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4岁,感觉自己处于尴尬年龄,就身边同学都的人生都在“晋级”,例如买车买房、谈婚论嫁或已开始谈论孩子到哪所幼儿园、小学上课了,而我还在为事业打拼着。
相信这处境不会只是我一个人面临,三四十岁青年正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少的家庭状况,再加上我国目前正通货膨胀,马币汇率更是不敢想象,若你是家中顶梁柱,还撑得住吗?
ADVERTISEMENT
经济不景气,生活开销加重,工作更不可随便丢。
前阵子,身边同学埋怨上司不提拔自己,也不加薪,反在工作上增加不少业务,让他苦不堪言。我问他为何不离开去找份更好的工作,他说没有大学文凭,也少了学历支撑,唯有靠自身努力才能让一家四口三餐温饱,哪敢意气用事。
我也遇到一名前辈,对方说10多年前,即50多岁时,曾想过若做得不开心就辞职,反正不担心会饿肚子,加上自身能力,肯定可找到足以三餐温饱的工作,何况那时期各行业都缺人手,就怕自己不愿尝试而已。
但,换成现在,他说不敢了,年纪大、外头竞争也很大,而且不是说你想,人家就会给自己机会。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上一代的人如何艰辛、如何不容易,都会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而这一代的部分孩子,一遇到问题就选择放弃、离开、辞职,问原因就说没有心,或不想留下来。
即便老板为了挽留他,而将其工作范围做了些调整,结果还是换来一句“别浪费时间了!我没有心要做这份工作了!”
那这所谓的“心”,搁在哪里了?
网络交流平台曾有一则贴文,内容是关于一个觅职者的“要求”,即规定月薪至少3000令吉,然后公司得补贴车马费,上班时间可以玩手机,并指自己缺钙不能站,只能坐着(即便是服务性质工作),甚至阐明老板不可以骂他,否则隔天肯定不来上班。有如此这般要求的员工,若你是老板,你敢聘用吗?
我和朋友探讨这课题,认为不是老板们付不起薪资,而是现在没人想打工,大家都倾向创业,或注册一个账号,然后打开直播赚快钱,并认为那些危险、肮脏、劳累的工作都不合适他们。
大家可试试去饮食中心,问问档口东主,预计至少有七八个档口老板都想请人,可惜没办法找到。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社会及家庭教育所造成的问题。
将心比心,父母都会要求孩子努力求学,日后才能觅得一份好职业。就如80年代出生的我们,父母当年也期盼我们当医生、律师或公务员的,因为这些都是能稳住生活的职业。那,现在最稳的职业又是什么?
前阵子看到不少年轻人投资金钱游戏,结果血本无归;近期又看到许多年轻人被“卖猪仔”到国外,他们想通过最快的速度赚钱,然后回到家乡,好好利用这笔收入创业,改变自己的人生。但,结果真是如此吗?
以前我曾说受到挫折就放弃的孩子为“草莓族”,现今一些则可称为“速食面族”,他们都希望快速知道、快速参与、快速体验、快速看到成果,越快速,会不会也很“快速”地掉进有心人的圈套呢?
我不会再定义是80后90后,还是00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定义自己为“努力后”,我们都不容易放弃改变人生的机会,更不是遇到难题就轻易放弃的人,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珍惜所面对的问题及学习如何去解决,这才是成长的机会。
特别是像我这年龄层的人,更是受不起冲击,所以,凡事没有不劳而获,唯有做事做人都要想一想,因为年纪越大,责任就越大。
(作者为本报槟州业务促进主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社团服务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华团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吗?”
确实,我们常见到华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宴会、庆典,特别是有人赞助桌席时,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寒暄、敬酒,场面热闹非凡。但当一次又一次的宴会变成例行公事,甚至成为某些人参与华团的唯一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华团的价值,仅限于此吗?”
有时候,社团之间为了“应酬”而互相买桌,结果抵消之下,完全没有实际收益。更甚者,宴会上台致词的贵宾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导致这些活动逐渐变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引述前阵子广东暨汀州会馆团拜上,该会会长说,会馆若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动。自他上任后一直强调改革,会馆不能够一味只是举办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动,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参与。
他强调,会馆总有一天会“不见”的,就如广汀会馆以前有19个属会,后来失去了花县会馆,如今只有18个,所以若会馆懂得与时并进,举办更多元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会青黄不接。
要让华团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创新活动内容、提升组织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建议。
例如,应减少形式化的宴会,增加更具实际效益的活动。即使需要举办宴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或社会领袖,共同进行深度研讨与对话,让参与者真正有所收获。
宴会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设计,比如让慈善与公益结合,将宴会改为募款餐会、义卖晚宴等形式,让社团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展现华团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单靠会长一人去推动,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前进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于要避免青黄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团。而既然要成立,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与发挥空间。如果处处设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无论所参与的组织是百年家庙还是其他单位,我们可以顺应时代变迁,融合新时代青年的思维,举办更具现代感的活动,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华、专题讲座、跨行业交流等,让年轻人感受到社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
同时,也可以推出导师制度,让资深前辈与年轻一代结对交流,传承经验、分享资源,而不是仅仅在饭桌上认识、喝酒应酬。
一名社团领袖曾与我分享,华社要实现更大进步,必须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华团内部的“内循环”。所谓“内循环”,指的是许多华团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华社内部,缺乏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企业界甚至国际社群建立联系,导致影响力受限,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周年庆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题缺乏创新。若要推动改革,不必拘泥于每年举办周年庆,而是可以改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华团可以联合不同籍贯的团体,共同推动文化活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局限自己在一个小圈子,而应主动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创造更多共享平台及资源的机会。
传统华团往往局限于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响力,华团应主动与其他族群、政府机构及企业界合作,推动多元交流,提升华团的社会价值。
因此,华团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为凝聚华社、团结华人、支持华校,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
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及让前辈们接受与支持,这种积极求变的行为肯定可以为华团打破传统框架,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迎来更具活力的未来。
当然,说到最后,华团的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勇气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为星洲媒体北马业务经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