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云云老師,這是什么?”
“云云老師,我可以碰它嗎?”
ADVERTISEMENT
“云云老師,為什么我不可以把它帶回家?”
此起彼落的發問,一點一滴的知識累積。這知識,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守護大自然,就是這樣開始的!
自然教育工作者黃云云,十年如一日,不言倦地籌辦一場又一場的自然教育活動,踏上沿岸、走進原野,以耐心、細心和充滿親和力的笑聲,回應大人與小孩們,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
她清楚知道,自然教育在大馬仍然舉步艱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攜手發展。
但她相信,只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穩穩地踏出每一步,必定能激發更多的孩子成為有溫度的人,在未來一起守護美麗又珍貴的大自然。
研究紅樹林“開悟”走上教育路
黃云云是如何與她的“工作圈”——自然教育遇上的?而這一遇,從此且行且珍惜。
大學畢業後,云云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反而在機緣巧合下,有機會多次參與學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所委派的實地研究與保育工作。
自此之後,她發現了自己的熱情所在,更因而發奮成為野生動物和環境生態保育的長期義工和研究助理。
由於有感本身缺乏相關的學術背景,將難以在這領域有更深入的事業發展,因此當時她便立志要升學及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經驗。
“經歷了重重困難,我才成功進入馬來西亞理科大學,併成為環境生物科系的碩士研究生。”
“我在大學專研紅樹林生態的過程中,被紅樹林環境的各種美妙和重要性所震撼,但也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所能帶來的改變力量太小而感到遺憾。”
這段研究紅樹林的時光,讓云云體悟到“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這也促成她在畢業後,走上了這條不尋常的自然教育之路。
創“自然教室”提升在地保育
今年是黃云云成為全職自然教育工作者的第10個年頭。過往的9年裡,她創辦了“自然教室”(facebook.com/natureclassroom.page),並通過這個平臺不斷地學習和嘗試推動民間對本土大自然的意識與關注。
她的工作範疇相當廣,疫情之前主要在經營親子游學和戶外體驗活動。其中一些活動據點會與當地組織發展成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促成一系列的在地生態保育和社區深耕計劃,例如為新山原住民村成立的“Friends of Seletar海人之友”和“Seletar Kids Art Education Project海人童繪班”。
推廣閱讀自然繪本
疫情來襲之後,自然教室迫於各種限制而決定轉換運作模式,把野外大自然帶到線上分享。目前除了線上自然課以及受邀參與的講座和工作坊,她和夥伴黃宏進也經營大自然主題頻道(youtube.com/c/natureclassroom),旨在推廣閱讀自然繪本與傳播相關科學知識。
疫情期間,他們也陸續出版一些關於本地大自然的讀物,包括原住民故事書《A Conversation with Seletar》、食農教育繪本《The Farmer》以及兒童科學圖鑑《Penang Night Animals》。
滿腔熱血 多看多讀多嘗試
從紅樹林到海草床,從野生動物到植物,引領著大人小孩實地探索的云云,總是能對大自然裡的一切如數家珍,大家不禁讚歎云云在動植物生態方面的浩瀚知識。
但她謙虛道,她並不是個特別有天分或有才華的人,而能掌握相關的知識,只能歸功於一直以來的努力和堅持,還有那滿腔的熱血。
“如果硬要說有什么竅門,那就是多讀、多看、多去嘗試,並且找到其中的趣味和好玩之處,讓自己時時刻刻都能保持著熱情和好奇心。”
這10年來,云云和夥伴們所主辦的自然教育活動非常多,她也難算得清了。
