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腳23日訊)大山腳聖安納教堂及聖安納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是威省著名的旅遊景點,即使是非信徒,都會到來一睹它的風采。
而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憑著其深厚的歷史及文化底蘊,於2019年升格為全馬首座乙級宗座聖殿。
ADVERTISEMENT
檳州政府主催、檳城和諧機構及檳城導遊公會聯辦,60人參加的大山腳聖安納教堂導遊課程已結束,準備把旅行團及遊客帶到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旅遊。星洲日報《大北馬》社區報就先帶領讀者,走一趟紙上視覺的“聖安納教堂之旅”。
小教堂基底遺址仍保留
目前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歷史可追溯到1833年。坐落於大山腳居林路的教堂是由法國傳教士阿道夫神父,於1846年推動建設第一座小教堂,而該小教堂的基底遺址仍保留在教堂後方的山上。
直至1865年,法國傳教士梅斯特神父推動建設第二座小教堂,而有關建築的基石位於目前的聖安納水泉後方。
由於教徒人數增加,法國傳教士蘇林神父於1888年推動興建更大的聖堂,即目前所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的“老堂”,至今逾150年曆史。至於目前的乙級聖殿,則由謝福華神父領導下於1998年底興建,2002年啟用。
聖安納新堂可容納2千人
走過悠悠百年歲月的聖安納教堂,也躲不過戰火的洗禮,教堂的內部在日本侵佔期間受到破壞,也曾在緊急狀態時因位於禁區內而遭關閉,幸運的是光復後教堂經過修復,然後也經過教堂的擴建發展,目前的大山腳聖安納教堂園區內,除了那棟抬頭即見的老堂,還有一棟於2000年建的新堂。
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新堂,是一座可容納2000人的建築物,新堂並沒延用哥德式的建築設計,反而是揉進了米南加保(Minangkabau)的元素,展現了大馬獨有的建築特色。倘若從外觀上要有教堂的元素,也只能從平面圖上看見此建築物是十字架的設計。
聖安納教堂是一間名揚國際的教堂,每年7月下旬都會舉辦聖安納節(St Anne Feast),這一年一度的慶典也會吸引來自國內外的天主教徒參與盛會及朝聖。為期10天的慶典,將見朝聖及祈福的人潮。
饒恆力:教堂建山丘上才會被看見
矗立大山腳逾百年,神父饒恆力建議遊客到聖安納教堂來欣賞該教堂一路走來的歷史。
饒恆力受訪時說,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是由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創立。聖安納教堂當年在現在的峇都交灣落腳,由於在河口面對海盜的問題,所以才從河口往內陸遷移,最終落戶大山腳。
他說,由於當時購入目前的山丘地,所以最終在距離大山腳市區2公里的地點扎根,並命名為聖安納教堂。由於天主教被稱為世界之光,所以教堂建在山丘上才會容易被看見。
他解釋,其實當時的教堂建在山丘上也不難理解,即容易召喚當時的農民到教堂祈禱,以及佈道敲鐘時,鐘聲則會傳得更遠,信徒聽到鐘聲自然就會到教堂。
新堂設計融合米南加保風格
對於新堂的設計與概念,他說,新堂在建築物的設計上是融合了文化,即西蘇門答臘的米南加保風格。對於米南加保人來說,它除了是住所,更是一家人集合及進行儀式的地方,而擁屋權是在女性的手上,所以建築概念與聖安納的名字非常貼合。
詢及聖安納水,他說,一般上的朝聖地都有水。但,他強調聖安納水並不是什麼聖水,只是天然地下水,所以只能給人在心靈上的撫慰,因此許多信徒在朝聖或祈禱後,會喝一點、灑一點,或沖涼。
對於聖安納遺骨一事,饒恆力神父則還原了真相,指並非是聖安納的遺骨,根據他被告知的事實,是聖安納居住的屋子的一片木。
目前,教堂方面已接獲乙級宗座聖殿地位的宣佈信件,只是因為疫情關係,升級儀式將在2023年1月9日舉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