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城9日讯)今年天公诞,亚依淡升旗山天公坛人潮大不如冠病疫情爆发前的寻常时期,却比去年碰上行动管制令(MCO)热闹一些;而从山脚牌楼至天公坛阶梯口下方沿途有成群的乞丐坐等香客布施。
去年此刻基于政府实施行管令及跨州禁令等限制,再加上同时只限30人入庙,人潮锐减。今年则稍微依据标准作业程序(SOP)开放,让完成接种者入内,以600人为限。
ADVERTISEMENT
虽然不如寻常时期的天公诞热闹,初八晚至凌晨仍见信众香客陆续前往膜拜及拍照留念。但现场未见拥挤,在义工的监督下,唯有完成两剂疫苗者才能入内,且需测量体温及扫描MySejahtera并保持人身距离。

庄振美:未见排长龙
义工庄振美受询时说,去年同时只限30人入内,导致出现颇长的队伍,今年则未见排长龙的情况,人们也来得较为分散。
“天公坛从傍晚6时开放至凌晨2时,视情况和人潮决定是否开放至隔日白天。从晚上9时至凌晨的时段陆续来的人较多。”
他说,疫情前天公诞都有上万人到访,今年虽比往年多人,但也比疫情前锐减至少50%。
随著近日国内冠病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槟州周二病例破千宗,原定晚上10时到访天公坛的槟州社会发展及非伊斯兰事务委员会主席章瑛也临时取消行程。

沿途乞丐至少200人
另一方面,去年锐减的沿途乞讨现象也再度重现,从山脚楼牌至庙宇阶梯的乞丐至少有两百人。一些香客在膜拜前后也会布施给他们。
根据附近居民的说法,今年的乞丐人数虽比年去来得多,但比起疫情前少,以往是密密麻麻的人,今年则少了近半,再加上当日傍晚下了一场大雨,又驱散了一些乞丐。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大山脚15日讯)大山脚港门天公坛昨晚举行晋坛晚宴,大会主席拿督郑洽丰宣布,理事会正争取庙旁的一块地,用于未来发展和扩建。
他说,自新庙启用以来,吸引了本地信徒,外州甚至国外游客前来参拜和打卡,逐渐成为大山脚的地标之一。
阿儿玛港门天公坛新庙建委会总务黄木地说,委员会筹集200万令吉用于兴建两楼新庙,并以优惠价7万5000令吉向槟州政府购得1900平方呎土地,总费用约300万令吉。
他说,阿儿玛港门天公坛的庙宇规模,离不开先贤们的辛勤付出,他们将这片土地发展成为人文荟萃的市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先贤们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带入大山脚阿儿玛,而天公坛能够在市中心屹立近百年,成为本区华社重要地标,正是有力证明。
“天公坛的建立旨在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理事会也积极参与慈善和教育事业,服务社区,造福同胞。”
李凯伦:天公坛象征宗教自由
马章武莫州议员李凯伦说,天公坛的落成,意味着大山脚又添一个新地标。天公坛不仅是宗教膜拜场所,也是槟城乃至马来西亚宗教自由的象征,更是凝聚社区力量的象征。
他感谢各界善长仁翁的慷慨解囊,促成天公坛的落成,意义重大。
王丽丽:郑洽丰两周筹获260万
武拉必州议员王丽丽说,在筹建天公坛时,郑洽丰在两周内成功筹集了260万令吉,成为大山脚历史上筹款建庙的佳话。每一个大型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尤其是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层。
她说,根据历史记载,天公坛已有97年历史,庇护着大山脚人近百年。她希望未来大山脚各选区能够跨区域在天公坛举办大型活动,不仅造福社区,也促进宗教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包容。
“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的后裔,我们在所有文化庆典中应尊重历史,以历史的方式诠释活动。”
她也说,近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宣布,马来西亚不需要跨宗教交流的指南,因为马来西亚的国民和谐共处数十年,如今更不需要指南来促进不同宗教和肤色的交流。
她相信,未来各个不同的宗教组织将继续保持和谐、开放的心态,促进更加包容和融合的社会。
2千捐宏伟文化艺术学会

当晚,大会义卖《光明日报》晚报活动筹获788令吉,工委会再追加1212令吉,合计2000令吉,悉数捐献给大山脚宏伟文化艺术学会。由李宏洋移交给财政洪光权,再转交给宏伟文化艺术学会的代表洪伟伦;郑洽丰、天公坛理事会主席陈明顺、顾问郭助成见证。
大会也赠送纪念品予3名受封人士,包括荣膺槟州元首阁下封赐DSPN勋衔的拿督赵聚南及陈治舟、荣膺DGPN勋衔的拿督斯里林华利。
出席者尚有槟州行政议员方美铼、大山脚国会议员沈志强的代表刘亚心、巴东拉浪州议员魏子森的代表秦清远、威省市议员陈润辉、黄伟良、马青副总团长陈扬邦等。









ADVERTISEMENT