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1日訊)“施你所能,取你所需”是食物庫計劃的宗旨,不論種族、宗教或背景,有能力者誠心提供食物,真正為有需要的群體解燃眉之急。
正凱基金會及檳城極峰崇善社,深深明白到校園內也不乏清寒生家庭,特別在爆發疫情及我國實行各階段行管令後,不少群體經歷了不為人知的辛酸,因此該2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在傳遞大愛精神的同時,也能從中教育學生助人為快樂之本及懂得“施”與“舍”的美德。
ADVERTISEMENT
目前,該2組織已在9所各源流小學及1所中學推展食物庫計劃,即麥曼珍小學、雙溪賴啟智小學、峇東仙託新中小學、北賴中華三校、平安村馬華小學、浮羅勿洞華小、爪夷村華小、和平路中學、甲拋峇底Palaniandy淡小及華都園淡小。
楊式豐:引導學生及家長參與
正凱基金會執行董事楊式豐受《大北馬》社區報記者訪問時說,該計劃的構思主要源自社區內的食物庫,是非常好的計劃。
“雖然很多地點都設有食物庫供有需要的民眾自取,不過其成效甚微,因此我去年就向基金會及檳城極峰崇善社主席探討在學校內設置食物庫的可能性。”
聯絡校園附近超市合作
他說,每所學校都會有清寒生,而他們將食物庫計劃加入教育的元素,從教育角度出發,就不僅是清寒生受惠,也能引導其他學生及家長參與及贊助,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有的學校辦得很積極,其中一所學校的校長向我們申請引入食物庫前,還主動聯絡校園附近超市,共同合作推動食物庫,眾志成城。”
他說,由於是長期性計劃,該2組織不可能每個月都把食物庫填滿。他們只是負責提供傢俱、袋子及第一次的必需品及糧食,整套約3000至4000令吉,之後便由校方去安排,以帶出施與舍的教育觀念。
安排受惠者非上課日領取
他說,有些學校讓受惠學生家庭每個月取1次食物,有些學校則安排2次,視各校方的安排,而受惠者是在沒上學的日子到校領取,以維護他們的隱私,即校內學生不知道誰是受惠者。
也是麥曼珍華小董事長的他說,在該校設立的食物庫,在行管令期間發揮了很大的功效,讓真正有需要的家庭受惠,因為有些家庭成員多,若只拿一次,根本不足以應付,所以這啟發了該基金會應繼續到校園內推動有關計劃。
“一所學校內有很多家長,一定有一部分家長喜歡做善事,因此我從不怕沒人填滿食物庫,就以麥曼珍華小為例,得到很多家長的支持,家長們以行動教導孩子,讓孩子拿要捐獻的東西到學校,藉此孩子就會懂並不是人人都三餐溫飽,而受惠的那方,長大後也懂得回饋社會。”
他說,每一名學生在校內長達6年光景,食物庫計劃能直接讓學生親身體驗,身體力行,未來定能為社會帶來滿滿的正能量。
凌絉玲:目標20中小學設食物庫
正凱基金會執行董事凌絉玲說,該基金會從去年6月先在麥曼珍華小試跑,因行管令的關係,影響了欲推廣到其他學校的進展,無論如何,從去年10月13日開始,他們陸陸續續,成功到8所小學及1所中學設置食物庫。
她說,基於上學時間表被疫情打亂,所以還無法分析食物庫到底能對學生的思維發揮到多大功效,唯以目前的反應來看,可說是積極的。
“除了教育學生有關助人的精神,我們也鼓勵學生家長根據‘菜單’指南捐獻糧食,如白米、米粉、煮食油、罐頭沙丁魚、美祿、麥片、番茄醬及鹽等等,以健康食材為主,減少垃圾食物。”
她說,該基金會計劃今年在10所中學及10所小學設置食物庫,並不分種族,公開給各源流學校提出申請。
邱蕙玲:教育孩子珍惜大眾資源
檳城極峰崇善社(Apex Club of Penang)主席邱蕙玲說,坊間有些食物庫傳出負面的反應,一些是每天都由同樣的人取食物,恐讓食物庫變得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她認為必須從學生教育著手,教育孩子如何珍惜大眾資源。
她說,隨著完成在10所中小學設立食物庫,她們將會時刻收集校方的反饋,同時也監督是否有全面善用食物庫。
“我們希望得到校方、家教協會或教師充分的配合,以教育下一代要懂得回饋社會,這才是在校園推動食物庫計劃的宗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