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店的外觀,就足以證明它走過的歲月痕跡,當你知道經營著這間傳統老店的業者夫婦年齡時,不得不佩服他們堅守事業和夫唱婦隨的的精神,也不得不讚嘆這般高齡的他們,還有健康的體魄和敏銳的思維,從容的與上門的顧客打交道做買賣。
ADVERTISEMENT
1932年在大山腳出生的張得成(90歲),與1939年出生的太太馮秀鸞(83歲、威北甲拋峇底人),堅守著位於大山腳拿督餘水清路的“新榮興”百年老招牌。
這間百年老店屋門上懸掛著斑駁的新榮興老招牌,招牌上有中文、英文、淡米爾文及爪哇文,根據招牌上的路名,原來拿督餘水清路之前稱為大街(Jalan Besar)還不是很遙遠的年代,新榮興招牌上的英文路名是“Straight St”(直街),另一邊的中文路名則寫著居林路。
張得成說,當年製造的多語招牌,因我國還沒獨立,沒有馬來文,爪哇文是馬來人使用的語文,為了獲得各族顧客青睞,因此在招牌上印上多元語文。
招牌上的新榮興電話號碼是69號,只有2位數的電話號碼,對記者來說是新奇的,記者知道電話這東西時,一般家裡使用的電話號碼至少都有6個號碼了。
新榮興的老招牌,一邊寫著“自造各款石料總批發”,一邊寫著“兼營粗幼陶瓷器批發”,張得成說,新榮興原本的主要業務是“打石”(石雕),陶瓷器只是應商友的熱情獻議而兼營,未料過後卻變成主要業務並堅守到今時今日。
手工“打石”廣銷全國
張得成談到“打石”時,得意的說,當年他和十多名夥計,都是依靠雙手用手工“打石”的,他們打造的石碑質量好而廣銷到全國各地,後來“打石”業漸被機械化取代而沒落,原本兼營的陶瓷器就成為主要業務了。
他說,新榮興是他祖父從中國廣東省到大山腳落戶後,於1907年創立的,當時就是製作和批發各種石碑石材,他祖父去世後就由他父親張木榮接手,即便二戰時期日本佔據馬來亞的3年8個月,他的父親也艱苦熬過守著祖業。
他說,二戰結束後,他的父親除了批發石材,也兼做批發陶瓷器,父親往生後就由他接手祖業直到今天,新榮興的歷史至今已有115年。
向人借錢買新榮興店屋
聽張得成述說從前,真的讓人大開眼界覺得不可思議。他說,當年新榮興是向一名印裔業主租的,在他的印象中,月租只是區區的7至9元(還沒用令吉),直到他十多歲時,他和父親就向人籌借了數千元買下新榮興的現有店屋。
“以前我們一家人和夥計一起在店裡開飯時,最少都要3桌才夠坐。”
已四代同堂的張氏夫婦說,他們的子孫都有自己的事業,這個已逐漸沒落的老行業沒人要接手,他們繼續堅守著這門生意也是為了打發時間,以免整天待在家裡無所事事。
看到張氏夫婦熱情的接待上門的顧客,宛如朋友般交談,記者深深體會到他們敬業樂業的歡愉精神。
張得成介紹陶瓷器滔滔不絕
早在四五十年代農耕盛行時,陶瓷器是家家戶戶必備品,因此陶瓷器批發店如雨後春筍般在大山腳一帶林立,惟不堪時代巨輪的衝擊,目前只剩下新榮興。
張得成臉上總是掛著憨厚可掬的笑容,店裡的各種各樣陶瓷器,他都不厭其煩的逐一介紹及講解用途。對他而言,每一款陶瓷器都有有趣的故事,他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的不停介紹。
他說,我國各種族的習俗和陶瓷器都有解不開的情緣,以前煤氣爐還沒盛行時,陶爐就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炊具。
在他解說下,記者才知道原來各籍貫使用來烹煮美食的陶瓷器也有分別的,不過,記者相信這個分別已隨時代飛逝。
他說,以前的年代,根據華人傳統習俗,娶新娘或進新屋,都要跨過火爐意味消除黴運。
“馬來巫師則相信陶瓶能鎮邪,只要將邪靈收進陶瓶內,再繫上紅布把它摔破即可消滅邪靈。在印裔佳節慶典或祭祀儀式上,虔誠的信徒把祭品盛放在陶器內,意味既純淨又素雅。”
記者採訪時,馮秀鸞剛好在後面廚房,使用陶瓷器煮粥。她說,用陶瓷煮食不只容易聚集熱度,保溫效果更佳,煮出來的食物味道也比鋼鍋煮出來的更香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