2013至2017年間,每年平均辦約70場活動,接下來的兩年更達到了1年約100個場次。
而疫情開始截至今年2月份,他們則成功規劃並實際操作了超過60個不同主題的線上課程,累計約有300個場次。
讓少兒接觸實踐環境關懷
云云和夥伴們這些年來的努力,為的就是希望能在保育運動上帶來積極影響,她看到的最大改變,是社會上有更多人願意主動去認識本土大自然以及關心野生動植物課題,甚至有更多的意願為這事而付費及付出時間。
他們培養了一批有醒覺、有行動能力的大人們,也提供很多機會讓少兒們去接觸和實踐環境關懷,從中彌補教育體制內的不足。
每一場活動,讓云云最為深切感受的是,參與過後的大人們改變了態度和想法,甚至給予她肯定的眼神。
至於小孩,他們所展露的笑容和期待,包括直接向她表達了開心和喜歡的心情,甚至要以她為榜樣,成為自然教育工作者。
這些美好的回饋,點點滴滴留在云云的心裡,無法磨滅,也成為她持續向前的一股力量。
維持收入 人資不足 最棘手
從事自然教育工作,除了要有熱忱與知識,很多時候也會面對其他方面的難題與挑戰,需要心力與耐力去應對。
對云云來說,最棘手和最有難度的部分主要是維持收入和人力資源不足這兩方面。
“由於普遍上大家對自然教育存在著各種不理解和錯誤想法,因此要靠這份工作來達致高收入是十分困難的。”
“收入的不穩定,會在生活中帶來困擾,也常會侷限我們教育工作上的進展。”
此外,從事自然教育工作,需要有足夠的熱忱和強大的心理素質,而且還須有一定的知識貯備和相關的經驗積累。
特別珍惜同路人
一步一腳印,這些年下來,不禁讓她覺得能找到共同理念的夥伴猶如大海撈針,所以也特別珍惜互相陪伴一起走在這條路上的夥伴朋友們。
人生有苦甜,撥開烏雲總會見藍天,從種種磨難中,云云覺得還是有所收穫的,那就是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
“人生短短,總結過去的9年,我沒有後悔和遺憾,物質上平平淡淡,但精神上算是挺富足的,哈哈!”
疫期用有限資源拓新天地
突如其來的一場全球疫病,打亂了自然教室的所有計劃,也硬生生地斬斷了先前的心血和成果。
云云說,一開始他們還相當樂觀,但後來對抗冠病疫情已變成了一場持久戰,她知道如果不另闢蹊徑,自然教室遲早會關門大吉。
“戶外活動被迫全面取消時,我們只能在家中利用僅有的資源去開拓新的天地。線上課堂和售賣繪本,一切都從零開始,慢慢摸索。”
“轉換運作的方式除了讓我們可以繼續通過自然教室營生,也讓我們在足不出戶的同時,維持跟大自然的連結。”
這兩年走過來不容易,云云的心情一直隨著疫情的浮動而起起落落,不時面對低潮焦慮和挫折沮喪。
她說,自己能挺到現在,都是身邊的家人朋友,以及一群愛自然的大小朋友們的不斷鼓勵和支持。
擬出版本地大自然繪本
疫情衝擊下,云云還在努力適應新常態,對於未來則保持觀望的態度,走一步看一步。
“在實體活動還未能明朗化的前提下,我希望在自然科學的紀錄與創作,以及本地科普讀物的出版和推廣方面能有一番作為。”
目前,他們在嘗試與一些本地畫家合作,計劃推出分享大自然的本土故事繪本。如無意外,他們將在近期出版第一個作品《十二個月的行道樹地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此群組:facebook.com/groups/natureclassroom。
擁生態常識 讓綠化更長遠
云云認為,要擁有對自然生態基本的常識才能走得更長遠。沒有知識作為基礎的行動是沒有意義的,例如大家都知道綠化環境需要多栽植樹木,可是在哪裡種樹?種的應該是什么樹?這都是一門學問。
她說,大家眼所能及的是各種錯誤示範,包括不當的垃圾處理、欠缺綠色考量的城市發展規劃,以及可以避免的建設汙染等。
“如果父母能讓孩子們多學習和體驗大自然,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如果教師能多鼓勵學生鑽研自然科學,從事環境與生態相關的事業;如果政府能多支持學府和民間組織的研究與保育工作,那么我們會滋養出有溫度、有知識力量的下一代。”
“從這一點出發,如何行動就完全不是問題了。”
從云云身上,讓我們意識到任重道遠,守護大自然,需要大家來共同努力與實踐,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也為下一代,奮力保育這片土地與海洋的美麗生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