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英祠再次以實體的姿勢開放,這個前秘密會社義興公司被英殖民地政府非法化之後遺下的產業,大門前的一段義福街關路呈現道地的文化活動演出,人們湧到那裡湊熱鬧,我又有話說當年的話題了!
名英祠與星洲日報真的有緣,當年我的同事謝炳貴圖文並茂的大篇幅報道名英祠,所保留的建築結構和內部陳設的照片,在它倒塌之後重建回一模一樣的舊觀起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它後廳神龕的神主排位要保持原狀,星洲日報提供的照片是唯一的依據。
ADVERTISEMENT
它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這些俗稱神主牌的神主,神主上的每一個木主名字,代表的是當年不同時代的義興公司領袖,有好一些是可以考據的歷史人物,或社會聞人。
民間學者陳劍虹研究了名英祠的木主名字之後說,名英祠神主的存在,推翻了敵對關係的義興公司和海山公司的成員一定屬於某籍貫華裔人士的傳說,而是各籍貫人士都有摻雜。
名英祠的屋頂漏水好幾年,雙層建築物的木結構樓板和樓梯不堪長期淋雨腐朽倒塌,整座老屋成為危樓。
有一天,它有歷史文物價值的神龕在一場夜雨之中倒塌,驚動了關心它的民間學者陳劍虹和古蹟修復建築師黃木錦,也驚動了各華文報記者。
我是其中一個趕到現場採訪的記者,到場之後聽說它珍貴的牌匾和神主都被羅裡載到日落洞填海垃圾場傾倒,我拍了一些現場照片,立刻和另一個記者朋友蔡昌偉一人一騎駕摩哆趕到垃圾場。
垃圾場一個淘寶者問我們:“有一塊大牌匾剛剛運到,你們要嗎?”
蔡昌偉二話不說,掏出20令吉給他。牌匾到手後,由高我左手挾住牌匾,右手駕摩哆駛出垃圾場,到了敦林蒼祐醫生大道路旁,蔡昌偉以手機聯絡了黃木錦,由後者駕車前來把牌匾載走。
今天經過名英祠的人,見到它樓上的陽臺《英壽堂》牌匾,便是當年我們從垃圾場救回來的牌匾。
邁入新世紀的今天重提這個採訪經歷,其實是要提醒本地華人社會照顧好先輩遺留下來的軟硬體資產,特別是那些由繼承信理員地位受英文教育者掌管資產的社團,英名祠的遭遇是典型的例子。
名英祠屋漏偏逢連夜雨倒塌,珍貴歷史文物被載到垃圾場傾倒,如果不是有關心的學者搶救它的文物,按照星洲日報提供的照片修復,加上檳州各姓氏宗祠聯委會等熱心人士出錢出力搶求,挑起修復和管理的重擔,我們今天沒有湊熱鬧的機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