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南23日讯)槟威农牧业公会顾问罗之义指出,肉鸡饲料原料近2年多来涨价超过100%,而肉鸡农场顶价只调涨了16.67%,长期下去农户不能生存。政府是时候让肉鸡价自由浮动了,以保护本地食品供应链。
他说,饲料原料包括玉米、黄豆粕、原棕油、米幼糠,在冠病疫情期间涨幅超过一倍或二倍以上。
ADVERTISEMENT
他说,政府在2019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宪报肉鸡农场顶价为每公斤4令吉80仙,至如今仅调涨80仙(16.67%)到5令吉60仙,对农户何等不公平,已有数十间中小型农场因无法生存而关闭。
饲料价格涨幅超过100%
他表示,2019年的饲料原料包括玉米每吨800令吉,涨至目前1750令吉、黄豆粕每吨从1600令吉涨至2750令吉、原棕油从2800令吉涨至6700令吉,而可以在我国买到的米幼糠,也从每吨690令吉涨至1600令吉,涨幅度都是100%至200%。
“超过70%饲料原料价格涨幅都超过100%,但肉鸡价格只给涨16.67%,这个行业如何生存?”

数因素影响市场供应链
罗之义提到,目前肉鸡在市场短缺,有很多因素,除了天气炎热和疾病,饲料品质及农场请不到外劳而减产等,都影响市场供应链。
“天气炎热和疾病,导致鸡只存活率较低是这行业的旧问题,饲料品质和劳工短缺是新因素,前者导致鸡只成长期缓慢,后者导致农场减产或停产。”
“这2年因饲料价格涨幅严重,一些饲料厂采用一些副料,导致饲料的营养成份变动,鸡只的成长期缓慢。”
他说,市场通销的肉鸡重量是2.2公斤左右,现在同样饲养期的鸡只只达1.4或1.5公斤,所以无法推出市场,造成市场缺货。
“另外,农场的工作很难请到本地人,需要引进外劳,但很多外劳回国之后就没再回来,对农场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没有熟练的员工,也会造成产量少。”
指不应设顶价
罗之义强调,若肉鸡价格长期统制下去,农户将无法生存,所以政府是时候让肉鸡价格依据供求定律来浮动了,以保护本地食品供应链。
“其实这是普通的生意,不应该设顶价,但这20、30年来却演变成政治课题。国际上认可的食品生产商,投资设屠宰厂的有食品安全、乾净卫生保障,然而,卖的却与在路边宰杀一样的价格,让业者面对不公平的竞争。”
他说,许多大型农场已慢慢在缩小规模,甚至被有实力和一条龙作业的集团并购。据兽医部统计,目前有12个大型集团控制70%以上的市场,以致被说成垄断,而政府若再用这样的方式操作下去,以后只剩下5、6个集团也说不定,到最后半数也“完蛋”,就要靠进口了。
欧洲的鸡饲料以小麦为主,我国以玉米为主,乌克兰是小麦出口国,如果乌俄局势恶化,欧盟抢购玉米,饲料原料价格恐再面对一轮暴涨。
他指出,乌俄战争已经造成一些国家禁止出口粮食,如果接下来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不出口玉米、黄豆粕,我国可能有钱也买不到肉鸡。
“政府应鼓励农户继续生产不依赖外国,开放允许外国进口对农户是非同小可的打击,接下来会有更多人离开这个行业。”
应拟法警告危言耸听者
对于肉鸡市场垄断(Kartel)的说法,罗之义表示不同意,他认为这个行业已在苟延残喘,如果是一个垄断性的集团和生意,金融基础会很强壮,但是民众包括政府单位可以上网查看本地畜牧业挂牌公司的财政报告,不是利润少就是在亏损中。
“我很遗憾,一些外行者在社交媒体散发垄断市场的言论,政治人物就推波助澜,农户常常被攻击暴利,政府要负起一定的责任,我认为要拟法令劝告或警告危言耸听者。”
他也谈到,传统开放式农场多在郊外地段,要改成封闭式需增加很大的电供和提呈图测,费用和繁文缛节也是问题。从开放式转入封闭式,一般要在2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恢复生产,可是在这期间业者因没有经济收入而退场,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农户逐年倒闭剩下不多,就变成大家所谓的‘垄断’,政府在这二三十年以来与农户纠缠不清演变成政治课题,令农户不胜其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儿子一年级报到日,穿着蓝裤白衣,兴高采烈地牵着我的手步入校园。
学校礼堂里,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与家长齐聚一堂。第一场讲座的主持人是一位教育局官员。
话音刚落,她便语重心长地提醒家长和学生,要注重学生的品行(sahsiah)和纪律(disiplin)。她强调,教育部和学校系统会详细记录学生的行为分数,做了好事会被记录,犯了错也逃不过记录。她甚至列举了各种违反纪律的处罚方式。同时,她不断提醒家长,孩子必须按时上课,不可随意缺席或请假。
也许是去年的学生出席率不理想,让教育部和学校忧心忡忡。但教育部与学校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来学校?学校的任务,不正是设计更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为何学校解决问题的方式,像是在学生背后举着枪,逼迫他们上学呢?
听着这场长达一小时的演讲,我不知翻了多少次白眼。学校究竟有多怕孩子?为什么学生的第一天,迎接他们的却是这么多负面的预设?
新生的到来,不该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吗?他们的加入,不正是为学校带来新气象、新活力的机会吗?可现实却是,学生还未正式踏入校园,便已被层层戒备与防范对待,仿佛是潜在的罪犯,需要时时训导与监管。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孩子?他们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不是任由成人按自己意愿塑造的黏土。
儿子听着冗长的马来语演讲,似懂非懂。最后,他用稚嫩的声音问我:“妈,为什么他们要丢掉学校?”
我一愣:“丢掉学校?官员没说要丢掉学校啊!”
“可是我听到 buang sekolah!”
我这才反应过来,他误解了“buang sekolah”的意思。我心想,是丢掉学生,不是丢掉学校!面对一个刚入学的孩子,我实在不知该如何解释其中的含义。怕给他增添心理负担,我只能轻轻一笑,转移了话题。
我不确定其他学校的报到日和迎新日是否也是大同小异。如果真是这样,我想问一句:学校,你真的这么怕孩子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