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英祠再次以实体的姿势开放,这个前秘密会社义兴公司被英殖民地政府非法化之后遗下的产业,大门前的一段义福街关路呈现道地的文化活动演出,人们涌到那里凑热闹,我又有话说当年的话题了!
名英祠与星洲日报真的有缘,当年我的同事谢炳贵图文并茂的大篇幅报道名英祠,所保留的建筑结构和内部陈设的照片,在它倒塌之后重建回一模一样的旧观起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它后厅神龛的神主排位要保持原状,星洲日报提供的照片是唯一的依据。
ADVERTISEMENT
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这些俗称神主牌的神主,神主上的每一个木主名字,代表的是当年不同时代的义兴公司领袖,有好一些是可以考据的历史人物,或社会闻人。
民间学者陈剑虹研究了名英祠的木主名字之后说,名英祠神主的存在,推翻了敌对关系的义兴公司和海山公司的成员一定属于某籍贯华裔人士的传说,而是各籍贯人士都有掺杂。
名英祠的屋顶漏水好几年,双层建筑物的木结构楼板和楼梯不堪长期淋雨腐朽倒塌,整座老屋成为危楼。
有一天,它有历史文物价值的神龛在一场夜雨之中倒塌,惊动了关心它的民间学者陈剑虹和古迹修复建筑师黄木锦,也惊动了各华文报记者。
我是其中一个赶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到场之后听说它珍贵的牌匾和神主都被罗里载到日落洞填海垃圾场倾倒,我拍了一些现场照片,立刻和另一个记者朋友蔡昌伟一人一骑驾摩哆赶到垃圾场。
垃圾场一个淘宝者问我们:“有一块大牌匾刚刚运到,你们要吗?”
蔡昌伟二话不说,掏出20令吉给他。牌匾到手后,由高我左手挟住牌匾,右手驾摩哆驶出垃圾场,到了敦林苍祐医生大道路旁,蔡昌伟以手机联络了黄木锦,由后者驾车前来把牌匾载走。
今天经过名英祠的人,见到它楼上的阳台《英寿堂》牌匾,便是当年我们从垃圾场救回来的牌匾。
迈入新世纪的今天重提这个采访经历,其实是要提醒本地华人社会照顾好先辈遗留下来的软硬体资产,特别是那些由继承信理员地位受英文教育者掌管资产的社团,英名祠的遭遇是典型的例子。
名英祠屋漏偏逢连夜雨倒塌,珍贵历史文物被载到垃圾场倾倒,如果不是有关心的学者抢救它的文物,按照星洲日报提供的照片修复,加上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等热心人士出钱出力抢求,挑起修复和管理的重担,我们今天没有凑热闹的机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