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碌面,這個名字有時也太過爭議。北馬一帶,稱面身粗肥,並以大量黑醬油燜炒至醬香味濃的麵食,為大碌面。這名字的由來要理解不難,因為它大大一碌,所以這大碌面的“大碌”,就是粵語大條的意思,顧名思義,大條面。
中馬人叫福建面
ADVERTISEMENT
但是,對中馬人,尤其是雪隆一帶的人來說,他們都叫這款麵食為福建面。但福建面對北馬人來說是用澆上蝦湯的湯類麵食,所以很多時候就造成北馬人到中馬時,看見“福建面”就感到混淆了。
因為,北馬人去到中馬時以為中馬掛著“福建面”牌子的檔口,賣的就是福建蝦面,很多時候的第一次,就以為自己點錯食物了。在經一事,長一智後,就懂了福建面就是這類粗黑的大碌面,要吃北馬的福建面,就得找“福建蝦面”。
總而言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燜炒吸收調味料高湯味道
大碌面有它好吃的地方,雖然黑黑沒有賣相,但是以大量黑醬油經大火炒出來的大碌面,燜炒時吸收了調味料與高湯的味道,透過配料帶出的鮮,入口時就會有“禾草蓋珍珠”的味蕾驚喜。尤其是喜歡豬油渣者,起鍋前加入豬油渣,簡直味道與口感皆升級。
中蝦去頭去殼挑蝦線,小裡脊肉切片,包菜切成粗絲,蒜頭剁成蓉,備用。燒一鍋開水,舀出約300毫升溶化雞精塊成高湯備用,然後粗黃面下鍋汆燙,水滾1分鐘後取出瀝乾水份,備用。燙麵水倒掉,起鍋熱1大湯匙油,中火爆香蒜蓉至金黃後,下肉片炒至半熟,再加入蝦仁炒至半熟,下粗黃面翻炒。
隨後,調入蠔油、醬青、黑醬油,轉大火拌炒均勻上色,加入包菜再翻炒均勻,然後從鍋邊繞圈倒入高湯至食材七分,蓋鍋蓋燜煮。燜至開始收汁時打開鍋蓋,調入白糖及胡椒粉再拌炒均勻,大火炒至醬汁收至粘稠即可。倘若喜歡豬油渣,熄火前加入豬油渣翻拌即可。
炒大碌面在準備食材方面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一燙、一炒、一燜,美味即成。倘若不是即炒即吃,調味時稍微輕手即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