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城20日讯)近年来,无论是民间或政府都大力推动城市农耕(Urban Farming),此计划也渐形成热潮;在我国刚开始行管令时,引发食品供应问题,加上越来越频繁的菜价飙涨的情况,也渐引起人们对食物供应和安全的关注。
自家种菜的倡议因而更受欢迎,不少人也开始在家种菜,尤其是居家工作期间更多人加入此行列。但是,在恢复正常上班后,不少人而无暇打理菜地,或因为不见成果而气馁放弃者,亦不少。
ADVERTISEMENT
其实,只要掌握基本种植知识和方法,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家的种菜方式。
除了透过资讯自学,也可资藉他人、非政府组织及政府的知识经验,善用资源学习。


苏巴鲁:自己种菜省买菜钱
槟城消费人协会(CAP)教育主任苏巴鲁接受《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说,该会过去十多年积极推广无化学农药种植,为民众提供免费资讯和培训课程。
“这么做不仅减低家庭开销,大家也能安心食用无化学农药的自家菜。”
他说,国内蔬菜价格飙升是常见问题,在家种菜即便不能自给自足,每月起码也可节省上百令吉的买菜钱。
很多人认为有地屋才能种菜,组屋、公寓则免谈,顶多种些花草。但其实,只要有光照的阳台,再加上花盆、桶、种植袋等容器,就能种些蔬果。
“稍浅的容器可种根短的白菜、苋菜及蕹菜等菜叶类;花盆能种班兰叶、茄子、羊角豆、辣椒及咖哩叶等常用的种类。”
他说,有地屋可种植的种类就更多了。他也鼓励人们在自家堆肥,即使阳台也办得到。
“消协会所庭院,就种植了至少67种蔬果,以及46种香料。”
食物废料或厨余可制堆肥
大马固体废料及卫生管理机构(SW Corp)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天产生重1万6667.5公吨的食物废料中,来自家庭的丢弃食物即占了44.5%。无形中增加处理垃圾的费用和负担。
若是能把食物废料或厨余用来堆肥,既有减少垃圾之效,也能让这看似无用的废物,化为有用的肥料。
剩食、鸡蛋壳、咖啡渣、鱼肚、果菜皮、洗米水及枯叶等,都能变成滋养土壤的肥料,别轻易丢弃。

提供免费课程教种菜
苏巴鲁说,CAP提供个人或团体免费课程,包含堆肥、种植法、虫害管理等各主题,有意参与者可联系04-829 9511,或WhatsApp至Mr.Subbarow:012-537 4899询问。课程通常定在周六上午9至11时,使用英语和马来语,若凑齐人数也可视情况安排中文课程。
该会也出版几令吉不等的小册(中、英、马来和淡米尔版),是入门种菜者的好帮手。


自己探索实验 归纳心得
孙春凌乐当种菜导师
在民间,也存在着默默以一己之力推广无农药耕作的个人。年逾古稀,看起来充满活力的孙春凌,令人很难猜到她已74岁。
她在亚依淡住家种菜多年,喜欢把数十年的探索与实验归纳的心得,无私地分享给身边的人。
她还当起住家庭院耕种“侦探”,经常受邀为种蔬果成果不理想的亲友诊断问题根源。
“植物长不好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光照、培育、养分或空间等。每当发现问题我就找资料、请教他人和做实验观察。”

记者前往拜访时,她的院内的芥菜就分别种在地上、长型盆和黑色种植袋里。她这么做是因为要亲自观察,给予同样养分和照顾的情况下,不同的容器生长的成果。
“结论是:用最减省空间的袋子长出来的菜,跟种在地里的没差。那么,我可以指导高楼居民如何在阳台种菜了。”
她开心地分享:两个住在公寓的儿子,都在阳台种满蔬菜,收成还过剩,可以送给她呢!
卸下补习教师身分时,她是种菜导师,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精神。
善用科技学习交流
她也跟科技接轨,使用网络平台、视讯等学习和交流。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资讯并不像现在般顺手拈来,她为了精进厨艺、烘培技术而报名收费课程学习,但求每样兴趣都能尽量做到最好。
“以前我只喜欢观赏花树绿植,从不动手种。后来加入一个倡议回归自然和无农药耕作的社区,于是我从一个小盆,一颗种子,开始了种植的生涯。”
她住的单层排屋空地不大,庭院的泥地也只有洋灰地左右两旁,却种了超过40种可食用的蔬菜、瓜果和香料,而且因产量过多,可分送给邻居及亲友。
“我花种得较少,主要是种菜和瓜果类,比较实际,可以吃嘛!”
她一开始跟着社群里的同好学习,不断吸收新知,同时不断地通过各种实验,观察种植的成果,透过泥的比例、种植的容器和光照等条件,找出最理想的栽种法。
种菜疗愈 自得其乐
“我煮咖哩只要从院子摘咖哩叶、辣椒、叻沙花、香茅即可。上巴刹一般只买肉、海鲜和缺的一点菜,已好几年没买过可自己种的配料了,省很多。”
她认为种菜不只实际,也很疗愈,看着这些植物就不会有闲犯忧郁了。她一人每天花上1小时打理院子,自得其乐。
“跟植物说说话,长出来的东西有很好的能量,心情也变好。”
槟农业局提供种植建议 指导
政府方面,槟州农业局也为个人或团体提供种植建议及指导的服务。经审核后,符合条件的个人申请者,亦可获得该局分配花盆、泥土、种子等配套。
此外,当局也为团体如:社区、居民团体、乡村及社区管理理事会、非政府组织和学校等提供指导和支援。惟种植的地段需先获得地方政府当局批准后,农业局才会批准其申请。
有兴趣者可前往该局位于槟岛湖内和浮罗山背、威北甲抛峇底文蒙里玛、威中大山脚、威南爪夷各县分局洽询并获取申请表格。也可联系该局04-537 2144或537 2145询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昔加末县的利民达华小一校和二校,设有“耕读园”让学生们体验种菜的乐趣,也从中学习爱护环境。因著各造的支持,“耕读园”得以茁壮成长,而董事杨昌炎数年来更是每天义务到校协助打理菜园,与学生共同穿梭在绿意之间。
杨昌炎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表示,二校之前的菜园因缺乏规划而有欠理想。2022年时,校长陈慧玲基于他拥有耕种经验而请当时身为二校家协主席的他予以协助。他思及菜园范围不大,就把工作接了下来。



