當的方式關心或說的一些話,會造成傷害。
例如,她最怕聽到的是“你還好嗎?”的問候。
她認為,擁抱和陪伴勝過千言。
而“你還年輕,再生一個就好了”更是要不得的話語,因為在父母的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是無可取代的。
她感謝在她面對困難時釋放善意的人們,以及為本次出版貢獻的人。
供醫生派發癌童家長
她會把這本書交給女兒在檳城醫院的主治醫生,大馬兒童血液專科楊曉玲醫生,以分派給癌童家長。
若此書有盈利,她計劃捐獻給檳城醫院癌童病房,協助經濟有負擔的家庭。
“我也希望能走入醫院癌童病房,安慰和支持面對壓力的父母。”
在場者有其丈夫楊益茂、主持人黃佩玲、書籍主編林春蓮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