接下照料菜园的工作后,他经常到校去,尤其是校工休息时或学校假期时没人为菜园浇水,他都会应校方要求前往浇水。尽管用心照料,奈何菜园却总是在雨天时因课室屋顶的落水而受损,唯此问题较后获得董事部自费1万2000令吉设水槽后获得解决。
当年7月,他们向新任董事部要求扩建与重建菜园,随后在董事长夫人拿汀斯里林彩婷的赞助下,董事部重新规划菜园,并命名为“耕读园”。

“设‘耕读园’的初期是最辛苦的,我们需要填泥土,要用鸡公车将泥土一车一车地推到菜园里。当时的天气很热,非常的辛苦。”
他说,填泥后发现泥土里参杂了玻璃碎,需要耗功夫把玻璃碎清理出来。当时,身为派报人的他每天上午4时许派报,7时许回家打理自家菜园,9时许到校工作至10时许离开,傍晚五六点又再到校,犹幸当时获得一些人的协助,耗时两个月完成填泥的工作。

完成填泥的工作后,他开始教导学生耕种,需教导学生挖泥、怎样使用锄头、说明农作物的习性、蔬菜的栽种距离、如何施肥等。当学生上手后,他的工作也变得较为轻松。
“学生们没看过蚯蚓,挖泥时看到蚯蚓可兴奋了。不过,我也发现到有的学生因没使用过锄头而感觉害怕,而学生们割稻时,我也挺担心的,深怕学生不小心弄伤。”

询及“耕读园”种过什么农作物时,他如数家珍地提到了番薯叶、长豆、苦瓜、帝皇苗、冬瓜、默菜、茄子、生菜、大菜、咖哩叶、葱、辣椒、九层塔、薯仔菜、羊角豆、包菜、班兰叶、玉蜀黍、水稻、旱稻、空心菜、彩信、黄瓜等近30种的蔬菜,有的还种有几种不同的品种。
杨昌炎表示,他会先在家中尝试栽种不同的蔬菜后,才教导学生栽种,而教师们会在一旁照料。

他笑言自己也需要像个教师般在家中备课,包括准备各种不同的蔬菜种子,好让学生能够有所了解。当该校董事长拿督斯里李家发提及学生没见过谷时,他也特别向居本峇鲁新村曾种稻的长者讨教,然后到菜园尝试耕种。
“我在种菜过程中,若有任何不明白,我也一样向菜农们讨教,获得了答案也跟教师们和校长们分享。”

除了事先备课之外,他也会亲手写上每一种蔬菜的三语名称。他说,不懂的马来文或英文名称,就请女儿协助上网查找。除此之外,他也学会了用手机拍摄学生耕种时的短片,笑指自己学多会了许多东西。
“协助打理‘耕读园’,我真的很开心。耕读园的成功,有赖大家的努力。”
“耕读园”获得拿督辜金强赞助有机肥料,学校每半年使用100包有机肥料,新育农有限公司也参与赞助。

杨昌炎不仅到校义务协助打理“耕读园”,其儿子也经常跟著他到园地里帮忙。他说,儿子杨家祥是二校的校友,常会跟著他到“耕读园”工作。
“有时候我不得空,儿子就单独一个人到来,但大部分时候是父子一同到来。”
陈慧玲表示,耕种主要由五六年级的学生负责,而低年级的学生负责拔草。初期时,二校的菜园就在沟渠旁,大家经常会提醒学生注意别跌倒,之后铺上了铁盖则较为安心。
“杨昌炎对‘耕读园’非常用心,若他忙碌没能到校,会拨电向我查询菜园是否已浇水、是否已采取蔬果。如果菜园的水管坏了,他也会非常牵挂,有时也自行购买更换,非常用心。董事部也特别送礼表扬他。”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